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礼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夫,如果重视人才而不吝惜颁赏爵禄,百姓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如果重视技艺而不吝惜颁赏车马,百姓就会乐意学习技艺。所以君子说的少而做的多,而小人则好放空炮而少干实事。”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够听取百姓的意见,那么百姓就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听取百姓的意见,就会导致百姓的犯上;百姓不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就会作乱。所以,君子用诚信谦让来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以重礼相报。诗经上这样说过:‘前辈有这样的教导,就是对于打柴的人也要不耻下问。”
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你争我夺。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间的怨恨就会曰趋消亡。欢诗经上说:‘你曾占卜,你曾算卦,卦象上并没有什么坏话。”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老百姓就会互相推让成绩。诗经上说:‘武王占卜间神灵,可否建都在镐京。龟兆显示大大吉,武王终于建成之。”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君王,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忠君之风。尚书-君陈上说:‘你有好主意,好办法,先进去启奏君王。得到俯允之后,你再拿到外边去实行,并且宣布说:这个好主意,这个好办法,全靠君王的好领导。呜呼!只有善良的君王才会如此光明伟大。”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双亲,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孝顺父母之风。尚书-太誓上说:‘如果我打败了殷封,那也不是因为我的武功妥而是因为我的父亲本来就没有错;如果殷封打败了我,那也不是因为我的父亲有错,而是因为我这个做儿子的不肖。”
孔子说:“君子不把父母的过错记恨在心,但对于父母的美德却要牢记在怀。”论语上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说是孝子了。”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一句话都不讲;可是等到守丧期满一开口讲话,就非常受人拥护。”孔子说:“听从父母的教导毫不懈怠,含蓄地规劝父母不知疲倦,为父母担忧而毫无怨言,这样的儿子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诗经上说:‘孝子对父母的孝心是无穷无尽的。’”
孔子说:“能够与父母的亲人也和睦相处,才可以称作孝。所以君子经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强团结。诗经上说:‘兄弟关系良好,彼此融洽无间;兄弟关系恶劣,彼此互相指责。’”
孔子说:“对于父亲的同志,可以乘他的车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这样作,就是把对父亲的孝道扩展到父亲的同辈。”孔子说:“连小人都能够养活他的双亲,作为君子,如果也是只能养活而不知孝敬,那与小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父亲与儿子,不能处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来强调对父亲的敬重。尚书上说:‘做国君的不像个做国君的样子,那就是辱没他的先祖。’”
孔子说:“父母健在,做儿子的不敢自称老。平常要爹讲究对父母如何孝顺,不要讲究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心疼自己。家门之内,只可引逗父母高兴,不可在父母面前哀声叹气。君子用这些礼节来规范百姓,百姓还有讲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爱的多。”孔子说:“身为天子、诸侯,如果能够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么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孔子说:“祭祀时候有尸,宗庙中设立神主,这是向人们指出应该尊奉的对象。修建宗庙,恭恭敬敬地进行祭祀,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亲人。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亲人的。”
孔子说:“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来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贫穷而废除礼,也不因家道殷实而超过礼。所以食礼规定,主人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祭;主人不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不祭。所以,君子如果遇到无理的接待,即令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易经上说:‘殷封国中的杀牛之祭,还不如文王.国中的杀猪之祭,能够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诗经上说:‘君子的设宴待客,不但要让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争利而忘义的。”
