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九十五章 解决灾情
河东的灾情远远比想象中的严重,仅仅两天时间,从河东各地逃到关中的灾民已经超过二十万人,他们几乎是本能地向大唐的心脏长安汇聚,仿佛只有那里才有他们生存的希望。
长安、万年两县准备的粥棚和帐篷根本无法满足灾民的需求,饥饿的灾民们开始向长安城内冲击,尽管朝廷官员们的意愿是将灾民们留在城外,但十几万灾民还是突破城门士兵的阻拦,涌进了长安城。
长安城内的秩序大乱,紧靠明德门的几个坊,安义坊、保宁坊爆发了打砸抢事件,饥民们砸开粮铺、菜店,哄抢粮食和一切可以吃的物资,十几名店铺伙计和饥民在哄抢中被踩踏致死。
紧接着,浩浩荡荡的饥民们向粮食最集中的西市进发了,这时,驻扎在皇城内的金吾卫、千牛卫、万骑营、龙武军等数万军队出动镇压饥民们的暴乱,长安各个坊门紧急关闭,十几万饥民和军队在朱雀大街上爆发了冲突,骑兵们用棍打,用鞭抽,甚至用刀砍矛捅,无情地镇压着手无寸铁的饥民。
朱雀大街上到处是四散奔逃的难民,他们惊恐万分、哭声震天,母亲抱着孩子们在墙边哀哀哭泣,白发苍苍的老人跪在军士们面前苦苦哀求,朱雀大街上血流成河,混乱不堪。
兴庆宫,数百名大臣跪在宫门口请愿,恳求圣上开仓赈灾,在大同殿内,李隆基正和李豫、李林甫、杨国忠、张筠、王珙、杨慎衿等一班重臣商量着赈灾事宜。
“陛下,现在平准署的粮食还有三万石,在饥民尚没引发粮价暴涨之前,我们必须要最快速度地赈灾,平息恐慌,否则恐慌传播到长安居民中,那就会引发粮价的飞涨,情况就严重了。”
李林甫正紧张地给李隆基提出建议,他的身体就仿佛在走过山车,前些天刚刚好转一点,可这两天又急转直下,卧床不起,但今天情况紧急,李林甫只能强撑病体来向李隆基出谋划策,他太了解这位大唐皇帝,只有他才能劝服李隆基做出正确的抉择。
李隆基一声不吭,他背着手站在陇右的地图前,目光注视着那片被皑皑白雪覆盖雄伟高原,那是他的梦想,百年来,大唐和吐蕃一直就被战争和妥协胶着,大唐永远处于被动,吐蕃打累了,便来缔结合约休息,休养好了,又撕碎合约继续战争,掳掠唐民和物资,强占土地,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高宗、武后、中宗、还有他的父皇和他自己,都在一个被动的怪圈中轮回,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天幸吐蕃赞普死在石堡城之战中,年幼赞普无法控制局面,使吐蕃发生了争权的内乱,正如哥舒翰说的那样,不抓住这次机会,总有一天吐蕃人会卷土重来。
李隆基攻打吐蕃之心已如铁石,不可逆转,河东灾民的事件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心。
“朕想知道,赈济这些灾民究竟需要多少粮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朕的陇右战役?”
李隆基声音很冷淡,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他不需要去考虑如果赈灾,他只需要结果,他只需要手下的大臣告诉他该怎么解决问题。
“陛下,河东及河北南部的灾民有百万之众,逃进关中的灾民已超过二十万,还在源源不断涌来,这次灾害至少要持续到六月夏粮收获时,臣计算一下,最少需要五十万石的赈灾粮,才能应付整个灾荒,逃进关中的灾民也需要二十万石。”
“不行!太多了。”
李隆基恼怒地打断了李林甫的话,上次开会军粮本来就不足,拿出十万石赈灾他都嫌多,现在要他拿出二十万石甚至五十万石粮食,怎么可能!
“陛下请息怒,臣有两个解决的方案,既能保陇右战役如期进行,又能保灾民得到救济。”
李林甫的这句话使李隆基的脸色缓和了一点,“相国请说!”
