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叛 (2/2)
非凡文学 www.ffwx.net,风起代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阵。
事已至此,没有半点回转的余地,唯有一鼓作气攻进去,方有一线生机,莫题拔刀向前冲锋:“进则生,退则死!”
叛军将士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求生的欲望驱使着他们向前,不少悍勇之士越阵而出。
面对叛军的冲锋,禁卫军三轮空射,地面上插满了横七竖八的箭矢,叛军将士只得小心翼翼前进,谁都知道,乱军之中摔倒就是死亡。
而禁卫军则不同,只需固守阵地,等待援军即可。
穹庐顶上的禁卫军无需瞄准,只管拉弓射箭,箭矢射入密集的叛军军阵,溅起一朵朵血花,不断传出惨叫声。
密集的箭雨压的叛军无法抬头,几波箭雨下来,数百条人命悄然而逝,穹庐下的士卒开始接战,穹庐顶部的士卒自始至终用弓箭压制叛军。
前军迟迟不能攻破寝帐,后军又被禁卫军的箭雨压制,随着时间推移,叛军士气明显下降不少,不少士卒开始后退。
禁卫军的顽强坚守令莫题坚信拓跋珪就在帐中,此刻他也顾不得斩杀逃卒,率领亲卫加入了进攻。
惨烈的厮杀声响起,刀剑相撞的铿锵声不绝于耳,血花四溅。
拓拔仪率领的千名禁卫军都是出自宗室,战斗意志无比坚韧,任凭叛军的进攻如何猛烈,都巍然不动。论及忠诚,没有人能比得上这些宗族、国族子弟,拓跋珪不但是魏国的王,也是宗族的宗主。
在拓拔仪的指挥下,千余禁卫军杀得叛军节节败退,持续半个时辰的惨烈战斗,使得到处都是残肢断骸,粗略估计,死于厮杀中的叛军超过五百,而死于箭矢之下的叛军更多,若不是为了保护拓跋珪,禁卫军完全有希望击溃叛军,纵然如此,也足以令莫题一众叛军将领绝望!
与此同时,早有准备的勤王军打着火把,出现在不远处。
叛军士气顿时低落谷底,阵脚大乱,禁卫军的箭矢却不停息,如同蝗虫般从穹顶飞下,方才被动防御的禁卫军见到援军到来,转守为攻,一点不给叛军脱战的机会,叛军前军无法脱战,只得被迫做困兽之斗,后军与中军皆是丢盔弃甲,亡命奔逃。
当庾岳、贺兰悦、独孤信三支禁卫军到来,叛军的溃败便成了必然,如狼似虎的禁卫军三面合围,叛军进不能破王帐,退无可退,被围在寝帐前的空地上。
叛军将领也是死伤殆尽,于桓死于拓拔仪的十石强弓,贺敦敏没有在于栗磾手下走过三个回合……莫题自尽未遂,为禁卫军将士俘虏。
叛乱熄灭,拓跋珪在长孙道生的拱卫下走出寝帐,顶盔掼甲,面色平静,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血腥味,脚步踩过地面,留下一行清晰的血色脚印。
随着世易时移,拓跋珪渐渐习惯了厮杀,莫题的背叛更让他看透了公元四世纪的权利斗争,五个字:杀、叛、弑、篡、废。
四个字:争当皇帝!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拓跋珪望着堆叠如山的尸骸,心中自警一句。
见拓跋珪出帐,拓拔仪上前行军礼:“启禀王上,叛乱已经平息,擒获首逆莫题,从逆者二十二人业已伏诛!”
拓跋珪颔首,面色沉稳道:“将军辛苦!”
“全赖王上明察秋毫,指挥若定,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拓拔仪谦虚回答道,随着时间推移,他明显感觉到拓跋珪身上威势的变化,甚至于,在与拓跋珪的交流中,忐忑不已。
考虑到自己是宗室,又深受重用,拓拔仪决定谨慎行事,不给别人攻讦的机会。
“王上,这些从逆者如何处置”拓拔仪手指俘虏的叛军。
拓跋珪看向已经受缚的叛军,眼神凌厉如刀锋般扫射过去,叛军士卒见到拓跋珪目光扫来,皆是心脏狂跳,仿佛有一把刀架在脖子上似的,身体不由的瑟缩起来,求饶的话说不出口,只能颤抖着身体,等待着他的审判。
叛军士卒满含希冀的目光没有得到拓跋珪的同情,尽管他们都是被部落首领胁迫而来,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拓跋珪冷酷无情的说道:“按昭成律令,犯大逆者,亲族男女无少长皆斩!”