孔子说:“国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内,头七天散斋,后三天致斋;又奉事一人以为尸,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这是教导人们要对神恭敬。醛酒放在室内,醒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这是教育人们不要贪味。向尸敬酒三次,向宾敬酒只一次,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尊卑。借着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会餐,这是教育人们要和睦相处。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内的人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为楷模。诗经上说:‘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也很有分寸。’”
孔子说:“行宾礼时,每逢进门、升堂都要互相谦让;而行丧礼时,每一个仪式的完成,都意味着死者离家更加遥远。人死以后,首先是在室中浴尸,接着是在南窗之下饭含,然后在门内举行小敛,在昨阶举行大敛,在西阶停殡,迁枢于家庙之中举行祖奠,最后葬于墓穴,借以表示死者离开生者愈来愈远了。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属,周人是在死者家属从墓地返回家中以后才进行吊慰,这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死者。”孔子说:“死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礼比较完备,所以我赞成周人的办法。用这种办法来规范人们,诸侯还有死了以后不能如期下葬的。”
孔子说:“葬毕回家以后,孝子还坚持从西阶升堂,在宾位受吊。这是教育人们不要马上忘记亲人。所以,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晋国的丧事时说:‘晋国大臣里克杀死了晋国国君的儿子奚齐,及其国君卓。’用这种办法教育人们,还有儿子杀死他父亲的。”
孔子说:“用孝道来侍奉国君,用涕道来侍奉尊长,这是教育人们对上不要怀有二心。所以,国君之子在国君健在时不谋求任何官职,只有在代替国君占卜时才可以自称‘国君的副手’。父亲死了守丧三年,国君死了也守丧三年,这是向百姓表示,国君的尊严与父亲完全一样,毋庸置疑。父母健在之时,作儿子的就不敢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备私产,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上下尊卑。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内没有作客的礼仪,因为没有哪个人敢当他的主人。所以国君到了臣下家里,升自主阶,即位于堂,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向别人赠送东西,小件东西还可以,像车马那样的大件就不可以,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张。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父母和对国君怀有二心的。”
孔子说:“相见之礼,是在行过相见之礼以后才奉上见面的礼物。之所以要这祥作,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后接受傣禄。先奉上见面的宇l物然后再行相见之礼,就会导致百姓产生贪财之心。不加辞让,见礼就收,就会导致百姓相争。所以,君子在有人馈赠礼物时,如果自己不能接见,就不接受对方的礼物。易经上说:‘不耕而获,不开荒而得到良田,凶。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看重利禄而轻视做事的。
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全部占有,要给百姓留下一部分。诗经上说:‘那里有遗留下来的禾把,这里有撒在地上的禾穗,这是让寡妇们随意拣拾的。’所以君子当官就不种地,田猎就不打鱼,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上说:‘采薪又采菲,叶子已摘走,不要连根取。昔曰山盟莫相忘,与你生死不分离。’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因为忘义争利而丧身的。”
孔子说:“礼可以用来防止人们的贪淫好色,强调男女之别,使其避免嫌疑,并成为人们遵守的纪律。所以,男女之间没有媒约就不得交往,不下聘礼不得相见,就是担心男女无别才做出这种规定。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有私自结合的。诗经上说:‘砍柴靠什么?没有斧头就办不到。娶妻靠什么?没有媒灼办不成。种麻靠什么?必须整理田亩。娶妻靠什么?必先察告父母。’”
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之女,这是为了强调同姓不婚。所以买妾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应该占卜一下,看看是否适宜。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兽昭公竟然还娶与鲁同姓的吴国女子为夫人,以至于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昭公娶夫人这件事时,不得不隐去夫人的姓,而只说是来自吴国;到她死时,又不得不隐去她的姓,而只说是‘孟子卒’。”
孔子说:“按照礼的规定,不是祭祀的时候,男女之间不互相敬酒。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阳侯还杀掉缪侯而且霸占了他的夫人。从那以后,两君相见的大飨,就废除了夫人必须参加的礼节。”
孔子说:“对于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因为君子要远避嫌疑。所以朋友互相往来,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没有死人、生病等重大事情,就不进入他家的门。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好色超过了好德。”
孔子说:“人们的爱好道德之心,如果像爱好女色那样就好了。诸侯不应该在本国臣民中挑选美女作妻妾。所以君子不贪女色,为百姓树立楷模。所以男女授受不亲。为妇人驾车,应该以左手上前。姑、姊妹、女儿出嫁以后又回到娘家,男子就不再和她们同席而坐。寡妇不应该在夜间哭泣。妇人有病,可以问她病是轻了还是重了,但不要问她害的是什么病。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乱搞两性关系而败坏伦常的。”
孔子说:“按照婚礼的规定,新婿要亲自到女家迎亲,拜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亲手把女儿交给新婿,并且千叮吟万嘱咐地要她到婆家以后孝顺听话。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还有不孝顺。