李林甫稳定了一下身体状况,徐徐道:“第一个方案是动员关中各田庄捐粮,臣有统计,关中五百余个田庄历年积粮加起来,至少在三百万石以上,也不需要他们全部捐献,只要把陈粮拿出来便可,那至少也有百万石,当然,臣也知道上次开会定下来是购买,但这购买也需要时间,为了争取时间,可用先货后钱的办法,或者先从各大柜坊借钱购买,等各地方的钱到了后再还给柜坊,这样,至少可以先得到一部分粮食,缓解饥民灾情。”
李隆基点了点头,不愧是李林甫,方案很实用,他想了想道:“朕可以命各亲王带头卖粮,先货后钱估计不行,从柜坊借钱是个好办法,相国请说第二个方案。”
李林甫见李隆基同意他的方案,不由精神一振,连忙道:“老臣的第二个方案便是要防止关中饥民暴乱,正好可以将他们遣送去安西,可命沿途官府安排遣送,与其让他们坐在长安等赈济,不用让他们边走边赈济,这样长安灾民减少,暴乱的危险也消除于无形,更重要是可使关中的局势迅速稳定下来,不至于影响到陛下的陇右战役。”
李林甫这个方案一出,不仅李隆基认可,几个重臣也一起赞同,陈希烈道:“陛下,这是一箭三雕之计,臣深为赞同。”
储君李豫也欣然道:“臣孙也赞同,但需多派人手在沿途帮忙,多送草药,防止灾民毙命中途。”
对于李隆基,最关键是不能影响到他的陇右战役,只要保证这个前提,他什么都好说,这样也好,把灾民遣送走,也省得让他心烦。
“李相国的方案朕准了,另外,李庆安所请调国子监学生和各地官员赴安西一事,也一并办理,可命国子监学生沿途照顾灾民,也算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还有安西军赴河西迎接移民地请求,朕也批准了。”
李林甫趁热打铁,急忙道:“这两个方案的前提都是要先稳住灾民,恳请陛下答应,紧急调平准署的粮食赈济灾民,防止事态严重。”
“准奏!”
众臣慢慢退下去了,李隆基却叫住杨国忠。
待大臣们走尽,李隆基才问他道:“朕听说你侄儿杨旺昨夜被人害了,这是怎么回事?”
昨天晚上,鸿... -->>
第二百九十五章 解决灾情
河东的灾情远远比想象中的严重,仅仅两天时间,从河东各地逃到关中的灾民已经超过二十万人,他们几乎是本能地向大唐的心脏长安汇聚,仿佛只有那里才有他们生存的希望。
长安、万年两县准备的粥棚和帐篷根本无法满足灾民的需求,饥饿的灾民们开始向长安城内冲击,尽管朝廷官员们的意愿是将灾民们留在城外,但十几万灾民还是突破城门士兵的阻拦,涌进了长安城。
长安城内的秩序大乱,紧靠明德门的几个坊,安义坊、保宁坊爆发了打砸抢事件,饥民们砸开粮铺、菜店,哄抢粮食和一切可以吃的物资,十几名店铺伙计和饥民在哄抢中被踩踏致死。
紧接着,浩浩荡荡的饥民们向粮食最集中的西市进发了,这时,驻扎在皇城内的金吾卫、千牛卫、万骑营、龙武军等数万军队出动镇压饥民们的暴乱,长安各个坊门紧急关闭,十几万饥民和军队在朱雀大街上爆发了冲突,骑兵们用棍打,用鞭抽,甚至用刀砍矛捅,无情地镇压着手无寸铁的饥民。
朱雀大街上到处是四散奔逃的难民,他们惊恐万分、哭声震天,母亲抱着孩子们在墙边哀哀哭泣,白发苍苍的老人跪在军士们面前苦苦哀求,朱雀大街上血流成河,混乱不堪。
兴庆宫,数百名大臣跪在宫门口请愿,恳求圣上开仓赈灾,在大同殿内,李隆基正和李豫、李林甫、杨国忠、张筠、王珙、杨慎衿等一班重臣商量着赈灾事宜。
“陛下,现在平准署的粮食还有三万石,在饥民尚没引发粮价暴涨之前,我们必须要最快速度地赈灾,平息恐慌,否则恐慌传播到长安居民中,那就会引发粮价的飞涨,情况就严重了。”
李林甫正紧张地给李隆基提出建议,他的身体就仿佛在走过山车,前些天刚刚好转一点,可这两天又急转直下,卧床不起,但今天情况紧急,李林甫只能强撑病体来向李隆基出谋划策,他太了解这位大唐皇帝,只有他才能劝服李隆基做出正确的抉择。
李隆基一声不吭,他背着手站在陇右的地图前,目光注视着那片被皑皑白雪覆盖雄伟高原,那是他的梦想,百年来,大唐和吐蕃一直就被战争和妥协胶着,大唐永远处于被动,吐蕃打累了,便来缔结合约休息,休养好了,又撕碎合约继续战争,掳掠唐民和物资,强占土地,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高宗、武后、中宗、还有他的父皇和他自己,都在一个被动的怪圈中轮回,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天幸吐蕃赞普死在石堡城之战中,年幼赞普无法控制局面,使吐蕃发生了争权的内乱,正如哥舒翰说的那样,不抓住这次机会,总有一天吐蕃人会卷土重来。
李隆基攻打吐蕃之心已如铁石,不可逆转,河东灾民的事件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心。
“朕想知道,赈济这些灾民究竟需要多少粮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朕的陇右战役?”
