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一 (2/2)
非凡文学 www.ffwx.net,宋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自为言官,即著直声。然皆挟术任数,公亮疾琦专任,荐王安石以间之,升之阴助安石,阳为异同,以避清议,二人措虑如此,岂诚心谋国者乎?新法之行,何望其能正救也。及安石去位,充、珪实代之,天下喁喁,思有所休息。充力不逮心,同僚左掣右伺,至鞅鞅以死,伤哉,其不足与有行也。珪容身固位,于势何所重轻,而阴忌正人,以济其患失之谋,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b>部分译文</b>
韩琦字稚至,相州安阳人。父亲韩国华,自有传。韩琦风骨秀异,刚成年就推举为进士,排名第二。正公布排名时,太史上奏说日落五色云彩出现,左右大臣都庆贺。韩琦被授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这时显贵之子和进士考中高科的,大多直接担任显要之职,韩琦独独留下来管理仓库,人们都认为不适宜,而韩琦却像没事一样。宫中需要金银布帛,都是内臣直接批准进入仓库自取,没有印章可检验,韩琦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设置传宣合同司,以便相互监督核察。每次纲运到时,一定要等到内臣前来监管,才接受,内臣往往许多天不来,于是纲云就暴露在屋檐下。衙校认为这样不好,韩琦上奏请求废除这一办法。
韩琦担任过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授职右司谏。这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任职没有什么建树,韩琦不断上疏指出他们的过失,结果四人同一天被免职。又请求停止宫中降旨,抑制侥幸奸佞之人。只要事情有不方便之处,韩琦没有不上奏的,每次上奏都是将察明得失、端正纲纪、亲近忠诚正直、疏远邪恶奸佞作为重要内容,前前后后共上奏七十余次。王曾任宰相,对韩琦说:“如今上奏之人言辞不激烈,有许多担心和顾虑,对皇帝政德又有什么用呢?像你一样的上奏,可以说是切中时弊而又不迂腐啊。”这时王曾声望正高,很少表扬奖励别人,韩琦听了他的话后,更加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对朝廷有益。暂代知制诰。
益州、利州这年发生饥荒,韩琦任体量安抚使。过去郡县催促赋调频繁急迫,市上供给的丝织品等其他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了缓解赋调在这年免除了赋调并让老百姓自己拥有,驱逐不称职的官吏和贪婪残暴的官,减少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赵元昊叛乱,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论说西边军队的情形十分熟悉,当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刘平与敌贼交战,战败,被敌人俘获,这时宰相听信了别人对他的诬蔑,于是捉拿了刘平的家属,韩琦辩白了他蒙受的冤屈。
担任枢密直学士,辅助夏竦为经略安抚使、招讨使。诏令派遣人督促出兵,韩琦也打算发兵来制服敌贼,但枢密院坚决反对,赵元昊于是进攻镇戎。韩琦筹划了进攻和防守二套方案派人骑快马上奏朝廷,仁宗准备采用进攻的方案,但遭到了执政者的反对。韩琦说“:赵元昊虽然动用全部兵力进犯我们,但兵力不过四五万人,我们分路派兵各自把守的话,必然分散兵力削弱力量,遇到敌人就会无法抵抗。如果将所有兵力合并起来,形成一股,击鼓前行,趁敌人骄纵松懈之际,一定能打败敌人。”于是朝廷诏令。。延、泾原共同出兵征讨。回到军营后,赵元昊派人请求议和。韩琦说:“没有约定而请求讲和,这是一种计谋。”命令大将们严阵以待,敌人果然进犯山外。韩琦将兵力全部交付给大将任福,命令任福从怀远城直趋德胜砦绕到敌人背后,如果不能与敌人交战,就占据险要位置设下埋伏,拦截敌人的退路。到出发时,再三告诫他。又传递檄文申述规定,如果违背节度,即使有功,亦要被斩首。任福终因被敌人诱惑,在好水川全军覆没。夏竦派人收集散兵游勇,在任福的衣带间得到了韩琦签署的檄文,说过错不在韩琦。韩琦亦上疏自行检讨,还是被剥夺一官,任秦州知州,不久又官复原职。
正好四路设置将帅,以韩琦兼任秦凤经略安抚使、招讨使。庆历二年(1042),其他三帅都换职为观察使,范仲淹、庞籍、王沿都不肯接受,韩琦一个人接受了没有辞谢。不久,恢复原来的官职,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招讨使,驻扎泾州。韩琦与范仲淹在军中很长时间,名声显赫,人心归向,朝廷依靠他们作为重臣,因此天下人称之为“韩范”东兵从宿卫来,不习惯劳苦,韩琦上奏增加士兵来代替戍守,设置德顺军来保护萧关、鸣沙通道。正计划夺取横山,谋划河南,而赵元昊称臣,韩琦奉召任枢密副使。
赵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宰相晏殊等讨厌战争,因此一切听从赵元昊。韩琦上疏陈述这样做的害处,逐条陈述应当先办的七件事:一是清政本,二是考虑边境之事,三是选拔贤才,四是在河北设防,五是固守河东,六是争取民心,七是经营洛邑。在此之后又上疏陈述补弊端的八件事,要选拔将帅,严明按察,使财利丰厚,遏制侥幸之徒,任用有才能的官吏,斥退没有才能的官吏,谨慎地选入官吏,除去多余的人。说“:这些举动,一定会有人反对,希望将计谋托付给辅佐大臣,让他们自行决定。”仁宗对此十分赞赏并全部采纳。于是韩琦宣抚陕西,讨伐平定群盗张海、郭邈山,禁卒老弱未被任用的,全部淘汰掉。将。。延城的屏障全部修复,一定要敌人将所有侵占之地全部归还才允许讲和。回来后陈述了防守西北的四条策略,认为:“如今应当以和好作为权宜之计,攻战和防守是重要事务,请求修缮兵器训练士兵,修建都城,暗中决定讨伐的计谋。”
这时二府合班上奏言事,韩琦一定言尽所知之事,虽然事情属于中书,也指陈其实情。同僚们有的不高兴,仁宗却偏偏赏识他,说:“韩琦性情率直。”韩琦与范仲淹、富弼都由于身孚众望,被朝廷同时任用,朝廷内外人士都仰慕他们的功业。范仲淹等人也把天下作为己任,一些小人认为对他们不方便,于是诋毁他们的言论一天天多起来。范仲淹、富弼相继被罢免,韩琦替他们辩解,没有得到答复。尹洙与刘扈互相争论在水洛筑城,韩琦偏袒尹洙,朝廷人士不以为然。韩琦于是请求离开京师,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调往郓州、成德军、定州,兼任安抚使,进任大学士,又兼任观文殿学士。
起初,定州士兵贪平定贝州之功,索要赏赐,发出怨言,以至于打算到城下喧哗。韩琦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不治理将发生混乱,要运用军法进行约束,诛杀那些行为十分不良的人。士兵死于攻战,则奖赏资助他的家人,将其孤寡的姓名进行登记并提供救济,威严恩爱并重。又仿照古代三阵法,每日进行训练,这样中山军队的精锐强劲超过河朔。京师调遣龙猛卒戍守保州,沿途成为百姓的祸害,到定州,韩琦将他们全部留下不再派遣,让素有训练者到北方,又赈济救活饥民数百万。仁宗颁布诏书进行褒奖,其他各路都以此作为标准。
授职武康军节度使、知并州。承受廖浩然依仗有权势的太监贪婪不已,又诬蔑逐走前帅李昭亮,所作所为更加不守法度,韩琦上奏归回,仁宗指示韩琦在本省对廖浩然进行鞭责。契丹突然占领了天池庙地区,韩琦召见契丹首领和豪强,将他们以前所写的请求修建庙宇的文书拿给他们看,契丹无言以对,于是归还了所有侵占之地。不久又侵占阳武砦耕地,韩琦挖沟立石碑来进行限制。开始,潘美镇守河东,担心敌人掠夺,让老百姓全部内迁,将塞外之地空闲不耕种,这样沂州、代州、宁化、火山以北有许多废弃的土地。韩琦认为这些都是良田,如今弃置不耕种,刚好资助敌人,使这些土地都被敌人占有。于是请求距离北界十里作为禁地,南面则招募弓箭手驻扎,开垦田地达九千六百顷。很长一段时间后,请求任相州知州。
嘉祐元年(1056),奉召任三司使,未到任,又授职枢密使。嘉。。三年六月,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嘉。。六年闰八月,升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为仪国公。仁宗已连续失去三王,到至和年间(1054~1056),仁宗患病,不能亲自上殿。朝廷内外都惶恐不安十分担忧,大臣们都争先上奏要选定继位人来固定朝廷命运,包拯、范镇的言论尤其激烈。过了五六年,犹豫不决没有选定继位人,上书言说此事的人也少了。到这时候,韩琦乘机进言说:“皇位的继承人,是天下安危之所在。以前祸乱的出现,都是由于决策没有早点决定下来。陛下年岁已高,还没有皇太子,为什么不选择宗族中的贤能者,来为国家考虑呢?”仁宗说:“后宫将有人分娩,暂且等等。”结果又生一女。