大夫,如果重视人才而不吝惜颁赏爵禄,百姓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如果重视技艺而不吝惜颁赏车马,百姓就会乐意学习技艺。所以君子说的少而做的多,而小人则好放空炮而少干实事。”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够听取百姓的意见,那么百姓就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听取百姓的意见,就会导致百姓的犯上;百姓不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就会作乱。所以,君子用诚信谦让来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以重礼相报。诗经上这样说过:‘前辈有这样的教导,就是对于打柴的人也要不耻下问。”
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你争我夺。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间的怨恨就会曰趋消亡。欢诗经上说:‘你曾占卜,你曾算卦,卦象上并没有什么坏话。”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老百姓就会互相推让成绩。诗经上说:‘武王占卜间神灵,可否建都在镐京。龟兆显示大大吉,武王终于建成之。”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君王,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忠君之风。尚书-君陈上说:‘你有好主意,好办法,先进去启奏君王。得到俯允之后,你再拿到外边去实行,并且宣布说:这个好主意,这个好办法,全靠君王的好领导。呜呼!只有善良的君王才会如此光明伟大。”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双亲,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孝顺父母之风。尚书-太誓上说:‘如果我打败了殷封,那也不是因为我的武功妥而是因为我的父亲本来就没有错;如果殷封打败了我,那也不是因为我的父亲有错,而是因为我这个做儿子的不肖。”
孔子说:“君子不把父母的过错记恨在心,但对于父母的美德却要牢记在怀。”论语上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说是孝子了。”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一句话都不讲;可是等到守丧期满一开口讲话,就非常受人拥护。”孔子说:“听从父母的教导毫不懈怠,含蓄地规劝父母不知疲倦,为父母担忧而毫无怨言,这样的儿子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诗经上说:‘孝子对父母的孝心是无穷无尽的。’”
孔子说:“能够与父母的亲人也和睦相处,才可以称作孝。所以君子经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强团结。诗经上说:‘兄弟关系良好,彼此融洽无间;兄弟关系恶劣,彼此互相指责。’”
孔子说:“对于父亲的同志,可以乘他的车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这样作,就是把对父亲的孝道扩展到父亲的同辈。”孔子说:“连小人都能够养活他的双亲,作为君子,如果也是只能养活而不知孝敬,那与小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父亲与儿子,不能处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来强调对父亲的敬重。尚书上说:‘做国君的不像个做国君的样子,那就是辱没他的先祖。’”
孔子说:“父母健在,做儿子的不敢自称老。平常要爹讲究对父母如何孝顺,不要讲究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心疼自己。家门之内,只可引逗父母高兴,不可在父母面前哀声叹气。君子用这些礼节来规范百姓,百姓还有讲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爱的多。”孔子说:“身为天子、诸侯,如果能够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么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孔子说:“祭祀时候有尸,宗庙中设立神主,这是向人们指出应该尊奉的对象。修建宗庙,恭恭敬敬地进行祭祀,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亲人。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亲人的。”
孔子说:“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来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贫穷而废除礼,也不因家道殷实而超过礼。所以食礼规定,主人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祭;主人不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不祭。所以,君子如果遇到无理的接待,即令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易经上说:‘殷封国中的杀牛之祭,还不如文王.国中的杀猪之祭,能够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诗经上说:‘君子的设宴待客,不但要让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争利而忘义的。”
孔子说:“国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内,头七天散斋,后三天致斋;又奉事一人以为尸,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这是教导人们要对神恭敬。醛酒放在室内,醒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这是教育人们不要贪味。向尸敬酒三次,向宾敬酒只一次,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尊卑。借着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会餐,这是教育人们要和睦相处。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内的人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为楷模。诗经上说:‘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也很有分寸。’”