纵然拓拔仪预感到魏王会采取严厉手段惩罚叛军,也没有料到会如此铁血,拓拔珪身后站着长孙道生也禁不住心惊肉跳。
叛军士卒加上家眷,可是有足足两万人,占据魏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拓拔仪犹豫道:“国家真的承受不起屠戮两万人的代价,不如将叛军家眷贬为矿奴!”
沉吟半晌,拓跋珪回归理智,沉声下令:“从叛逆者,不问缘由,皆斩!逆党首领二十三人,亲族男女老少皆斩;从逆者家人发为奴,男丁押往军器监,女子发予平叛将士”。
“是!”拓拔仪再没敢谏言,禁卫军将士闻讯,发泄起心中压抑的愤怒,一边高喊,一边砍下叛军首级。
一对对甲士开始搜索伤员,顺便为叛军补上一刀,解决他们的痛苦,淅淅索索的尸体搬运声响起。
王帐中的喊杀声,引得不少部落前来打探情况,丘穆陵部、乌丸部……诸多部落相继送来举报信,对此,拓跋珪心中只有嘲弄,考虑到当下的敌人是刘显,便没有多加追究。
抄家灭门,弹压部族,稳定王庭,三支勤王军陆续被拓跋珪安排出去。
处理完外部纷争,拓跋珪将目光投向了四肢被敲断、躺在地上的莫题,此刻的莫题已经奄奄一息,表现的很平静,二人一句交流都没有。
拓跋珪向来信奉“论迹不论心”,是以并没有问莫题背叛的原因,究其本质,背叛是果,不是因。
“拖下去,五马分尸!”对于这个昔日的大将,拓跋珪只扫了一眼。
胆敢反叛者,必戮之!
……
登国二年,题、桓谋逆,兵入禁中,太祖引兵扑讨,尽诛之。
——《魏书》帝纪一.太祖本纪
阵。
事已至此,没有半点回转的余地,唯有一鼓作气攻进去,方有一线生机,莫题拔刀向前冲锋:“进则生,退则死!”
叛军将士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求生的欲望驱使着他们向前,不少悍勇之士越阵而出。
面对叛军的冲锋,禁卫军三轮空射,地面上插满了横七竖八的箭矢,叛军将士只得小心翼翼前进,谁都知道,乱军之中摔倒就是死亡。
而禁卫军则不同,只需固守阵地,等待援军即可。
穹庐顶上的禁卫军无需瞄准,只管拉弓射箭,箭矢射入密集的叛军军阵,溅起一朵朵血花,不断传出惨叫声。
密集的箭雨压的叛军无法抬头,几波箭雨下来,数百条人命悄然而逝,穹庐下的士卒开始接战,穹庐顶部的士卒自始至终用弓箭压制叛军。
前军迟迟不能攻破寝帐,后军又被禁卫军的箭雨压制,随着时间推移,叛军士气明显下降不少,不少士卒开始后退。
禁卫军的顽强坚守令莫题坚信拓跋珪就在帐中,此刻他也顾不得斩杀逃卒,率领亲卫加入了进攻。
惨烈的厮杀声响起,刀剑相撞的铿锵声不绝于耳,血花四溅。
拓拔仪率领的千名禁卫军都是出自宗室,战斗意志无比坚韧,任凭叛军的进攻如何猛烈,都巍然不动。论及忠诚,没有人能比得上这些宗族、国族子弟,拓跋珪不但是魏国的王,也是宗族的宗主。
在拓拔仪的指挥下,千余禁卫军杀得叛军节节败退,持续半个时辰的惨烈战斗,使得到处都是残肢断骸,粗略估计,死于厮杀中的叛军超过五百,而死于箭矢之下的叛军更多,若不是为了保护拓跋珪,禁卫军完全有希望击溃叛军,纵然如此,也足以令莫题一众叛军将领绝望!