一天,韩琦携带汉书-孔光传以进读,说:“成帝没有后代,立其弟之子。成帝并不是贤明的君主,还能如此做,何况陛下呢?希望陛下以太祖之心为心,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了。”又与曾公亮、张日弁、欧阳修极力进言,正好司马光、吕诲都有所请求,韩琦进读他们的上疏,还没有来得及开封,仁宗就说:“朕有这个意向很久了,谁能作为继承人呢?”韩琦惶恐地对答说“:这不是做臣下的所能议论的,应当由陛下自己选择决定。”仁宗说:“宫中曾收养二个男孩,小的很纯洁,但最近不太聪明,大的可以。”韩琦请问他的名字,仁宗告诉韩琦他的名字为宗实。宗实,是英宗的旧名。韩琦等极力称赞此事,于是议论决定了。
英宗为濮王守丧,建议起任知宗正。韩琦说“:决定了要办的事,不能中途停止,陛下决断不应怀疑,希望从宫中批出圣旨。”仁宗不打算让宫中人知道,说:“只要中书行文就足矣。”诏令下达后,英宗坚决辞谢。仁宗又问韩琦,韩琦应对说“:陛下既然知道英宗贤能而选为继承人,如今英宗不敢马上担当,是由于见识远大,贤能的缘故。希望坚决起用他。”英宗服丧完后,还坚决卧床不起。韩琦说“:知宗正的任命刚一发出,朝外人士都知道英宗一定成为皇太子,还不如正其名。”于是下诏立英宗为皇太子。第二年,英宗即位,以韩琦为仁宗山陵使,兼门下侍郎,进封卫国公。
韩琦已经辅佐策立英宗,门下亲戚宾客,有的闲谈中谈及策立之事,韩琦一定严肃地说:“这是仁宗的英明决断,为国家考虑,皇太后内助之力,臣子有什么参予呢?”英宗突然得病,太后垂帘听政。英宗病重,动作有时反常,对宦官尤其缺少恩爱。左右之人多不高兴,于是互相进谗言离间,两宫于是有了仇恨。韩琦与欧阳修在太后帘前上奏言事,太后痛哭流泪,具体地叙说事情的由来。韩琦说“:这病十分难治,病好,是不可能的。儿子患病,母亲能不宽容吗?”欧阳修也详细进言,太后意气逐渐缓和,过了一段时间就不再言说此事了。以后数天,韩琦单独进见英宗,英宗说:“太后对我无恩。”韩琦对答说:“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人数不少。但唯独说舜是大孝子,难道其余的全部不孝吗?父母慈爱而儿子孝顺,这是正常之事不足称道;惟父母不慈爱,儿子不失去孝顺,才值得称道。只担心陛下之事不能办到,父母岂有不慈爱的。”英宗大受感动并得到启发。到疾病痊愈时,韩琦请求皇帝乘车祈雨穿上白衣服出去,人心才安定,太后执政,授予韩琦右仆射,封为魏国公。
夏人进犯大顺,韩琦建议停止岁赐,断绝双方的和市,派遣使者向夏人问罪。枢密使文彦博责难他,有的列举宝元、康定之事,韩琦说:“谅祚,是一位狂童,没有元昊那样的智谋计略,但边防军队大大超过以前。严厉地责问夏人,一定折服。”不久谅祚上表致谢,英宗对韩琦说:“完全像所预料的一样。”英宗卧床不起,韩琦入宫询问起居情况,并上言说:“陛下很久不亲自上朝,希望尽早设立皇储,来安定社稷。”英宗点头称赞,立即召学士起草制定,立颍王。
神宗即位,韩琦授职司空兼侍中,为英宗山陵使。韩琦执政三朝,有人担忧他专权。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不赴文德殿为跋扈。韩琦请求离职,神宗为此将王陶贬职。永厚陵复土,韩琦不再入中书任职,坚决辞去官位。授职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入朝言对,神宗流着泪说:“侍中一定要辞去,今天已经降制了。”赐予兴道坊住宅一区,提拔他的儿子韩忠彦为秘阁校理。韩琦辞去两镇之职,就只兼任淮南之职。
正遇种谔擅自攻取绥州,西部边境开始骚扰,改任永兴军判官,经略陕西。韩琦说“:边境守臣随意妄为,抛弃盟约埋下动乱的祸根,希望召集二府立即决断此事。”韩琦入朝辞谢,曾公亮等正上奏言事,希望与韩琦一起言事。神宗召见他们,韩琦说:“臣下从前是朝中官员,应当与他们共同议事。如今,是守卫之臣,不敢再参预闻听。”又说:“王陶指责臣下跋扈,如今陛下将陕西用兵之权授予臣下,又有像王陶一样弹劾臣下的人,这样臣下将会成为灭族之人。”神宗说:“侍中还不明白我的意图吗?”韩琦起初说绥州不应当攻取,不久夏人诱杀杨定,韩琦又说:“敌人既然如此,绥州如今不能放弃。”枢密院用韩琦开始的言论责难他,韩琦具体地叙述了其中的理由,最后终于保住了绥州。
熙宁元年(1068)七月,再次请求从相州告归。河北地震,黄河决口,调任大名府,充任安抚使,允许自己决断事情。王安石任宰相时,派遣常平使散发青苗钱,韩琦极力上言此事。神宗拿出他的上疏给宰相大臣们看,说:“韩琦是真正的忠臣,虽然人在朝外,仍不忘记朝廷之事。朕起初认为对老百姓有利,没想到会这样祸害老百姓。况且坊郭怎能实行青苗,却也强行实施这一办法呢?”王安石气愤地上奏说“:如果是顺从他们的愿望,即使是坊郭又有什么害处。”第二天,声称有病不上朝。在这时,新法几乎废除,王安石又出任宰相,更加坚决地坚持自己的意见。韩琦又恳切地上奏,王安石将其上疏交给条例司,让其他官员上疏进行驳斥,刊石颁行天下。韩琦更加恳切地申辩,最后仍不依从。这样韩琦请求解除四路安抚使,只兼管一路,王安石想阻止韩琦,立即允许了他的要求。熙宁六年(1073),回到京师任相州知州。
契丹派遣使者要索求代北之地,神宗亲自书写诏书询问韩琦,韩琦上奏说:
“臣下观察近年以来,朝廷考虑事情,好像不以大敌为忧虑。契丹见此情形一定产生怀疑,一定会认为我们有图谋收复燕南的意图,因此引用先发制人的办法,来制造祸端。导致契丹怀疑的理由,大致有七个方面:高丽臣属北方,断绝朝贡很长时间,现在以商船引诱而使之前来,契丹知道此事后,一定认为将要图谋他们。这是第一个方面。强行夺取吐蕃的土地来建置熙河,契丹听说后,一定认为不久就要侵占他们的土地。这是第二个方面。在西山广泛种植榆柳,希望让这些榆柳成长起来,用来抵制敌人的骑兵行动。这是第三个方面。建立保甲制,这是第四方面。各州县修筑城池,这是第五方面。设置都作院,颁布弓刀新样式,大造战车,这是第六方面。在河北设置三十七将,这是第七方面。契丹一直是我们的敌对国家,由于这些事情而产生怀疑,不得不这样。
“臣下以前论说青苗钱事,谏官大肆诬蔑,如果不是陛下英明,几乎被砍头。从此以后,听说新法一天天颁行,不敢再论说。如今被陛下亲自召见询问,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论及此事而有所隐瞒,死有余辜。臣下曾经私自考虑,开始替陛下谋划时,必须说治国的根本,这个根本一定要首先积聚财富和谷物,在老百姓中招募士兵,这样就可以打击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因此发散青苗钱,损失老百姓的利益,实行免役法,按照户等收取现钱;到设置市易务,小商小民,手足无措。新制每天都在颁行,不断更改没有常制,官吏茫然不知,不能详细记载,监司督察责难,以严峻刻薄作为英明。如今在农田中农民有埋怨,在商道上商人有感叹,官吏不安心本职,陛下不全部知道。想抗击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来使国家出现太平,却首先使国家的根本动摇,众人埋怨离心离德,这是替陛下开始谋划的最大失误。
“臣下现在替陛下考虑,应该向契丹派遣使者友好往来,具体地说明以前所作的一切,都是平常的修防设备之举,没有其他的用意;疆界早就确定了,完全依照过去的边界,不能坚持这点来制造战乱,从而破坏多少代以来的友好关系。一些可疑的举动,如设置将官之类,都因此免掉。更加爱抚百姓,选择贤能之士,疏远奸佞谄谀之徒,任用忠诚耿直的大臣,使天下高兴服帖,边境防备一天比一天充实。如果契丹自己破坏盟约,这样就能够一举动用军队,收复原来的土地,发泄多少代以来的愤怒。”
奏疏进上,正好王安石再次任宰相,将所争夺的土地全部割让给契丹,东西七百里宽广,谏者认为十分可惜。熙宁八年(1075),改任节制永兴军,再次上任,没有授职就死了,终年六十八岁。在死前的一天傍晚,在官署附近落下了一颗大星,马槽里的马都被惊了。神宗在苑中致哀,哭得十分悲痛。停止上朝三天,赏赐银三千两,绢三千匹,分发给两河的士兵来建造坟墓,篆写墓碑叫作“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追赠尚书令,谥号叫作“忠献”配享英宗庙庭。常年让其儿子以及孙子一人在相州任官,来保护他的坟墓。按以往的规定,三省的长官,只有尚书令尤其重要,追赠的人一定要兼任其他官职。到韩琦时,只单独追赠一职。后来,又发布诏令,虽然应当追加策用,不再加用师保,这是认为韩琦高贵的缘故。
韩琦早有盛名,见识气量远大,遇事喜怒不表现在脸面上,评论者认为他深沉稳重可与周勃相比,在政事方面可与姚崇相比。他成为学士戍守边关,才刚刚三十岁,天下人已将他称作韩公。嘉。。、治平年间,再次决定国家大事,来安定社稷。在这时,朝廷有许多变故,韩琦处在危难猜疑的时候,知道的无所不做。有人规劝他说:“您所做的确实是好事,万一有所差错,不但自身不能被保护,恐怕家人也无处生存。”韩琦感叹说“:这是什么话。作为人臣尽力服务于君主,生死都不计较。至于成功失败,是天意,怎能预先担忧不成功,而停止不干呢。”听到这话的人都感到惭愧叹服。在魏都很长时间,辽国使者每次经过,递交文书都写上姓名,说:“由于韩公在这里的缘故。”韩忠彦出使辽国,辽国君主询问得知他的相貌像他的父亲,就命令工匠画下来,韩琦在国外就是如此被看重。
