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1558年的天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首长,可是……可是那船要到港还早着呢。”红儿从办公室里追了出来,她刚才连忙从外间的衣架上取下了自己的羽绒服穿在身上,耳朵上还罩着一个白色毛茸茸的耳罩。
毕竟现在已经是一月份的中旬了,海边的天气早已经是非常的寒冷,前几天甚至还下了一场不小的雪,这要是搁在现代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现代的福州市都已经有几十年没有下过雪了,现在的福建一般只有闽西北的冬天还能见到小雪。
黄石记得他这辈子第一次见到的雪还是前几年去北京出差时,那时入冬后的北京第一场雪给他遇上了,除了飞雪的瑰丽让他印象深刻之外,也从此让他的耳朵一到冬天就会患上冻疮。
码头距离黄石的办公室并不远,毕竟这东洛岛本身就只是一个小岛,出了办公室后,黄石左拐右拐就来到了围墙的大门边,出了大门再往前走100米就是那个浮动码头了。
门口值班的警卫一看是黄首长出来了,连忙敬了个礼,齐声喊道,“首长好。”
黄石快速地给他们回敬了一个礼,这要是在以前他还会停下来,和他们交流一下生活,交流一下工作,顺便谈谈理想和社会改造,但是今天他却没有这个时间。
因此大门旁的两名战士诧异的对视了一眼,因为原先的黄首长在他们的眼中除了平易近人之外,说话做事那从来都是平淡祥和、不急不慢、不慌不乱的,哪象今天这样,脸上写满了激动、恨不得要飞过去的一副模样。
等黄石到达码头,举目远眺,不要说“希望号”的船身没有看到,就是连桅杆都看不到,他不由的喃喃自语,“看样子,还真是来早了!”
很快的红儿就站在了他的身边,陈有新、苏二和安如意也紧接着出现了,这是红儿通过对讲机中提醒他们的,因为情况正常的话,这一次随船而来的会有一大批的“移民”,从老人到小孩将近100号人,而陈有新他们就是来做人事档案的登记、新来人员的卫生防疫检查、食宿的统一安排,还有一些生活用品的发放和登记等。
他们几个人站在港口边,静静的看着远方的海平面,并没有说话,都和黄石一起静静的看着。
站了十几分钟后,还是黄石自己先耐不住了,他笑着看向两边,说道,“这干等的时间很难熬,我先上山顶去看看。”
说完,也没有等其他人反应过来,他就甩开膀子,人急急的往“不周山”的山顶走去。
在山顶十几米高的瞭望塔里,也就是那种高大上的保安岗亭里,值勤的战士见是首长来视察了,连忙过来敬礼。
回礼之后,黄石急切的问道,“确认是‘希望号’了吗?”
战士们很确定的给了黄石一个答案,就跟向红儿通报的那个消息一样,远方来的帆船就是“希望号”,那艘船宽大的风帆、高耸的桅杆,还有火红鲜艳的八一海军旗,不是“希望号”又会是哪艘船!
