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刺角芽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这首歌谣曾经伴随了多少人的童年生涯,这首歌谣,同样也使我想起远离我们的奶奶,一个如月亮般温柔、无私的、慈祥的老人。
奶奶的身世无甚离奇,同她那个时代的许多不幸的女性一样,是以童养媳的身份进入我家的。所以,与此身份相对应的苦她也都大致受过,比如说,奶奶一直到老年还不能释怀的烧棉花“事件”:我们家在解放前基本上属于那种男耕女织勤俭过日的大家庭,奶奶以及她的妯娌们都有自己的体己——那是在整个大家庭的总收入之外的“小金库”奶奶也不例外,这天晚上,奶奶抱着自己的一簸箩棉花——这应该是能够套一床大棉被的数量,点着一盏小油灯往堂屋抱,微风一吹,棉花马上燃起火来,很快成为灰烬。奶奶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的所得化为乌有,心疼得直掉眼泪,可是一向不喜欢奶奶的曾祖母又挑唆爷爷打了奶奶一顿。我在此不想评判她们婆媳之间疏是疏非,只是想说明奶奶年轻时的艰难。
可是奶奶之所以能让我们永记不忘实在是因为奶奶身上太多的美德,我们家的祖训中有“头等人不争嘴吃,二等人不争衣穿。”而奶奶既不争嘴吃又不争衣穿,这绝不是因为没有条件,因为孝顺的叔叔专门在城里置房让奶奶颐养天年,每月的零花钱更不用说,可是在奶奶入土之时,因为当时场面的风光,村中有人当时就说,要看看老太太的好衣服,一直服侍奶奶的姑姑赶紧说“好衣服都没带回来,这都是住院时带的一些尿布之类。”其实只有我们知道,奶奶确实没有什么好衣服,因为她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需要降至最低。平时有人来看望她拿的点心什么的,她也总是浅尝辄止。奶奶不迂腐,她不是一点不吃,谁让她吃,她总要吃一点,不负别人的盛情。剩下的就是我们姐妹谁去看她,就进了谁的肚子。这与邻居的一个老太太大相径庭,这位老太太整天闹着吃卤肉——估计这是她心目中最好吃的,然后爱吃新蒸出的馒头,闻到谁家有蒸馒头的味道,便循味而至,直接问人家要,好在没人和她一般见识。
其次,奶奶手特别巧,在我童年时,一是家贫,二是物资匮乏,所以现在孩子热衷的布娃娃啦,芭比娃娃啦统统是没有的,好在奶奶手巧,哪家有嫁娶之事时,奶奶就寻一点人家没用的边角废料,回到家中便给我缝一个梳着小辫儿的搬脚娃娃。这是一种用红布缝就,头上再饰以黑线,以为头发,然后在描画上眉眼的小玩意。使我现在仍记忆犹新的是娃娃的全身上下居然找不到一点针脚!小小的搬脚娃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几多乐趣!下雨天,是小孩子最难熬的天气——没有雨伞、雨鞋,所以只好呆在屋里,这时奶奶又发挥她的聪明才智,用一截高粱杆给我们做“扫风婆”“扫风婆”扫散了满天乌云,于是云开日出,因为有了“扫风婆”雨天变得不再漫长,聪明的奶奶,在贫瘠的岁月,用她灵巧的双手,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多少绚丽色彩!