韩琦天生朴实忠诚,礼贤下士,无论贵贱,都一样以礼相待。尤其以奖励提拔人才作为急务,如果舆论一致推举某人,即使心中不高兴,也接纳使用,因此深受众人爱戴。选举官员,都依靠法律遵循事理,他的建议请求,只要义理所在,从不迎合某人的心意。担任宰相时,王安石有盛名,有人认为可以使用他,唯独韩琦认为不可以。到任相州太守,向皇帝辞别,神宗说:“你离开了,谁可以主持国事,王安石怎么样?”韩琦说:“王安石任翰林学士力量有余,处在辅弼之臣的地位则不行。”神宗没有回答。他驻守大名时,魏人替他建立生祠。相州人像爱戴父母一样爱戴他,遇到争斗诉讼,互相劝止,说:“不要扰乱我们的侍中。”与富弼齐名,号称贤明之相,世人称之为“富韩”徽宗追论韩琦定策功勋,追赠魏郡王。有子五人:韩忠彦、韩端彦、韩纯彦、韩粹彦、韩嘉彦。韩端彦为右赞善大夫。韩纯彦官至徽猷阁直学士。韩粹彦为吏部侍郎,终龙图阁学士。韩嘉彦与神宗之女齐国公主攀婚,拜职为驸马都尉,终瀛海军承宣使。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由于父亲在会稽境内买田而犯有过失,贬官监湖州酒。很久以后,成为国子监侍讲,改为诸王府侍讲。一年后,应当按照旧例考试馆职,单独进献自己所写的文章,授集贤校理、天章阁侍讲、修起居注。提升天章阁待制,赐予金紫衣。在这之前,待制不改变服装。仁宗当面赐给曾公亮金紫衣,说:“朕于讲席赏赐你,是由于尊重宠爱儒臣。”于是主管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三班院的属吏都很鄙陋,不贿赂就辞谢不可,贵族子弟,大多依靠势力请求拜见。曾公亮选取前后章程,依据情况办事,属吏不能插手。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又任职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不久,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兼任礼部侍郎,升为枢密院。嘉。。六年(1061),授职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曾公亮明练文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起初,东州人大多因此法被处死刑,从这以后就没有死刑了。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神宗即皇位,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
熙宁二年(1069),任昭文馆大学士,累封为鲁国公。由于年老请求离职,熙宁三年九月,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判永兴军。在这之前,庆州士兵叛乱,被诛杀,但余党到处逃跑,从陕西以西都警惕戒备。检阅义勇,增加边境守兵,移内地租赋,人情骚动。曾公亮镇静对待,依次上奏罢免,专门裁减抑制多余的费用。长安豪强喜欢制造谣言,声称士兵埋怨削减费用,打算在元宵夜勾结其他军队发动叛乱,邦人十分恐慌。有人劝曾公亮不要出游,曾公亮不为所动,张灯尽情观赏,和宾客佐僚直到傍晚才回来。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为宣靖,配享英宗庙庭。到下葬时,神宗亲自篆写了碑首叫作“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神宗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朝外人士似乎并不赞成。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曾公亮说:“神宗和王介甫就像一个人,这是天意。”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宠幸。儿子曾孝宽,侄子曾孝广、曾孝蕴。
陈升之字硃叔,建州建阳人。推举为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京师任监察御史、右司谏,改任起居舍人、知谏院。当时风俗喜欢拿走给亲属的书信,遇有诉讼,则辗转互相告发,有司就依此加以推理诘查。陈升之说:“这是告奸的习俗,请求禁止它。”又说:“三馆是士大夫们光明的前途,近来用人更加轻率,于是成了贵族高门进取的台阶,请严格进行选举。”诏令从今以后臣僚乞请子孙恩荫者,不得授以馆阁之职。
著作佐郎王馞在路上与殿帅郭承。。相遇,郭诃责怒骂王馞没下马行礼,将他抓送官府。陈升之说“:京官不应给节度使下马。”于是弹劾郭承。。骄横任行,解除其所任官职。张尧佐由于与后宫亲近,任三司使,不久任宣徽使;内侍王守忠统领两镇留后,请求升为正班;御史张。。补任郡官,长久不被召见;彭思永论事,让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唐介攻击宰相,被贬斥岭南;陈升之都极力进谏。升任侍御史知杂事。总共担任言官五年,上奏数十百件事,但持论不坚决,因此没有全部实施采用。
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兼龙图阁直学士,又知谏院。仁宗说:“天下州县是否得到了治理,朝廷不能完全清楚,将这些全部交给转运使管理。如今选用的人才不精干,又没有考核督查,不是愚昧无能懦弱,就是任意欺凌刻薄之徒,因此疾苦忧愁叹息,都被阻塞,皇帝不能听到。一定要向全国民众显示朝廷的主张,应该从这里开始。”于是诏令翰林学士承旨孙扌卞、权御史中丞张。。,与陈升之同时主管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事务。
陈升之初任谏官时,曾经请求抑制断绝由宫内降旨,诏令允许有司执掌上奏不下达。到这时,进一步申明论说。诏令委托三省揭发纠正其罪行,仍然在朝堂揭露。文彦博乞求免除宰相职务,陈升之担心枢密使贾昌朝再被任用,上疏论述其邪恶,贾昌朝终于罢官免职。升任枢密院直学士、知开封府。年底,授职枢密副使。这样谏官御史唐介、范师道、吕诲、赵扌卞、王陶相继上章议论陈升之暗中交结宦官,因此得到重用。仁宗将这些上章拿给陈升之看,陈升之乞求离职。仁宗对辅佐大臣说“:朕选用执政者,怎能容许内臣干预议论邪恶。”于是双方都被罢免。以陈升之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调往太原府。
治平二年(1065),又授职枢密副使。神宗即位,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回归郡县,为观文殿学士、知越州。熙宁元年(1068),调往许州,中道改任大名府,路过京师,留在京师知枢密院。按照旧例,枢密院与知院事不共同设置。这时文彦博、吕公弼已为枢密院使,神宗以陈升之辅政,想逐步变异一些礼仪,因而特地加以任命。第二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和王安石共同处理朝事。数月后,授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陈升之任宰相后,就请求免掉条例司,认为宰相无所不统,所统职事,又怎能称司。王安石说“:古代的六卿,就是如今的宰相,有司马、司徒、司空,各占一职,于事理有什么危害呢?”陈升之说“:如果制置百司条例是可以的,但如今设置的是制置三司官职,则不行。”由此得罪了王安石,声称有病回家休养三个多月,神宗多次敦促告谕,才重新归职。正好母亲去世需服丧,离职回家;服丧完后,奉召任枢密使。因有脚病不能站立上朝,熙宁七年(1074),冬季祭祀,陈升之又不能赞礼。授职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封为秀国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太保、中书令,谥号叫作成肃。
陈升之老谋深算很有心计,善于逢迎以取悦富贵。王安石任宰相,担心议论满廷,引见陈升之辅佐自己。陈升之心里明白不能胜任,却尽力为王安石所用,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因而让他比自己先任宰相。刚一受到重用,就请求解除条例司,又不时的产生一些小分歧,表面上看来与王安石有矛盾。世人因此讥讽他,称他为“筌相”陈升之起初叫陈旭,由于避神宗名之讳,改为升之。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还未成年,就推举为进士,与其兄长吴育、吴京、吴方都考中高榜。调任谷熟主簿,进入京师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与他年纪相当的人大多和宗室玩狎,显得不庄重,吴充年龄最小,却由于严肃而使人敬畏,相继设席受经,吴充作六箴进献朝廷,叫作视、听、好、学、进德、崇俭。仁宗让人缮写赐给皇族子弟,英宗在藩邸,将六箴书写在左右。
