第374章 科举制度定 (2/2)
非凡文学 www.ffwx.net,大唐农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工人制作出来的千里镜,才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
卢骞卡壳了,貌似,朝廷这次科举改革,在任何方面都说的通,让他驳无可驳,然而,他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君王一定会比较敏感的权力问题。
“然而,草民以为,新的科举制度,还是诸多不妥之处,让百姓来决定一个学子是否能够当官,岂不是将民权凌驾于皇权之上,如此的话,老百姓只选择听从自己的人为官,甚至与这样的人一起,形成不听中枢号令的地方政权,对抗皇权,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对于这个方面,孙享福在辩词里面也有准备,萧瑀正欲答话,却被李世民制止了,道,“这个问题,就由朕来回答吧!”
李世民从车驾上向车沿处走出了几步,用目光扫视了所有围观的百姓一圈,高声道,“朕闻古语云: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若朕上修仁政,下悯百姓,百姓拥戴朕,合情。
若朕不修仁政,残害百姓,百姓反对朕,合理。
然而,朕治理天下,靠的不是一人之力,乃是所有官员的力量,如何保证这些官员在地方上是执行朕的仁政,而不是残害百姓呢?这就需要靠监督。
对于官员的监督,历朝历代所使用的办法,都是派遣更高级别的官员去巡查,但是官官相护,收效甚微。
萧相大才,想到了用这些被官员管理的百姓来监督官员的办法,朕觉得十分可行,官员在地方,是不是在为百姓办好事,只有当地的百姓知道。
如果一个官,能够讨好当地所有的百姓,那至少说明他是合格的。
至于你所说的,百姓只选择听从自己的人为官之类的,那才是真正的以偏盖全之言,百姓只是能给官员的施政水平打分而已,官员的去留,在是由朝廷的各项考评作为基础决定的,民意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标准而已。
如果有的人以为对抗皇权,对他们是有利的,那么,朕会让他知道,在朕治下的大唐,有多么强大。”
李世民这话说的霸气侧漏,直接告诉所有人,我待百姓好,百姓拥戴我,我待百姓不好,百姓反对我,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然而,反对归反对,你要是想造反,我就灭了你,任你有万般反对的理由,你打不过我,一切都是枉然。
这是一些犯忌讳的敏感话题,李世民就这么直接拿出来说了,不仅展现了他的自信,也展现了他的胸襟。
在封建社会里,讲究的可是视君如父,子不言父之过,君父说的是对的,你要听,君父说的是错的,你也要听,但李世民此举,却是等于向世人宣布了,他允许别人说他的错。
或许,正是应为他有这样的胸襟,才有历史上贞观朝那么开明的政治风气吧!
卢骞不敢再继续说下去了,因为,此时,所有围观的百姓看李世民的眼神中,都充满崇拜迷信的光芒,在他们看来,这可是一位真正为民着想的好皇帝啊!
民心在李世民这,现在,他说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对的,不知道是谁开了个头,山呼海啸的万岁声便在城门口响起,即便的远在皇城门口迎接皇帝车驾的长孙皇后都听的清楚。
而在茶楼里等待城门口消息的卢文渊等人,却是面色一黑,知道了大事不妙。
城门口的情景,已经注定了新的科举制度无法动摇,那些原本想要人多势众的学子,反被所有的百姓一起人多势众碾压了一把,灰溜溜的退到了人群之中逃离现场。
孙享福也并没有让人深究他们,主要煽动的几个人的资料早已被他记录在案了,那些从者,能够改过自新,也是可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的,毕竟,现在朝廷缺人嘛!
而且,即便他们是出自世家门下的人也没关系,人民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在人民的监督下,还能作奸犯科的人,不多了。
在百姓的欢呼声中,李世民的车驾进城了,跟在后面的萧瑀也松了一口气,然而,科举嘛!重要是还是在考试环节,李世民回宫之后,肯定会看孙享福和萧瑀给各科出的考卷,到时候,只怕又会费一番唇舌解释。
“只怕有了城门口这事,应考者的人数会多出一倍都不止,萧相,看来,咱们还得做几天苦力,安排考场啊!”