最重要的是奶奶的宽容与仁慈,我们姊妹大大小小七个,常常是怀里一个或几个,背上一个,身旁还会蹲几个,虽然我们姐妹都很乖,但孩子太多,难免有时会大的哭小的闹,可奶奶从没发过脾气,有时父亲如果要惩罚某个调皮的孩子,奶奶总要一该自己的好脾气,颠着她的小脚与孝顺的父亲“开战”如果父亲执意不听的话,奶奶也有她的法子——不吃饭,这每每使得父亲最后投降,他是极不忍心让整日操劳的奶奶饿肚子的。奶奶,实在是我们幼年的庇护所。现在我已为人母,对于自己的独生女儿经常声色俱厉,稍有差错便溯本求源,务使女儿无处逃遁,把她当成“出气筒”也是常有的。但是事实证明女儿并非在我的“”高压”之下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枉读了教育学,实在不及大字不识的奶奶!每一个见过奶奶照片的人都说奶奶实在具有老教授的风度,更有甚者,奶奶在天安门前照的一张,被多个人说有“国母”宋庆龄之风范,我想,一个乡下的、不识字的老太太被人视为有“国母”风范,除了相貌上的些许相象之外,最重要的是,同样的谦和、隐忍、宽容与慈爱。
奶奶是不世故的。有次奶奶自北京给叔叔带孩子回来,收到了县城我爷爷弟弟一家的盛情款待,在闲暇时,一家人陪她去逛街,奶奶给我的被叔叔送人的堂妹买了件衣服,而对跟她一同出行的侄孙、侄孙女却没有任何表示,这未免显得不通人情。可是奶奶给人带来的温暖要比这些多得多。在我考上学以后,有年冬天回家,和奶奶同床,可能是因为年轻,所以更注意形象,到晚上脚冻得纯粹如石头一般,我都不好意思离奶奶太近,可是奶奶还是把我的脚放在她温热的小腹,那一种极度冰冷时得到的温暖,我从没有得到过,尽管家人都很爱我。后来,在工作中,在生活上,有了一些经历,才明白,人与人之间,要想伤害,很容易,无意中有时就伤害了;要想温暖一个人,却得有相当的爱心与智慧。所以在悲凉时,我会常常想念奶奶那温暖的小腹。惟其如此,奶奶西去之后,我家所在的村子,几乎举村前来吊唁,这在小村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平时在工作上,我做到两袖清风,在为人上,力求坦坦荡荡,所以我不信鬼神,更不惧鬼神,但是我相信,奶奶的灵魂只是去了另一个所在,而她对自己亲人的爱与眷恋一定像高天的明月,永远皎洁,永远温暖!
“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这首歌谣曾经伴随了多少人的童年生涯,这首歌谣,同样也使我想起远离我们的奶奶,一个如月亮般温柔、无私的、慈祥的老人。
奶奶的身世无甚离奇,同她那个时代的许多不幸的女性一样,是以童养媳的身份进入我家的。所以,与此身份相对应的苦她也都大致受过,比如说,奶奶一直到老年还不能释怀的烧棉花“事件”:我们家在解放前基本上属于那种男耕女织勤俭过日的大家庭,奶奶以及她的妯娌们都有自己的体己——那是在整个大家庭的总收入之外的“小金库”奶奶也不例外,这天晚上,奶奶抱着自己的一簸箩棉花——这应该是能够套一床大棉被的数量,点着一盏小油灯往堂屋抱,微风一吹,棉花马上燃起火来,很快成为灰烬。奶奶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的所得化为乌有,心疼得直掉眼泪,可是一向不喜欢奶奶的曾祖母又挑唆爷爷打了奶奶一顿。我在此不想评判她们婆媳之间疏是疏非,只是想说明奶奶年轻时的艰难。