升任集贤校理、判吏部南曹。选用了胡宗尧,他是翰林学士胡宿之子,由于犯有小的过失,不能改任京官。主管官吏选拔的欧阳修替他求情,一些仇家诬陷欧阳修,认为他袒护胡宿,诏令欧阳修离开京师到同州任职。吴充说“:欧阳修由于忠诚正直得以提拔为侍从,不应当相信谗言而驱逐出京师。如果认为这是偏袒欧阳修的话,臣下愿意与欧阳修一起被贬。”这样欧阳修又留在京师,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死,办理丧事的规模超过了既定的等级,判寺王洙让属吏用印纸来发布文书,不让其他同僚知道。吴充下移文于开封府惩治王洙属吏之罪,违背了执政者的意图,离开京师知高邮军。回京师后任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相继知陕州、京西、淮南、河东转运使。
英宗即位,多次问吴充在哪里,正好入朝觐见英宗,说到他曾经任吴王宫教授之事,嘉奖慰抚他。不久暂代盐铁副使。熙宁元年(1068),知制诰。神宗告知将要任用他的意思,说:“先帝了解你很久了。”于是同知谏院。吴充说“:士大夫亲人死后,有的用稻草停放灵柩达数十年,败坏风俗有伤教化,应当规定期限让他们埋葬。”诏令吴充写成律令。河北发生水灾、地震,吴充任安抚使。后回到京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吴充的儿子吴安持,是王安石的女婿,为避免嫌疑解除谏职,知审刑院,暂代三司使,任翰林学士。熙宁三年(1070),授职枢密副使。王韶夺取洮州,部族酋长木征逃离,吴充请求收回旧地,用官爵来加以安抚,让他们各自统领自己的部落,永远为外臣,不要建置郡县,耗尽财物和力量。这时正将开拓洮州交付给王韶,吴充的建议没有采用。
熙宁八年(1075),任检校太傅、枢密使。吴充与王安石虽然是姻亲关系,但心中并不认为王安石所做都好,曾多次向神宗说王安石执政办事的不妥。神宗察知他不偏袒任何一方完全中立,想让他任宰相,王安石去宰相职,就让吴充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想要有所变化革新,乞求召回司马光、吕公著、韩维、苏颂,于是推荐孙觉、李常、程颢等数十人。司马光也认为吴充可以以言相告,给他写信说:“从新法实行后,朝廷内外怨声载道。老百姓受到各种苛捐杂税的重负,被迫自杀死亡,愁苦埋怨到处流浪,辗转死在山沟深谷。日日夜夜翘首以待,希望朝廷能够觉察醒悟,一举改变这种坏法,像这样将近一年了。如今要挽救天下的危机,如果不能罢除青苗、免役、保甲、市易,停止征伐的打算,却想收有成效,好像不想让水开,却不断地添柴鼓动风箱一样。要罢免这五项措施,必须先分别利害,从而使神宗心里觉悟。要做到让神宗觉悟,必须打开上言之路。如今危害虽然十分严重,但还没有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如果失去了现在的机会不进行整治,就会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吴充没有采用。
王珪与吴充共同担任宰相,嫉妒吴充,暗中牵制吴充。吴充向来讨厌蔡确,蔡确审理相州官司,捕捉吴安持及其亲戚,官吏进行拷打审问,想以此来让吴充求情说话,神宗心中明白吴充没有什么事。到蔡确参预朝政时,吴充与蔡确在神宗面前议论变法,多次被蔡确枉曲。安南军出征没有建立战功,知谏院张。。又说吴充给郭逵书信,让他停止进兵,于是重新又审理。吴充多次受到同僚们的诋毁,身上一直长有病瘤,由于忧虑担心,毒瘤更加侵蚀身体。元丰三年(1080)三月,乘车回归府第,免职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一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岁。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叫正宪”
吴充对内持修谨慎,侍奉兄长十分小心。任宰相时务求安静不扰民。性情深沉细密,对家人说话,也未尝谈及国家之事,凡给朝廷进言之事,别人都不知道。临死前,告诫妻子家小不要以私事来求朝廷,神宗更加悲痛。世人说吴充心术端正但能力不够,讥刺他知道自己无能却不能勇于退让。儿子吴安诗、吴安持。吴安诗在元。。时任谏官、起居郎。吴安持为都水使者,升任工部侍郎,终天章阁待制。吴安诗儿子吴储、吴安持儿子吴侔,都官至员外郎,由于与妖人张怀素互相通谋,被诛杀致死。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后来迁移舒州。曾祖王永,事奉太后任右补阙。吴越奉献土地,王珪受命前去平均赋税,到后全部免除各种没有名目的赋税,老百姓都感激涕零。回到京师,有人说他废除了许多赋税地租。太宗质问他,他对答说“:让新依附的邦国,蒙受天子的仁德恩惠,臣下虽然因此获罪,至死也不遗憾。”太宗十分高兴。
王珪很小就奇异警敏,语出惊人。从兄王琪读他所作之赋,赞叹说:“骏马刚出生,就有千里的志向,只是还未强壮罢了。”推举进士甲科,通判扬州。官吏和老百姓都小看他,有大校轻慢不谨慎者,王珪将其捉拿伏法。王伦进犯淮南,王珪建议出兵郊外偷袭他,敌贼逃走。奉召任直集贤院,为盐铁判官、修起居注。接待陪伴契丹使者,经过魏地,旧例都是穿着正服进入。到这时,使者想穿着便服进入,并谎称衣帽都在后面的车里。王珪让使者取来给他,使者惭愧称谢。于是任贺正旦使。又任知制诰、知审官院,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遇到母亲谢世守丧,丧期满后,又为学士,兼侍读学士。
在这之前,三位先帝都在南郊享受祭祀,而温成庙祭享奉献与太室一样。王珪说:“三位皇后并置配列,是为了尽孝,但亵渎了先帝。后宫有庙,是为了表示皇恩广大,但超过了先亲。”这样就专在南郊祭祀太祖,而改温成庙为祠殿。嘉。。年间确立皇太子,中书召王珪起草诏书。王珪说:“这是重大的事情,不当面接受圣旨不行。”第二天请对,说:“全国很久以来就希望皇上这样了,果真是皇上本人的意思吗?”仁宗说“:朕的意向已决定了。”王珪再次跪拜称贺,开始退朝而起草诏书。欧阳修听后感叹说“:真正的学士。”仁宗在宝文阁设宴,作飞白书分给侍臣,让王珪记载年月姓名。又在群玉殿设宴,让王珪写序,将自己用的笔、墨、笺、砚赐予王珪。
英宗即位,应当撰写先帝的谥号,王珪说:“古时候贫贱的人不为高贵的写哀祭文,年少的不为年长的写哀祭文,因此天子自称天来哀祭,在郊外制定谥号,好像说是受之于天。近来,由词臣撰写议定,大臣们不得参与,大大违背了天子自称天的含义。请求让两制共同议定。”英宗听从了。濮王的追崇典礼,王珪与侍从、礼官共同商议认为应当称皇伯,三夫人改封大国,执政认为不正确。这以后三夫人之称,最后还是像开始议定时一样。开始,王珪请对而起草诏书,有人暗中诬陷他。英宗在位第四年,突然在蕊珠殿召见王珪,发布诏书令兼任端明殿学士,赏赐盘龙金盆,并告谕王珪说:“秘殿的职务,并不是把你安置在翰墨之中,二府缺员,就立即任命了你。以前有人进谗言,朕今天全部消除没有任何怀疑了。”王珪跪谢说:“不是陛下十分英明,臣下就活不了几天了。”神宗即位,升任学士承旨。王珪制定朝廷内外制度十八年,任职最久,曾经因在斋宫视事,有感而作诗,神宗见后怜惜他。熙宁三年(1070)授职参知政事。九年(1076),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元丰年间颁布官制,王珪由礼部侍郎破格授职银青光禄大夫。元丰五年(1082),正三省官名,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蔡确为右仆射。在这之前,神宗对执政者说:“官制将实行,打算新旧人共同任用。”又说:“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行。”王珪、蔡确互相观看面容变色。王珪十分担忧,不知道这是怎样决定的。蔡确说“:陛下早就想收复灵武,你如果能承担责任,这样就可以保住相位了。”王珪高兴,向蔡确道谢。神宗曾想召见司马光,王珪推荐俞充统率庆州,让他敬献平定西夏的谋略。王珪认为派兵深入敌境,一定会不召见司马光,即使被召见,也将不会前来。不久司马光果然不奉召。永乐兵败,死者十余万人,实际上是由王珪开启的。
元丰八年(1085),神宗身患有病,王珪告诉皇太后,请求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继立,这就是哲宗。任王珪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五月,王珪死在任上,终年六十七岁。哲宗特地停止上朝五天,资助五千金帛办丧事,追赠太师,谥号为“文恭”赐予寿昌上等的住宅。
王珪以文学进用,同辈都共同推崇赞许他,他的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的手,词林人士都称赞他。但官任到宰相,共十六年,没有多少建树,大多是谄谀歌颂之词。当时被人视为“三旨相公”由于王珪上殿进呈,叫作“取圣旨”;皇上决定后,叫“领圣旨”;退朝告诉禀事的人,叫作“已得圣旨”绍圣(1094~1098)年间,邢恕造谣,黄履、叶祖洽、刘拯相继议论王珪元丰末年命事,以为当时两府大臣,曾经议论奏请设立皇储,王珪就对李清臣说“:皇帝自己家中事,外人不应当管。”邢恕又唆使高遵裕的儿子高士京上奏,说王珪想立雍王,派遣高士京已故的兄长高士充,在宫中散布谣言。王珪因此而获罪,贬为万安军司户参军,削夺诸子官籍。徽宗即位,归还他所封之官。蔡京执掌朝政,又剥夺追回所赠谥号。政和(1111~1118)年间,又恢复。王珪叔父王罕,从兄王琪。