李隆基声音很冷淡,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他不需要去考虑如果赈灾,他只需要结果,他只需要手下的大臣告诉他该怎么解决问题。
“陛下,河东及河北南部的灾民有百万之众,逃进关中的灾民已超过二十万,还在源源不断涌来,这次灾害至少要持续到六月夏粮收获时,臣计算一下,最少需要五十万石的赈灾粮,才能应付整个灾荒,逃进关中的灾民也需要二十万石。”
“不行!太多了。”
李隆基恼怒地打断了李林甫的话,上次开会军粮本来就不足,拿出十万石赈灾他都嫌多,现在要他拿出二十万石甚至五十万石粮食,怎么可能!
“陛下请息怒,臣有两个解决的方案,既能保陇右战役如期进行,又能保灾民得到救济。”
李林甫的这句话使李隆基的脸色缓和了一点,“相国请说!”
李林甫稳定了一下身体状况,徐徐道:“第一个方案是动员关中各田庄捐粮,臣有统计,关中五百余个田庄历年积粮加起来,至少在三百万石以上,也不需要他们全部捐献,只要把陈粮拿出来便可,那至少也有百万石,当然,臣也知道上次开会定下来是购买,但这购买也需要时间,为了争取时间,可用先货后钱的办法,或者先从各大柜坊借钱购买,等各地方的钱到了后再还给柜坊,这样,至少可以先得到一部分粮食,缓解饥民灾情。”
李隆基点了点头,不愧是李林甫,方案很实用,他想了想道:“朕可以命各亲王带头卖粮,先货后钱估计不行,从柜坊借钱是个好办法,相国请说第二个方案。”
李林甫见李隆基同意他的方案,不由精神一振,连忙道:“老臣的第二个方案便是要防止关中饥民暴乱,正好可以将他们遣送去安西,可命沿途官府安排遣送,与其让他们坐在长安等赈济,不用让他们边走边赈济,这样长安灾民减少,暴乱的危险也消除于无形,更重要是可使关中的局势迅速稳定下来,不至于影响到陛下的陇右战役。”
李林甫这个方案一出,不仅李隆基认可,几个重臣也一起赞同,陈希烈道:“陛下,这是一箭三雕之计,臣深为赞同。”
储君李豫也欣然道:“臣孙也赞同,但需多派人手在沿途帮忙,多送草药,防止灾民毙命中途。”
对于李隆基,最关键是不能影响到他的陇右战役,只要保证这个前提,他什么都好说,这样也好,把灾民遣送走,也省得让他心烦。
“李相国的方案朕准了,另外,李庆安所请调国子监学生和各地官员赴安西一事,也一并办理,可命国子监学生沿途照顾灾民,也算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还有安西军赴河西迎接移民地请求,朕也批准了。”
李林甫趁热打铁,急忙道:“这两个方案的前提都是要先稳住灾民,恳请陛下答应,紧急调平准署的粮食赈济灾民,防止事态严重。”
“准奏!”
众臣慢慢退下去了,李隆基却叫住杨国忠。
待大臣们走尽,李隆基才问他道:“朕听说你侄儿杨旺昨夜被人害了,这是怎么回事?”
昨天晚上,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