在刚才的对话中,孙享福的眼神一直在百姓的脸上扫视,其中有很多原本不了解朝廷这个取士制度的人,听过萧瑀的解释之后,都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兴奋。
因为此前他们虽然看到了工科,医科,甚至商科,都可以参考,却也同时看到了今科科举不授官的字样,这就让很多人搞不清楚朝廷举办这次科举的目的了,大多数人认为,既然没官做,那还考个锤子,不过现在,他们都懂了,原来通过考试,只是做官的第一步,只要再通过了后面的实践检验环节,就有官做了。
工人制作出来的千里镜,才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
卢骞卡壳了,貌似,朝廷这次科举改革,在任何方面都说的通,让他驳无可驳,然而,他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君王一定会比较敏感的权力问题。
“然而,草民以为,新的科举制度,还是诸多不妥之处,让百姓来决定一个学子是否能够当官,岂不是将民权凌驾于皇权之上,如此的话,老百姓只选择听从自己的人为官,甚至与这样的人一起,形成不听中枢号令的地方政权,对抗皇权,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对于这个方面,孙享福在辩词里面也有准备,萧瑀正欲答话,却被李世民制止了,道,“这个问题,就由朕来回答吧!”
李世民从车驾上向车沿处走出了几步,用目光扫视了所有围观的百姓一圈,高声道,“朕闻古语云: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若朕上修仁政,下悯百姓,百姓拥戴朕,合情。
若朕不修仁政,残害百姓,百姓反对朕,合理。
然而,朕治理天下,靠的不是一人之力,乃是所有官员的力量,如何保证这些官员在地方上是执行朕的仁政,而不是残害百姓呢?这就需要靠监督。
对于官员的监督,历朝历代所使用的办法,都是派遣更高级别的官员去巡查,但是官官相护,收效甚微。
萧相大才,想到了用这些被官员管理的百姓来监督官员的办法,朕觉得十分可行,官员在地方,是不是在为百姓办好事,只有当地的百姓知道。
如果一个官,能够讨好当地所有的百姓,那至少说明他是合格的。
至于你所说的,百姓只选择听从自己的人为官之类的,那才是真正的以偏盖全之言,百姓只是能给官员的施政水平打分而已,官员的去留,在是由朝廷的各项考评作为基础决定的,民意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标准而已。
如果有的人以为对抗皇权,对他们是有利的,那么,朕会让他知道,在朕治下的大唐,有多么强大。”
李世民这话说的霸气侧漏,直接告诉所有人,我待百姓好,百姓拥戴我,我待百姓不好,百姓反对我,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然而,反对归反对,你要是想造反,我就灭了你,任你有万般反对的理由,你打不过我,一切都是枉然。
这是一些犯忌讳的敏感话题,李世民就这么直接拿出来说了,不仅展现了他的自信,也展现了他的胸襟。
在封建社会里,讲究的可是视君如父,子不言父之过,君父说的是对的,你要听,君父说的是错的,你也要听,但李世民此举,却是等于向世人宣布了,他允许别人说他的错。
或许,正是应为他有这样的胸襟,才有历史上贞观朝那么开明的政治风气吧!
卢骞不敢再继续说下去了,因为,此时,所有围观的百姓看李世民的眼神中,都充满崇拜迷信的光芒,在他们看来,这可是一位真正为民着想的好皇帝啊!
民心在李世民这,现在,他说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对的,不知道是谁开了个头,山呼海啸的万岁声便在城门口响起,即便的远在皇城门口迎接皇帝车驾的长孙皇后都听的清楚。
而在茶楼里等待城门口消息的卢文渊等人,却是面色一黑,知道了大事不妙。
城门口的情景,已经注定了新的科举制度无法动摇,那些原本想要人多势众的学子,反被所有的百姓一起人多势众碾压了一把,灰溜溜的退到了人群之中逃离现场。
孙享福也并没有让人深究他们,主要煽动的几个人的资料早已被他记录在案了,那些从者,能够改过自新,也是可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的,毕竟,现在朝廷缺人嘛!
而且,即便他们是出自世家门下的人也没关系,人民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在人民的监督下,还能作奸犯科的人,不多了。
在百姓的欢呼声中,李世民的车驾进城了,跟在后面的萧瑀也松了一口气,然而,科举嘛!重要是还是在考试环节,李世民回宫之后,肯定会看孙享福和萧瑀给各科出的考卷,到时候,只怕又会费一番唇舌解释。
“只怕有了城门口这事,应考者的人数会多出一倍都不止,萧相,看来,咱们还得做几天苦力,安排考场啊!”
在刚才的对话中,孙享福的眼神一直在百姓的脸上扫视,其中有很多原本不了解朝廷这个取士制度的人,听过萧瑀的解释之后,都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兴奋。
因为此前他们虽然看到了工科,医科,甚至商科,都可以参考,却也同时看到了今科科举不授官的字样,这就让很多人搞不清楚朝廷举办这次科举的目的了,大多数人认为,既然没官做,那还考个锤子,不过现在,他们都懂了,原来通过考试,只是做官的第一步,只要再通过了后面的实践检验环节,就有官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