自为言官,即著直声。然皆挟术任数,公亮疾琦专任,荐王安石以间之,升之阴助安石,阳为异同,以避清议,二人措虑如此,岂诚心谋国者乎?新法之行,何望其能正救也。及安石去位,充、珪实代之,天下喁喁,思有所休息。充力不逮心,同僚左掣右伺,至鞅鞅以死,伤哉,其不足与有行也。珪容身固位,于势何所重轻,而阴忌正人,以济其患失之谋,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b>部分译文</b>
韩琦字稚至,相州安阳人。父亲韩国华,自有传。韩琦风骨秀异,刚成年就推举为进士,排名第二。正公布排名时,太史上奏说日落五色云彩出现,左右大臣都庆贺。韩琦被授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这时显贵之子和进士考中高科的,大多直接担任显要之职,韩琦独独留下来管理仓库,人们都认为不适宜,而韩琦却像没事一样。宫中需要金银布帛,都是内臣直接批准进入仓库自取,没有印章可检验,韩琦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设置传宣合同司,以便相互监督核察。每次纲运到时,一定要等到内臣前来监管,才接受,内臣往往许多天不来,于是纲云就暴露在屋檐下。衙校认为这样不好,韩琦上奏请求废除这一办法。
韩琦担任过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授职右司谏。这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任职没有什么建树,韩琦不断上疏指出他们的过失,结果四人同一天被免职。又请求停止宫中降旨,抑制侥幸奸佞之人。只要事情有不方便之处,韩琦没有不上奏的,每次上奏都是将察明得失、端正纲纪、亲近忠诚正直、疏远邪恶奸佞作为重要内容,前前后后共上奏七十余次。王曾任宰相,对韩琦说:“如今上奏之人言辞不激烈,有许多担心和顾虑,对皇帝政德又有什么用呢?像你一样的上奏,可以说是切中时弊而又不迂腐啊。”这时王曾声望正高,很少表扬奖励别人,韩琦听了他的话后,更加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对朝廷有益。暂代知制诰。
益州、利州这年发生饥荒,韩琦任体量安抚使。过去郡县催促赋调频繁急迫,市上供给的丝织品等其他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了缓解赋调在这年免除了赋调并让老百姓自己拥有,驱逐不称职的官吏和贪婪残暴的官,减少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赵元昊叛乱,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论说西边军队的情形十分熟悉,当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刘平与敌贼交战,战败,被敌人俘获,这时宰相听信了别人对他的诬蔑,于是捉拿了刘平的家属,韩琦辩白了他蒙受的冤屈。
担任枢密直学士,辅助夏竦为经略安抚使、招讨使。诏令派遣人督促出兵,韩琦也打算发兵来制服敌贼,但枢密院坚决反对,赵元昊于是进攻镇戎。韩琦筹划了进攻和防守二套方案派人骑快马上奏朝廷,仁宗准备采用进攻的方案,但遭到了执政者的反对。韩琦说“:赵元昊虽然动用全部兵力进犯我们,但兵力不过四五万人,我们分路派兵各自把守的话,必然分散兵力削弱力量,遇到敌人就会无法抵抗。如果将所有兵力合并起来,形成一股,击鼓前行,趁敌人骄纵松懈之际,一定能打败敌人。”于是朝廷诏令。。延、泾原共同出兵征讨。回到军营后,赵元昊派人请求议和。韩琦说:“没有约定而请求讲和,这是一种计谋。”命令大将们严阵以待,敌人果然进犯山外。韩琦将兵力全部交付给大将任福,命令任福从怀远城直趋德胜砦绕到敌人背后,如果不能与敌人交战,就占据险要位置设下埋伏,拦截敌人的退路。到出发时,再三告诫他。又传递檄文申述规定,如果违背节度,即使有功,亦要被斩首。任福终因被敌人诱惑,在好水川全军覆没。夏竦派人收集散兵游勇,在任福的衣带间得到了韩琦签署的檄文,说过错不在韩琦。韩琦亦上疏自行检讨,还是被剥夺一官,任秦州知州,不久又官复原职。
正好四路设置将帅,以韩琦兼任秦凤经略安抚使、招讨使。庆历二年(1042),其他三帅都换职为观察使,范仲淹、庞籍、王沿都不肯接受,韩琦一个人接受了没有辞谢。不久,恢复原来的官职,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招讨使,驻扎泾州。韩琦与范仲淹在军中很长时间,名声显赫,人心归向,朝廷依靠他们作为重臣,因此天下人称之为“韩范”东兵从宿卫来,不习惯劳苦,韩琦上奏增加士兵来代替戍守,设置德顺军来保护萧关、鸣沙通道。正计划夺取横山,谋划河南,而赵元昊称臣,韩琦奉召任枢密副使。
赵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宰相晏殊等讨厌战争,因此一切听从赵元昊。韩琦上疏陈述这样做的害处,逐条陈述应当先办的七件事:一是清政本,二是考虑边境之事,三是选拔贤才,四是在河北设防,五是固守河东,六是争取民心,七是经营洛邑。在此之后又上疏陈述补弊端的八件事,要选拔将帅,严明按察,使财利丰厚,遏制侥幸之徒,任用有才能的官吏,斥退没有才能的官吏,谨慎地选入官吏,除去多余的人。说“:这些举动,一定会有人反对,希望将计谋托付给辅佐大臣,让他们自行决定。”仁宗对此十分赞赏并全部采纳。于是韩琦宣抚陕西,讨伐平定群盗张海、郭邈山,禁卒老弱未被任用的,全部淘汰掉。将。。延城的屏障全部修复,一定要敌人将所有侵占之地全部归还才允许讲和。回来后陈述了防守西北的四条策略,认为:“如今应当以和好作为权宜之计,攻战和防守是重要事务,请求修缮兵器训练士兵,修建都城,暗中决定讨伐的计谋。”
这时二府合班上奏言事,韩琦一定言尽所知之事,虽然事情属于中书,也指陈其实情。同僚们有的不高兴,仁宗却偏偏赏识他,说:“韩琦性情率直。”韩琦与范仲淹、富弼都由于身孚众望,被朝廷同时任用,朝廷内外人士都仰慕他们的功业。范仲淹等人也把天下作为己任,一些小人认为对他们不方便,于是诋毁他们的言论一天天多起来。范仲淹、富弼相继被罢免,韩琦替他们辩解,没有得到答复。尹洙与刘扈互相争论在水洛筑城,韩琦偏袒尹洙,朝廷人士不以为然。韩琦于是请求离开京师,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调往郓州、成德军、定州,兼任安抚使,进任大学士,又兼任观文殿学士。
起初,定州士兵贪平定贝州之功,索要赏赐,发出怨言,以至于打算到城下喧哗。韩琦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不治理将发生混乱,要运用军法进行约束,诛杀那些行为十分不良的人。士兵死于攻战,则奖赏资助他的家人,将其孤寡的姓名进行登记并提供救济,威严恩爱并重。又仿照古代三阵法,每日进行训练,这样中山军队的精锐强劲超过河朔。京师调遣龙猛卒戍守保州,沿途成为百姓的祸害,到定州,韩琦将他们全部留下不再派遣,让素有训练者到北方,又赈济救活饥民数百万。仁宗颁布诏书进行褒奖,其他各路都以此作为标准。
授职武康军节度使、知并州。承受廖浩然依仗有权势的太监贪婪不已,又诬蔑逐走前帅李昭亮,所作所为更加不守法度,韩琦上奏归回,仁宗指示韩琦在本省对廖浩然进行鞭责。契丹突然占领了天池庙地区,韩琦召见契丹首领和豪强,将他们以前所写的请求修建庙宇的文书拿给他们看,契丹无言以对,于是归还了所有侵占之地。不久又侵占阳武砦耕地,韩琦挖沟立石碑来进行限制。开始,潘美镇守河东,担心敌人掠夺,让老百姓全部内迁,将塞外之地空闲不耕种,这样沂州、代州、宁化、火山以北有许多废弃的土地。韩琦认为这些都是良田,如今弃置不耕种,刚好资助敌人,使这些土地都被敌人占有。于是请求距离北界十里作为禁地,南面则招募弓箭手驻扎,开垦田地达九千六百顷。很长一段时间后,请求任相州知州。
嘉祐元年(1056),奉召任三司使,未到任,又授职枢密使。嘉。。三年六月,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嘉。。六年闰八月,升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为仪国公。仁宗已连续失去三王,到至和年间(1054~1056),仁宗患病,不能亲自上殿。朝廷内外都惶恐不安十分担忧,大臣们都争先上奏要选定继位人来固定朝廷命运,包拯、范镇的言论尤其激烈。过了五六年,犹豫不决没有选定继位人,上书言说此事的人也少了。到这时候,韩琦乘机进言说:“皇位的继承人,是天下安危之所在。以前祸乱的出现,都是由于决策没有早点决定下来。陛下年岁已高,还没有皇太子,为什么不选择宗族中的贤能者,来为国家考虑呢?”仁宗说:“后宫将有人分娩,暂且等等。”结果又生一女。