可是奶奶之所以能让我们永记不忘实在是因为奶奶身上太多的美德,我们家的祖训中有“头等人不争嘴吃,二等人不争衣穿。”而奶奶既不争嘴吃又不争衣穿,这绝不是因为没有条件,因为孝顺的叔叔专门在城里置房让奶奶颐养天年,每月的零花钱更不用说,可是在奶奶入土之时,因为当时场面的风光,村中有人当时就说,要看看老太太的好衣服,一直服侍奶奶的姑姑赶紧说“好衣服都没带回来,这都是住院时带的一些尿布之类。”其实只有我们知道,奶奶确实没有什么好衣服,因为她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需要降至最低。平时有人来看望她拿的点心什么的,她也总是浅尝辄止。奶奶不迂腐,她不是一点不吃,谁让她吃,她总要吃一点,不负别人的盛情。剩下的就是我们姐妹谁去看她,就进了谁的肚子。这与邻居的一个老太太大相径庭,这位老太太整天闹着吃卤肉——估计这是她心目中最好吃的,然后爱吃新蒸出的馒头,闻到谁家有蒸馒头的味道,便循味而至,直接问人家要,好在没人和她一般见识。
其次,奶奶手特别巧,在我童年时,一是家贫,二是物资匮乏,所以现在孩子热衷的布娃娃啦,芭比娃娃啦统统是没有的,好在奶奶手巧,哪家有嫁娶之事时,奶奶就寻一点人家没用的边角废料,回到家中便给我缝一个梳着小辫儿的搬脚娃娃。这是一种用红布缝就,头上再饰以黑线,以为头发,然后在描画上眉眼的小玩意。使我现在仍记忆犹新的是娃娃的全身上下居然找不到一点针脚!小小的搬脚娃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几多乐趣!下雨天,是小孩子最难熬的天气——没有雨伞、雨鞋,所以只好呆在屋里,这时奶奶又发挥她的聪明才智,用一截高粱杆给我们做“扫风婆”“扫风婆”扫散了满天乌云,于是云开日出,因为有了“扫风婆”雨天变得不再漫长,聪明的奶奶,在贫瘠的岁月,用她灵巧的双手,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多少绚丽色彩!
最重要的是奶奶的宽容与仁慈,我们姊妹大大小小七个,常常是怀里一个或几个,背上一个,身旁还会蹲几个,虽然我们姐妹都很乖,但孩子太多,难免有时会大的哭小的闹,可奶奶从没发过脾气,有时父亲如果要惩罚某个调皮的孩子,奶奶总要一该自己的好脾气,颠着她的小脚与孝顺的父亲“开战”如果父亲执意不听的话,奶奶也有她的法子——不吃饭,这每每使得父亲最后投降,他是极不忍心让整日操劳的奶奶饿肚子的。奶奶,实在是我们幼年的庇护所。现在我已为人母,对于自己的独生女儿经常声色俱厉,稍有差错便溯本求源,务使女儿无处逃遁,把她当成“出气筒”也是常有的。但是事实证明女儿并非在我的“”高压”之下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枉读了教育学,实在不及大字不识的奶奶!每一个见过奶奶照片的人都说奶奶实在具有老教授的风度,更有甚者,奶奶在天安门前照的一张,被多个人说有“国母”宋庆龄之风范,我想,一个乡下的、不识字的老太太被人视为有“国母”风范,除了相貌上的些许相象之外,最重要的是,同样的谦和、隐忍、宽容与慈爱。
奶奶是不世故的。有次奶奶自北京给叔叔带孩子回来,收到了县城我爷爷弟弟一家的盛情款待,在闲暇时,一家人陪她去逛街,奶奶给我的被叔叔送人的堂妹买了件衣服,而对跟她一同出行的侄孙、侄孙女却没有任何表示,这未免显得不通人情。可是奶奶给人带来的温暖要比这些多得多。在我考上学以后,有年冬天回家,和奶奶同床,可能是因为年轻,所以更注意形象,到晚上脚冻得纯粹如石头一般,我都不好意思离奶奶太近,可是奶奶还是把我的脚放在她温热的小腹,那一种极度冰冷时得到的温暖,我从没有得到过,尽管家人都很爱我。后来,在工作中,在生活上,有了一些经历,才明白,人与人之间,要想伤害,很容易,无意中有时就伤害了;要想温暖一个人,却得有相当的爱心与智慧。所以在悲凉时,我会常常想念奶奶那温暖的小腹。惟其如此,奶奶西去之后,我家所在的村子,几乎举村前来吊唁,这在小村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平时在工作上,我做到两袖清风,在为人上,力求坦坦荡荡,所以我不信鬼神,更不惧鬼神,但是我相信,奶奶的灵魂只是去了另一个所在,而她对自己亲人的爱与眷恋一定像高天的明月,永远皎洁,永远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