“好,我看看。”黄石点了点头,绕过了一名战士,走向了那架放在房间中间的高倍台式望远镜。
……
这座山顶的瞭望塔就相当于古代的烽火台。烽火台在古代又称为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它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在唐宋时被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了烽火台,到了明代则一般称作为烟墩或墩台,西北的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的功能,小的则只有观望远方的作用,并无点燃烽火的功能。
烽火台是一种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和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在遇到了有敌情发生的时候,在白天则燃起烽烟,在夜间则点起燧火,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和上级报警,这样台台相连、依样随之,传递消息,是一种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因此黄石为了这座“烽火台”那也是煞费苦心的,装备了很多的现代化装备,比这个时期的明代“烽火台”先进了好几百年,比如有望远镜、对讲机、探照灯、夜视仪等等。
而明代的“烽火台”,在北方边境的九边地区一般是相距10里左右,不过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它们内部的人员结构与武器装备在同时期的《深沟儿墩碑》的碑文中有记载,“墩军五名:丁口妻王氏... -->>
“首长,可是……可是那船要到港还早着呢。”红儿从办公室里追了出来,她刚才连忙从外间的衣架上取下了自己的羽绒服穿在身上,耳朵上还罩着一个白色毛茸茸的耳罩。
毕竟现在已经是一月份的中旬了,海边的天气早已经是非常的寒冷,前几天甚至还下了一场不小的雪,这要是搁在现代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现代的福州市都已经有几十年没有下过雪了,现在的福建一般只有闽西北的冬天还能见到小雪。
黄石记得他这辈子第一次见到的雪还是前几年去北京出差时,那时入冬后的北京第一场雪给他遇上了,除了飞雪的瑰丽让他印象深刻之外,也从此让他的耳朵一到冬天就会患上冻疮。
码头距离黄石的办公室并不远,毕竟这东洛岛本身就只是一个小岛,出了办公室后,黄石左拐右拐就来到了围墙的大门边,出了大门再往前走100米就是那个浮动码头了。
门口值班的警卫一看是黄首长出来了,连忙敬了个礼,齐声喊道,“首长好。”
黄石快速地给他们回敬了一个礼,这要是在以前他还会停下来,和他们交流一下生活,交流一下工作,顺便谈谈理想和社会改造,但是今天他却没有这个时间。
因此大门旁的两名战士诧异的对视了一眼,因为原先的黄首长在他们的眼中除了平易近人之外,说话做事那从来都是平淡祥和、不急不慢、不慌不乱的,哪象今天这样,脸上写满了激动、恨不得要飞过去的一副模样。
等黄石到达码头,举目远眺,不要说“希望号”的船身没有看到,就是连桅杆都看不到,他不由的喃喃自语,“看样子,还真是来早了!”
很快的红儿就站在了他的身边,陈有新、苏二和安如意也紧接着出现了,这是红儿通过对讲机中提醒他们的,因为情况正常的话,这一次随船而来的会有一大批的“移民”,从老人到小孩将近100号人,而陈有新他们就是来做人事档案的登记、新来人员的卫生防疫检查、食宿的统一安排,还有一些生活用品的发放和登记等。
他们几个人站在港口边,静静的看着远方的海平面,并没有说话,都和黄石一起静静的看着。
站了十几分钟后,还是黄石自己先耐不住了,他笑着看向两边,说道,“这干等的时间很难熬,我先上山顶去看看。”
说完,也没有等其他人反应过来,他就甩开膀子,人急急的往“不周山”的山顶走去。
在山顶十几米高的瞭望塔里,也就是那种高大上的保安岗亭里,值勤的战士见是首长来视察了,连忙过来敬礼。
回礼之后,黄石急切的问道,“确认是‘希望号’了吗?”
战士们很确定的给了黄石一个答案,就跟向红儿通报的那个消息一样,远方来的帆船就是“希望号”,那艘船宽大的风帆、高耸的桅杆,还有火红鲜艳的八一海军旗,不是“希望号”又会是哪艘船!
“好,我看看。”黄石点了点头,绕过了一名战士,走向了那架放在房间中间的高倍台式望远镜。
……
这座山顶的瞭望塔就相当于古代的烽火台。烽火台在古代又称为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它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在唐宋时被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了烽火台,到了明代则一般称作为烟墩或墩台,西北的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的功能,小的则只有观望远方的作用,并无点燃烽火的功能。
烽火台是一种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和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在遇到了有敌情发生的时候,在白天则燃起烽烟,在夜间则点起燧火,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和上级报警,这样台台相连、依样随之,传递消息,是一种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因此黄石为了这座“烽火台”那也是煞费苦心的,装备了很多的现代化装备,比这个时期的明代“烽火台”先进了好几百年,比如有望远镜、对讲机、探照灯、夜视仪等等。
而明代的“烽火台”,在北方边境的九边地区一般是相距10里左右,不过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它们内部的人员结构与武器装备在同时期的《深沟儿墩碑》的碑文中有记载,“墩军五名:丁口妻王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