一天,韩琦携带汉书-孔光传以进读,说:“成帝没有后代,立其弟之子。成帝并不是贤明的君主,还能如此做,何况陛下呢?希望陛下以太祖之心为心,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了。”又与曾公亮、张日弁、欧阳修极力进言,正好司马光、吕诲都有所请求,韩琦进读他们的上疏,还没有来得及开封,仁宗就说:“朕有这个意向很久了,谁能作为继承人呢?”韩琦惶恐地对答说“:这不是做臣下的所能议论的,应当由陛下自己选择决定。”仁宗说:“宫中曾收养二个男孩,小的很纯洁,但最近不太聪明,大的可以。”韩琦请问他的名字,仁宗告诉韩琦他的名字为宗实。宗实,是英宗的旧名。韩琦等极力称赞此事,于是议论决定了。
英宗为濮王守丧,建议起任知宗正。韩琦说“:决定了要办的事,不能中途停止,陛下决断不应怀疑,希望从宫中批出圣旨。”仁宗不打算让宫中人知道,说:“只要中书行文就足矣。”诏令下达后,英宗坚决辞谢。仁宗又问韩琦,韩琦应对说“:陛下既然知道英宗贤能而选为继承人,如今英宗不敢马上担当,是由于见识远大,贤能的缘故。希望坚决起用他。”英宗服丧完后,还坚决卧床不起。韩琦说“:知宗正的任命刚一发出,朝外人士都知道英宗一定成为皇太子,还不如正其名。”于是下诏立英宗为皇太子。第二年,英宗即位,以韩琦为仁宗山陵使,兼门下侍郎,进封卫国公。
韩琦已经辅佐策立英宗,门下亲戚宾客,有的闲谈中谈及策立之事,韩琦一定严肃地说:“这是仁宗的英明决断,为国家考虑,皇太后内助之力,臣子有什么参予呢?”英宗突然得病,太后垂帘听政。英宗病重,动作有时反常,对宦官尤其缺少恩爱。左右之人多不高兴,于是互相进谗言离间,两宫于是有了仇恨。韩琦与欧阳修在太后帘前上奏言事,太后痛哭流泪,具体地叙说事情的由来。韩琦说“:这病十分难治,病好,是不可能的。儿子患病,母亲能不宽容吗?”欧阳修也详细进言,太后意气逐渐缓和,过了一段时间就不再言说此事了。以后数天,韩琦单独进见英宗,英宗说:“太后对我无恩。”韩琦对答说:“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人数不少。但唯独说舜是大孝子,难道其余的全部不孝吗?父母慈爱而儿子孝顺,这是正常之事不足称道;惟父母不慈爱,儿子不失去孝顺,才值得称道。只担心陛下之事不能办到,父母岂有不慈爱的。”英宗大受感动并得到启发。到疾病痊愈时,韩琦请求皇帝乘车祈雨穿上白衣服出去,人心才安定,太后执政,授予韩琦右仆射,封为魏国公。
夏人进犯大顺,韩琦建议停止岁赐,断绝双方的和市,派遣使者向夏人问罪。枢密使文彦博责难他,有的列举宝元、康定之事,韩琦说:“谅祚,是一位狂童,没有元昊那样的智谋计略,但边防军队大大超过以前。严厉地责问夏人,一定折服。”不久谅祚上表致谢,英宗对韩琦说:“完全像所预料的一样。”英宗卧床不起,韩琦入宫询问起居情况,并上言说:“陛下很久不亲自上朝,希望尽早设立皇储,来安定社稷。”英宗点头称赞,立即召学士起草制定,立颍王。
神宗即位,韩琦授职司空兼侍中,为英宗山陵使。韩琦执政三朝,有人担忧他专权。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不赴文德殿为跋扈。韩琦请求离职,神宗为此将王陶贬职。永厚陵复土,韩琦不再入中书任职,坚决辞去官位。授职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入朝言对,神宗流着泪说:“侍中一定要辞去,今天已经降制了。”赐予兴道坊住宅一区,提拔他的儿子韩忠彦为秘阁校理。韩琦辞去两镇之职,就只兼任淮南之职。
正遇种谔擅自攻取绥州,西部边境开始骚扰,改任永兴军判官,经略陕西。韩琦说“:边境守臣随意妄为,抛弃盟约埋下动乱的祸根,希望召集二府立即决断此事。”韩琦入朝辞谢,曾公亮等正上奏言事,希望与韩琦一起言事。神宗召见他们,韩琦说:“臣下从前是朝中官员,应当与他们共同议事。如今,是守卫之臣,不敢再参预闻听。”又说:“王陶指责臣下跋扈,如今陛下将陕西用兵之权授予臣下,又有像王陶一样弹劾臣下的人,这样臣下将会成为灭族之人。”神宗说:“侍中还不明白我的意图吗?”韩琦起初说绥州不应当攻取,不久夏人诱杀杨定,韩琦又说:“敌人既然如此,绥州如今不能放弃。”枢密院用韩琦开始的言论责难他,韩琦具体地叙述了其中的理由,最后终于保住了绥州。
熙宁元年(1068)七月,再次请求从相州告归。河北地震,黄河决口,调任大名府,充任安抚使,允许自己决断事情。王安石任宰相时,派遣常平使散发青苗钱,韩琦极力上言此事。神宗拿出他的上疏给宰相大臣们看,说:“韩琦是真正的忠臣,虽然人在朝外,仍不忘记朝廷之事。朕起初认为对老百姓有利,没想到会这样祸害老百姓。况且坊郭怎能实行青苗,却也强行实施这一办法呢?”王安石气愤地上奏说“:如果是顺从他们的愿望,即使是坊郭又有什么害处。”第二天,声称有病不上朝。在这时,新法几乎废除,王安石又出任宰相,更加坚决地坚持自己的意见。韩琦又恳切地上奏,王安石将其上疏交给条例司,让其他官员上疏进行驳斥,刊石颁行天下。韩琦更加恳切地申辩,最后仍不依从。这样韩琦请求解除四路安抚使,只兼管一路,王安石想阻止韩琦,立即允许了他的要求。熙宁六年(1073),回到京师任相州知州。
契丹派遣使者要索求代北之地,神宗亲自书写诏书询问韩琦,韩琦上奏说:
“臣下观察近年以来,朝廷考虑事情,好像不以大敌为忧虑。契丹见此情形一定产生怀疑,一定会认为我们有图谋收复燕南的意图,因此引用先发制人的办法,来制造祸端。导致契丹怀疑的理由,大致有七个方面:高丽臣属北方,断绝朝贡很长时间,现在以商船引诱而使之前来,契丹知道此事后,一定认为将要图谋他们。这是第一个方面。强行夺取吐蕃的土地来建置熙河,契丹听说后,一定认为不久就要侵占他们的土地。这是第二个方面。在西山广泛种植榆柳,希望让这些榆柳成长起来,用来抵制敌人的骑兵行动。这是第三个方面。建立保甲制,这是第四方面。各州县修筑城池,这是第五方面。设置都作院,颁布弓刀新样式,大造战车,这是第六方面。在河北设置三十七将,这是第七方面。契丹一直是我们的敌对国家,由于这些事情而产生怀疑,不得不这样。
“臣下以前论说青苗钱事,谏官大肆诬蔑,如果不是陛下英明,几乎被砍头。从此以后,听说新法一天天颁行,不敢再论说。如今被陛下亲自召见询问,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论及此事而有所隐瞒,死有余辜。臣下曾经私自考虑,开始替陛下谋划时,必须说治国的根本,这个根本一定要首先积聚财富和谷物,在老百姓中招募士兵,这样就可以打击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因此发散青苗钱,损失老百姓的利益,实行免役法,按照户等收取现钱;到设置市易务,小商小民,手足无措。新制每天都在颁行,不断更改没有常制,官吏茫然不知,不能详细记载,监司督察责难,以严峻刻薄作为英明。如今在农田中农民有埋怨,在商道上商人有感叹,官吏不安心本职,陛下不全部知道。想抗击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来使国家出现太平,却首先使国家的根本动摇,众人埋怨离心离德,这是替陛下开始谋划的最大失误。
“臣下现在替陛下考虑,应该向契丹派遣使者友好往来,具体地说明以前所作的一切,都是平常的修防设备之举,没有其他的用意;疆界早就确定了,完全依照过去的边界,不能坚持这点来制造战乱,从而破坏多少代以来的友好关系。一些可疑的举动,如设置将官之类,都因此免掉。更加爱抚百姓,选择贤能之士,疏远奸佞谄谀之徒,任用忠诚耿直的大臣,使天下高兴服帖,边境防备一天比一天充实。如果契丹自己破坏盟约,这样就能够一举动用军队,收复原来的土地,发泄多少代以来的愤怒。”
奏疏进上,正好王安石再次任宰相,将所争夺的土地全部割让给契丹,东西七百里宽广,谏者认为十分可惜。熙宁八年(1075),改任节制永兴军,再次上任,没有授职就死了,终年六十八岁。在死前的一天傍晚,在官署附近落下了一颗大星,马槽里的马都被惊了。神宗在苑中致哀,哭得十分悲痛。停止上朝三天,赏赐银三千两,绢三千匹,分发给两河的士兵来建造坟墓,篆写墓碑叫作“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追赠尚书令,谥号叫作“忠献”配享英宗庙庭。常年让其儿子以及孙子一人在相州任官,来保护他的坟墓。按以往的规定,三省的长官,只有尚书令尤其重要,追赠的人一定要兼任其他官职。到韩琦时,只单独追赠一职。后来,又发布诏令,虽然应当追加策用,不再加用师保,这是认为韩琦高贵的缘故。
韩琦早有盛名,见识气量远大,遇事喜怒不表现在脸面上,评论者认为他深沉稳重可与周勃相比,在政事方面可与姚崇相比。他成为学士戍守边关,才刚刚三十岁,天下人已将他称作韩公。嘉。。、治平年间,再次决定国家大事,来安定社稷。在这时,朝廷有许多变故,韩琦处在危难猜疑的时候,知道的无所不做。有人规劝他说:“您所做的确实是好事,万一有所差错,不但自身不能被保护,恐怕家人也无处生存。”韩琦感叹说“:这是什么话。作为人臣尽力服务于君主,生死都不计较。至于成功失败,是天意,怎能预先担忧不成功,而停止不干呢。”听到这话的人都感到惭愧叹服。在魏都很长时间,辽国使者每次经过,递交文书都写上姓名,说:“由于韩公在这里的缘故。”韩忠彦出使辽国,辽国君主询问得知他的相貌像他的父亲,就命令工匠画下来,韩琦在国外就是如此被看重。