孔子说:“行宾礼时,每逢进门、升堂都要互相谦让;而行丧礼时,每一个仪式的完成,都意味着死者离家更加遥远。人死以后,首先是在室中浴尸,接着是在南窗之下饭含,然后在门内举行小敛,在昨阶举行大敛,在西阶停殡,迁枢于家庙之中举行祖奠,最后葬于墓穴,借以表示死者离开生者愈来愈远了。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属,周人是在死者家属从墓地返回家中以后才进行吊慰,这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死者。”孔子说:“死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礼比较完备,所以我赞成周人的办法。用这种办法来规范人们,诸侯还有死了以后不能如期下葬的。”
孔子说:“葬毕回家以后,孝子还坚持从西阶升堂,在宾位受吊。这是教育人们不要马上忘记亲人。所以,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晋国的丧事时说:‘晋国大臣里克杀死了晋国国君的儿子奚齐,及其国君卓。’用这种办法教育人们,还有儿子杀死他父亲的。”
孔子说:“用孝道来侍奉国君,用涕道来侍奉尊长,这是教育人们对上不要怀有二心。所以,国君之子在国君健在时不谋求任何官职,只有在代替国君占卜时才可以自称‘国君的副手’。父亲死了守丧三年,国君死了也守丧三年,这是向百姓表示,国君的尊严与父亲完全一样,毋庸置疑。父母健在之时,作儿子的就不敢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备私产,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上下尊卑。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内没有作客的礼仪,因为没有哪个人敢当他的主人。所以国君到了臣下家里,升自主阶,即位于堂,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向别人赠送东西,小件东西还可以,像车马那样的大件就不可以,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张。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父母和对国君怀有二心的。”
孔子说:“相见之礼,是在行过相见之礼以后才奉上见面的礼物。之所以要这祥作,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后接受傣禄。先奉上见面的宇l物然后再行相见之礼,就会导致百姓产生贪财之心。不加辞让,见礼就收,就会导致百姓相争。所以,君子在有人馈赠礼物时,如果自己不能接见,就不接受对方的礼物。易经上说:‘不耕而获,不开荒而得到良田,凶。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看重利禄而轻视做事的。
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全部占有,要给百姓留下一部分。诗经上说:‘那里有遗留下来的禾把,这里有撒在地上的禾穗,这是让寡妇们随意拣拾的。’所以君子当官就不种地,田猎就不打鱼,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上说:‘采薪又采菲,叶子已摘走,不要连根取。昔曰山盟莫相忘,与你生死不分离。’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因为忘义争利而丧身的。”
孔子说:“礼可以用来防止人们的贪淫好色,强调男女之别,使其避免嫌疑,并成为人们遵守的纪律。所以,男女之间没有媒约就不得交往,不下聘礼不得相见,就是担心男女无别才做出这种规定。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有私自结合的。诗经上说:‘砍柴靠什么?没有斧头就办不到。娶妻靠什么?没有媒灼办不成。种麻靠什么?必须整理田亩。娶妻靠什么?必先察告父母。’”
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之女,这是为了强调同姓不婚。所以买妾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应该占卜一下,看看是否适宜。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兽昭公竟然还娶与鲁同姓的吴国女子为夫人,以至于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昭公娶夫人这件事时,不得不隐去夫人的姓,而只说是来自吴国;到她死时,又不得不隐去她的姓,而只说是‘孟子卒’。”
孔子说:“按照礼的规定,不是祭祀的时候,男女之间不互相敬酒。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阳侯还杀掉缪侯而且霸占了他的夫人。从那以后,两君相见的大飨,就废除了夫人必须参加的礼节。”
孔子说:“对于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因为君子要远避嫌疑。所以朋友互相往来,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没有死人、生病等重大事情,就不进入他家的门。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好色超过了好德。”
孔子说:“人们的爱好道德之心,如果像爱好女色那样就好了。诸侯不应该在本国臣民中挑选美女作妻妾。所以君子不贪女色,为百姓树立楷模。所以男女授受不亲。为妇人驾车,应该以左手上前。姑、姊妹、女儿出嫁以后又回到娘家,男子就不再和她们同席而坐。寡妇不应该在夜间哭泣。妇人有病,可以问她病是轻了还是重了,但不要问她害的是什么病。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乱搞两性关系而败坏伦常的。”
孔子说:“按照婚礼的规定,新婿要亲自到女家迎亲,拜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亲手把女儿交给新婿,并且千叮吟万嘱咐地要她到婆家以后孝顺听话。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还有不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