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文学与文学的纯粹 (1/2)
非凡文学 www.ffwx.net,碧云天下寒江雪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关于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江上寒烟翠——也许有一天,你会在江边看到一个渔者,独钓寒江之雪。
人生修为:风声咛咽、席卷困倦万千,世市之事,与世无争。
人生信条:淡泊名利,名也空,利也空,到头来,只是荒郊土一封关于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江上寒烟翠——也许有一天,你会在江边看到一个渔者,独钓寒江之雪。
人生修为:风声咛咽、席卷困倦万千,世市之事,与世无争。
人生信条:淡泊名利,名也空,利也空,到头来,只是荒郊土一封
原来我一直以为,诗歌,很难有一个评论界定的标准,甚至可说没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感觉一首诗触动并加以文字表述时,无论语言多么优美流畅、逻辑多么慎密、笔调如何符合评论文体的特点,都难免流于一种“评论本身”的形式、陷于拘谨,失去了最初阅读时的那份鲜活灵动,甚至因了评论者本身的观念及意向将读者导向一个与诗歌本身指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因为任何评论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评论者本身对诗歌的经验上(或者说建立在对人生的体验上)。难免失之偏颇。然而,一个月以前,我突然收到谢幕的评论集品评与赏析,一下子又改变了我的思维定式。原来纯粹的文学与文学的纯粹,都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所致。
直到去年为止,我还热衷于与诗歌界友人的交流,动笔写写所谓的诗评,可后来发现无论选择哪方面作为视点都不能令人满意,总觉得还可以更丰富更完整些。倾向理性解读的读者提出:评论文体的规范、文法、文学系统知识的体现等要求,因而失去了作为诗歌最大特色“感性”的认识。应该说通读完谢幕的评论集品评与赏析之后,才让我深刻的得到了反醒。
3年前初读谢幕的情脉与血脉的时候,我正在省内一家晚报当记者,对文学的理解仅仅限于最直观的感觉,但那份震撼已经侵润了我年轻的心,原来中国的文学也可以在民族自省和人性挖掘中达到如此的高度和深度,原来文学完全可以在政治之外树立得如此美丽。
那应是新时期文学从“伤痕”转向“反思”的时期。谢幕的反思带了更多的人本色彩,他把人群还原为未赋予阶级品格的本真状态,从一连串的苦难当中去思考人性和人权。于是,作为“人学”的纯粹文学追求便明显地凸现出来。
虽然情脉与血脉在当时圈子内遭遇了一些不公正的评价,但它毕竟表现了现代中国伦理观念下的“血与情”的交融乃至情感世界里的冲突和斗争。我们也知道,在有着阶级划分和政治区别的人类社会中,任何文学都必须有它的生存背景,所谓的“纯粹的文学”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也就仅仅成为一种追求。但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剔除种种功利色彩,让自己纯粹起来,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是我在读过谢幕的新作品评与赏析之后的感悟。
一个月以前,夜以继日地读完品评与赏析,便不可抑制地要写一篇评论性的文字,但每每动笔之时,都进入一种“失语”状态,忽然发现,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文学评论其实难以找到真正衡量的标准,故事的真实?人物的鲜明?语言的流畅与优美?还是结构的什么?这些写在学生作业后面的评语或许仅仅是对一部作品的肢解,都不能到达它的精髓。正如一幅绘画,画面写实或夸张,色彩明丽或怪诞,完美无... -->>
关于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江上寒烟翠——也许有一天,你会在江边看到一个渔者,独钓寒江之雪。
人生修为:风声咛咽、席卷困倦万千,世市之事,与世无争。
人生信条:淡泊名利,名也空,利也空,到头来,只是荒郊土一封关于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江上寒烟翠——也许有一天,你会在江边看到一个渔者,独钓寒江之雪。
人生修为:风声咛咽、席卷困倦万千,世市之事,与世无争。
人生信条:淡泊名利,名也空,利也空,到头来,只是荒郊土一封
原来我一直以为,诗歌,很难有一个评论界定的标准,甚至可说没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感觉一首诗触动并加以文字表述时,无论语言多么优美流畅、逻辑多么慎密、笔调如何符合评论文体的特点,都难免流于一种“评论本身”的形式、陷于拘谨,失去了最初阅读时的那份鲜活灵动,甚至因了评论者本身的观念及意向将读者导向一个与诗歌本身指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因为任何评论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评论者本身对诗歌的经验上(或者说建立在对人生的体验上)。难免失之偏颇。然而,一个月以前,我突然收到谢幕的评论集品评与赏析,一下子又改变了我的思维定式。原来纯粹的文学与文学的纯粹,都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所致。
直到去年为止,我还热衷于与诗歌界友人的交流,动笔写写所谓的诗评,可后来发现无论选择哪方面作为视点都不能令人满意,总觉得还可以更丰富更完整些。倾向理性解读的读者提出:评论文体的规范、文法、文学系统知识的体现等要求,因而失去了作为诗歌最大特色“感性”的认识。应该说通读完谢幕的评论集品评与赏析之后,才让我深刻的得到了反醒。
3年前初读谢幕的情脉与血脉的时候,我正在省内一家晚报当记者,对文学的理解仅仅限于最直观的感觉,但那份震撼已经侵润了我年轻的心,原来中国的文学也可以在民族自省和人性挖掘中达到如此的高度和深度,原来文学完全可以在政治之外树立得如此美丽。
那应是新时期文学从“伤痕”转向“反思”的时期。谢幕的反思带了更多的人本色彩,他把人群还原为未赋予阶级品格的本真状态,从一连串的苦难当中去思考人性和人权。于是,作为“人学”的纯粹文学追求便明显地凸现出来。
虽然情脉与血脉在当时圈子内遭遇了一些不公正的评价,但它毕竟表现了现代中国伦理观念下的“血与情”的交融乃至情感世界里的冲突和斗争。我们也知道,在有着阶级划分和政治区别的人类社会中,任何文学都必须有它的生存背景,所谓的“纯粹的文学”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也就仅仅成为一种追求。但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剔除种种功利色彩,让自己纯粹起来,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是我在读过谢幕的新作品评与赏析之后的感悟。
一个月以前,夜以继日地读完品评与赏析,便不可抑制地要写一篇评论性的文字,但每每动笔之时,都进入一种“失语”状态,忽然发现,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文学评论其实难以找到真正衡量的标准,故事的真实?人物的鲜明?语言的流畅与优美?还是结构的什么?这些写在学生作业后面的评语或许仅仅是对一部作品的肢解,都不能到达它的精髓。正如一幅绘画,画面写实或夸张,色彩明丽或怪诞,完美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