韩琦天生朴实忠诚,礼贤下士,无论贵贱,都一样以礼相待。尤其以奖励提拔人才作为急务,如果舆论一致推举某人,即使心中不高兴,也接纳使用,因此深受众人爱戴。选举官员,都依靠法律遵循事理,他的建议请求,只要义理所在,从不迎合某人的心意。担任宰相时,王安石有盛名,有人认为可以使用他,唯独韩琦认为不可以。到任相州太守,向皇帝辞别,神宗说:“你离开了,谁可以主持国事,王安石怎么样?”韩琦说:“王安石任翰林学士力量有余,处在辅弼之臣的地位则不行。”神宗没有回答。他驻守大名时,魏人替他建立生祠。相州人像爱戴父母一样爱戴他,遇到争斗诉讼,互相劝止,说:“不要扰乱我们的侍中。”与富弼齐名,号称贤明之相,世人称之为“富韩”徽宗追论韩琦定策功勋,追赠魏郡王。有子五人:韩忠彦、韩端彦、韩纯彦、韩粹彦、韩嘉彦。韩端彦为右赞善大夫。韩纯彦官至徽猷阁直学士。韩粹彦为吏部侍郎,终龙图阁学士。韩嘉彦与神宗之女齐国公主攀婚,拜职为驸马都尉,终瀛海军承宣使。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由于父亲在会稽境内买田而犯有过失,贬官监湖州酒。很久以后,成为国子监侍讲,改为诸王府侍讲。一年后,应当按照旧例考试馆职,单独进献自己所写的文章,授集贤校理、天章阁侍讲、修起居注。提升天章阁待制,赐予金紫衣。在这之前,待制不改变服装。仁宗当面赐给曾公亮金紫衣,说:“朕于讲席赏赐你,是由于尊重宠爱儒臣。”于是主管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三班院的属吏都很鄙陋,不贿赂就辞谢不可,贵族子弟,大多依靠势力请求拜见。曾公亮选取前后章程,依据情况办事,属吏不能插手。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又任职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不久,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兼任礼部侍郎,升为枢密院。嘉。。六年(1061),授职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曾公亮明练文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起初,东州人大多因此法被处死刑,从这以后就没有死刑了。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神宗即皇位,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
熙宁二年(1069),任昭文馆大学士,累封为鲁国公。由于年老请求离职,熙宁三年九月,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判永兴军。在这之前,庆州士兵叛乱,被诛杀,但余党到处逃跑,从陕西以西都警惕戒备。检阅义勇,增加边境守兵,移内地租赋,人情骚动。曾公亮镇静对待,依次上奏罢免,专门裁减抑制多余的费用。长安豪强喜欢制造谣言,声称士兵埋怨削减费用,打算在元宵夜勾结其他军队发动叛乱,邦人十分恐慌。有人劝曾公亮不要出游,曾公亮不为所动,张灯尽情观赏,和宾客佐僚直到傍晚才回来。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为宣靖,配享英宗庙庭。到下葬时,神宗亲自篆写了碑首叫作“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神宗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朝外人士似乎并不赞成。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曾公亮说:“神宗和王介甫就像一个人,这是天意。”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宠幸。儿子曾孝宽,侄子曾孝广、曾孝蕴。
陈升之字硃叔,建州建阳人。推举为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京师任监察御史、右司谏,改任起居舍人、知谏院。当时风俗喜欢拿走给亲属的书信,遇有诉讼,则辗转互相告发,有司就依此加以推理诘查。陈升之说:“这是告奸的习俗,请求禁止它。”又说:“三馆是士大夫们光明的前途,近来用人更加轻率,于是成了贵族高门进取的台阶,请严格进行选举。”诏令从今以后臣僚乞请子孙恩荫者,不得授以馆阁之职。
著作佐郎王馞在路上与殿帅郭承。。相遇,郭诃责怒骂王馞没下马行礼,将他抓送官府。陈升之说“:京官不应给节度使下马。”于是弹劾郭承。。骄横任行,解除其所任官职。张尧佐由于与后宫亲近,任三司使,不久任宣徽使;内侍王守忠统领两镇留后,请求升为正班;御史张。。补任郡官,长久不被召见;彭思永论事,让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唐介攻击宰相,被贬斥岭南;陈升之都极力进谏。升任侍御史知杂事。总共担任言官五年,上奏数十百件事,但持论不坚决,因此没有全部实施采用。
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真定府,兼龙图阁直学士,又知谏院。仁宗说:“天下州县是否得到了治理,朝廷不能完全清楚,将这些全部交给转运使管理。如今选用的人才不精干,又没有考核督查,不是愚昧无能懦弱,就是任意欺凌刻薄之徒,因此疾苦忧愁叹息,都被阻塞,皇帝不能听到。一定要向全国民众显示朝廷的主张,应该从这里开始。”于是诏令翰林学士承旨孙扌卞、权御史中丞张。。,与陈升之同时主管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事务。
陈升之初任谏官时,曾经请求抑制断绝由宫内降旨,诏令允许有司执掌上奏不下达。到这时,进一步申明论说。诏令委托三省揭发纠正其罪行,仍然在朝堂揭露。文彦博乞求免除宰相职务,陈升之担心枢密使贾昌朝再被任用,上疏论述其邪恶,贾昌朝终于罢官免职。升任枢密院直学士、知开封府。年底,授职枢密副使。这样谏官御史唐介、范师道、吕诲、赵扌卞、王陶相继上章议论陈升之暗中交结宦官,因此得到重用。仁宗将这些上章拿给陈升之看,陈升之乞求离职。仁宗对辅佐大臣说“:朕选用执政者,怎能容许内臣干预议论邪恶。”于是双方都被罢免。以陈升之为资政殿学士、知定州,调往太原府。
治平二年(1065),又授职枢密副使。神宗即位,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回归郡县,为观文殿学士、知越州。熙宁元年(1068),调往许州,中道改任大名府,路过京师,留在京师知枢密院。按照旧例,枢密院与知院事不共同设置。这时文彦博、吕公弼已为枢密院使,神宗以陈升之辅政,想逐步变异一些礼仪,因而特地加以任命。第二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和王安石共同处理朝事。数月后,授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陈升之任宰相后,就请求免掉条例司,认为宰相无所不统,所统职事,又怎能称司。王安石说“:古代的六卿,就是如今的宰相,有司马、司徒、司空,各占一职,于事理有什么危害呢?”陈升之说“:如果制置百司条例是可以的,但如今设置的是制置三司官职,则不行。”由此得罪了王安石,声称有病回家休养三个多月,神宗多次敦促告谕,才重新归职。正好母亲去世需服丧,离职回家;服丧完后,奉召任枢密使。因有脚病不能站立上朝,熙宁七年(1074),冬季祭祀,陈升之又不能赞礼。授职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封为秀国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太保、中书令,谥号叫作成肃。
陈升之老谋深算很有心计,善于逢迎以取悦富贵。王安石任宰相,担心议论满廷,引见陈升之辅佐自己。陈升之心里明白不能胜任,却尽力为王安石所用,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因而让他比自己先任宰相。刚一受到重用,就请求解除条例司,又不时的产生一些小分歧,表面上看来与王安石有矛盾。世人因此讥讽他,称他为“筌相”陈升之起初叫陈旭,由于避神宗名之讳,改为升之。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还未成年,就推举为进士,与其兄长吴育、吴京、吴方都考中高榜。调任谷熟主簿,进入京师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与他年纪相当的人大多和宗室玩狎,显得不庄重,吴充年龄最小,却由于严肃而使人敬畏,相继设席受经,吴充作六箴进献朝廷,叫作视、听、好、学、进德、崇俭。仁宗让人缮写赐给皇族子弟,英宗在藩邸,将六箴书写在左右。
升任集贤校理、判吏部南曹。选用了胡宗尧,他是翰林学士胡宿之子,由于犯有小的过失,不能改任京官。主管官吏选拔的欧阳修替他求情,一些仇家诬陷欧阳修,认为他袒护胡宿,诏令欧阳修离开京师到同州任职。吴充说“:欧阳修由于忠诚正直得以提拔为侍从,不应当相信谗言而驱逐出京师。如果认为这是偏袒欧阳修的话,臣下愿意与欧阳修一起被贬。”这样欧阳修又留在京师,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死,办理丧事的规模超过了既定的等级,判寺王洙让属吏用印纸来发布文书,不让其他同僚知道。吴充下移文于开封府惩治王洙属吏之罪,违背了执政者的意图,离开京师知高邮军。回京师后任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相继知陕州、京西、淮南、河东转运使。