与此同时,早有准备的勤王军打着火把,出现在不远处。
叛军士气顿时低落谷底,阵脚大乱,禁卫军的箭矢却不停息,如同蝗虫般从穹顶飞下,方才被动防御的禁卫军见到援军到来,转守为攻,一点不给叛军脱战的机会,叛军前军无法脱战,只得被迫做困兽之斗,后军与中军皆是丢盔弃甲,亡命奔逃。
当庾岳、贺兰悦、独孤信三支禁卫军到来,叛军的溃败便成了必然,如狼似虎的禁卫军三面合围,叛军进不能破王帐,退无可退,被围在寝帐前的空地上。
叛军将领也是死伤殆尽,于桓死于拓拔仪的十石强弓,贺敦敏没有在于栗磾手下走过三个回合……莫题自尽未遂,为禁卫军将士俘虏。
叛乱熄灭,拓跋珪在长孙道生的拱卫下走出寝帐,顶盔掼甲,面色平静,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血腥味,脚步踩过地面,留下一行清晰的血色脚印。
随着世易时移,拓跋珪渐渐习惯了厮杀,莫题的背叛更让他看透了公元四世纪的权利斗争,五个字:杀、叛、弑、篡、废。
四个字:争当皇帝!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拓跋珪望着堆叠如山的尸骸,心中自警一句。
见拓跋珪出帐,拓拔仪上前行军礼:“启禀王上,叛乱已经平息,擒获首逆莫题,从逆者二十二人业已伏诛!”
拓跋珪颔首,面色沉稳道:“将军辛苦!”
“全赖王上明察秋毫,指挥若定,将士用命,臣不敢居功!”拓拔仪谦虚回答道,随着时间推移,他明显感觉到拓跋珪身上威势的变化,甚至于,在与拓跋珪的交流中,忐忑不已。
考虑到自己是宗室,又深受重用,拓拔仪决定谨慎行事,不给别人攻讦的机会。
“王上,这些从逆者如何处置”拓拔仪手指俘虏的叛军。
拓跋珪看向已经受缚的叛军,眼神凌厉如刀锋般扫射过去,叛军士卒见到拓跋珪目光扫来,皆是心脏狂跳,仿佛有一把刀架在脖子上似的,身体不由的瑟缩起来,求饶的话说不出口,只能颤抖着身体,等待着他的审判。
叛军士卒满含希冀的目光没有得到拓跋珪的同情,尽管他们都是被部落首领胁迫而来,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拓跋珪冷酷无情的说道:“按昭成律令,犯大逆者,亲族男女无少长皆斩!”
纵然拓拔仪预感到魏王会采取严厉手段惩罚叛军,也没有料到会如此铁血,拓拔珪身后站着长孙道生也禁不住心惊肉跳。
叛军士卒加上家眷,可是有足足两万人,占据魏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拓拔仪犹豫道:“国家真的承受不起屠戮两万人的代价,不如将叛军家眷贬为矿奴!”
沉吟半晌,拓跋珪回归理智,沉声下令:“从叛逆者,不问缘由,皆斩!逆党首领二十三人,亲族男女老少皆斩;从逆者家人发为奴,男丁押往军器监,女子发予平叛将士”。
“是!”拓拔仪再没敢谏言,禁卫军将士闻讯,发泄起心中压抑的愤怒,一边高喊,一边砍下叛军首级。
一对对甲士开始搜索伤员,顺便为叛军补上一刀,解决他们的痛苦,淅淅索索的尸体搬运声响起。
王帐中的喊杀声,引得不少部落前来打探情况,丘穆陵部、乌丸部……诸多部落相继送来举报信,对此,拓跋珪心中只有嘲弄,考虑到当下的敌人是刘显,便没有多加追究。
抄家灭门,弹压部族,稳定王庭,三支勤王军陆续被拓跋珪安排出去。
处理完外部纷争,拓跋珪将目光投向了四肢被敲断、躺在地上的莫题,此刻的莫题已经奄奄一息,表现的很平静,二人一句交流都没有。
拓跋珪向来信奉“论迹不论心”,是以并没有问莫题背叛的原因,究其本质,背叛是果,不是因。
“拖下去,五马分尸!”对于这个昔日的大将,拓跋珪只扫了一眼。
胆敢反叛者,必戮之!
……
登国二年,题、桓谋逆,兵入禁中,太祖引兵扑讨,尽诛之。
——《魏书》帝纪一.太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