英宗即位,多次问吴充在哪里,正好入朝觐见英宗,说到他曾经任吴王宫教授之事,嘉奖慰抚他。不久暂代盐铁副使。熙宁元年(1068),知制诰。神宗告知将要任用他的意思,说:“先帝了解你很久了。”于是同知谏院。吴充说“:士大夫亲人死后,有的用稻草停放灵柩达数十年,败坏风俗有伤教化,应当规定期限让他们埋葬。”诏令吴充写成律令。河北发生水灾、地震,吴充任安抚使。后回到京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吴充的儿子吴安持,是王安石的女婿,为避免嫌疑解除谏职,知审刑院,暂代三司使,任翰林学士。熙宁三年(1070),授职枢密副使。王韶夺取洮州,部族酋长木征逃离,吴充请求收回旧地,用官爵来加以安抚,让他们各自统领自己的部落,永远为外臣,不要建置郡县,耗尽财物和力量。这时正将开拓洮州交付给王韶,吴充的建议没有采用。
熙宁八年(1075),任检校太傅、枢密使。吴充与王安石虽然是姻亲关系,但心中并不认为王安石所做都好,曾多次向神宗说王安石执政办事的不妥。神宗察知他不偏袒任何一方完全中立,想让他任宰相,王安石去宰相职,就让吴充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想要有所变化革新,乞求召回司马光、吕公著、韩维、苏颂,于是推荐孙觉、李常、程颢等数十人。司马光也认为吴充可以以言相告,给他写信说:“从新法实行后,朝廷内外怨声载道。老百姓受到各种苛捐杂税的重负,被迫自杀死亡,愁苦埋怨到处流浪,辗转死在山沟深谷。日日夜夜翘首以待,希望朝廷能够觉察醒悟,一举改变这种坏法,像这样将近一年了。如今要挽救天下的危机,如果不能罢除青苗、免役、保甲、市易,停止征伐的打算,却想收有成效,好像不想让水开,却不断地添柴鼓动风箱一样。要罢免这五项措施,必须先分别利害,从而使神宗心里觉悟。要做到让神宗觉悟,必须打开上言之路。如今危害虽然十分严重,但还没有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如果失去了现在的机会不进行整治,就会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吴充没有采用。
王珪与吴充共同担任宰相,嫉妒吴充,暗中牵制吴充。吴充向来讨厌蔡确,蔡确审理相州官司,捕捉吴安持及其亲戚,官吏进行拷打审问,想以此来让吴充求情说话,神宗心中明白吴充没有什么事。到蔡确参预朝政时,吴充与蔡确在神宗面前议论变法,多次被蔡确枉曲。安南军出征没有建立战功,知谏院张。。又说吴充给郭逵书信,让他停止进兵,于是重新又审理。吴充多次受到同僚们的诋毁,身上一直长有病瘤,由于忧虑担心,毒瘤更加侵蚀身体。元丰三年(1080)三月,乘车回归府第,免职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一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岁。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叫正宪”
吴充对内持修谨慎,侍奉兄长十分小心。任宰相时务求安静不扰民。性情深沉细密,对家人说话,也未尝谈及国家之事,凡给朝廷进言之事,别人都不知道。临死前,告诫妻子家小不要以私事来求朝廷,神宗更加悲痛。世人说吴充心术端正但能力不够,讥刺他知道自己无能却不能勇于退让。儿子吴安诗、吴安持。吴安诗在元。。时任谏官、起居郎。吴安持为都水使者,升任工部侍郎,终天章阁待制。吴安诗儿子吴储、吴安持儿子吴侔,都官至员外郎,由于与妖人张怀素互相通谋,被诛杀致死。
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后来迁移舒州。曾祖王永,事奉太后任右补阙。吴越奉献土地,王珪受命前去平均赋税,到后全部免除各种没有名目的赋税,老百姓都感激涕零。回到京师,有人说他废除了许多赋税地租。太宗质问他,他对答说“:让新依附的邦国,蒙受天子的仁德恩惠,臣下虽然因此获罪,至死也不遗憾。”太宗十分高兴。
王珪很小就奇异警敏,语出惊人。从兄王琪读他所作之赋,赞叹说:“骏马刚出生,就有千里的志向,只是还未强壮罢了。”推举进士甲科,通判扬州。官吏和老百姓都小看他,有大校轻慢不谨慎者,王珪将其捉拿伏法。王伦进犯淮南,王珪建议出兵郊外偷袭他,敌贼逃走。奉召任直集贤院,为盐铁判官、修起居注。接待陪伴契丹使者,经过魏地,旧例都是穿着正服进入。到这时,使者想穿着便服进入,并谎称衣帽都在后面的车里。王珪让使者取来给他,使者惭愧称谢。于是任贺正旦使。又任知制诰、知审官院,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遇到母亲谢世守丧,丧期满后,又为学士,兼侍读学士。
在这之前,三位先帝都在南郊享受祭祀,而温成庙祭享奉献与太室一样。王珪说:“三位皇后并置配列,是为了尽孝,但亵渎了先帝。后宫有庙,是为了表示皇恩广大,但超过了先亲。”这样就专在南郊祭祀太祖,而改温成庙为祠殿。嘉。。年间确立皇太子,中书召王珪起草诏书。王珪说:“这是重大的事情,不当面接受圣旨不行。”第二天请对,说:“全国很久以来就希望皇上这样了,果真是皇上本人的意思吗?”仁宗说“:朕的意向已决定了。”王珪再次跪拜称贺,开始退朝而起草诏书。欧阳修听后感叹说“:真正的学士。”仁宗在宝文阁设宴,作飞白书分给侍臣,让王珪记载年月姓名。又在群玉殿设宴,让王珪写序,将自己用的笔、墨、笺、砚赐予王珪。
英宗即位,应当撰写先帝的谥号,王珪说:“古时候贫贱的人不为高贵的写哀祭文,年少的不为年长的写哀祭文,因此天子自称天来哀祭,在郊外制定谥号,好像说是受之于天。近来,由词臣撰写议定,大臣们不得参与,大大违背了天子自称天的含义。请求让两制共同议定。”英宗听从了。濮王的追崇典礼,王珪与侍从、礼官共同商议认为应当称皇伯,三夫人改封大国,执政认为不正确。这以后三夫人之称,最后还是像开始议定时一样。开始,王珪请对而起草诏书,有人暗中诬陷他。英宗在位第四年,突然在蕊珠殿召见王珪,发布诏书令兼任端明殿学士,赏赐盘龙金盆,并告谕王珪说:“秘殿的职务,并不是把你安置在翰墨之中,二府缺员,就立即任命了你。以前有人进谗言,朕今天全部消除没有任何怀疑了。”王珪跪谢说:“不是陛下十分英明,臣下就活不了几天了。”神宗即位,升任学士承旨。王珪制定朝廷内外制度十八年,任职最久,曾经因在斋宫视事,有感而作诗,神宗见后怜惜他。熙宁三年(1070)授职参知政事。九年(1076),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元丰年间颁布官制,王珪由礼部侍郎破格授职银青光禄大夫。元丰五年(1082),正三省官名,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蔡确为右仆射。在这之前,神宗对执政者说:“官制将实行,打算新旧人共同任用。”又说:“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行。”王珪、蔡确互相观看面容变色。王珪十分担忧,不知道这是怎样决定的。蔡确说“:陛下早就想收复灵武,你如果能承担责任,这样就可以保住相位了。”王珪高兴,向蔡确道谢。神宗曾想召见司马光,王珪推荐俞充统率庆州,让他敬献平定西夏的谋略。王珪认为派兵深入敌境,一定会不召见司马光,即使被召见,也将不会前来。不久司马光果然不奉召。永乐兵败,死者十余万人,实际上是由王珪开启的。
元丰八年(1085),神宗身患有病,王珪告诉皇太后,请求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继立,这就是哲宗。任王珪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五月,王珪死在任上,终年六十七岁。哲宗特地停止上朝五天,资助五千金帛办丧事,追赠太师,谥号为“文恭”赐予寿昌上等的住宅。
王珪以文学进用,同辈都共同推崇赞许他,他的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的手,词林人士都称赞他。但官任到宰相,共十六年,没有多少建树,大多是谄谀歌颂之词。当时被人视为“三旨相公”由于王珪上殿进呈,叫作“取圣旨”;皇上决定后,叫“领圣旨”;退朝告诉禀事的人,叫作“已得圣旨”绍圣(1094~1098)年间,邢恕造谣,黄履、叶祖洽、刘拯相继议论王珪元丰末年命事,以为当时两府大臣,曾经议论奏请设立皇储,王珪就对李清臣说“:皇帝自己家中事,外人不应当管。”邢恕又唆使高遵裕的儿子高士京上奏,说王珪想立雍王,派遣高士京已故的兄长高士充,在宫中散布谣言。王珪因此而获罪,贬为万安军司户参军,削夺诸子官籍。徽宗即位,归还他所封之官。蔡京执掌朝政,又剥夺追回所赠谥号。政和(1111~1118)年间,又恢复。王珪叔父王罕,从兄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