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九章 淮西匪患尽数平 (2/2)
非凡文学 www.ffwx.net,五代龙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官逼民反的典型,前番在“天耳”的优秀发挥之下,黄慎已然拿下了七八名贪赃枉法的官员,而在淮西这个现象还要更为的严重。有的地方官员甚至和盗匪蛇鼠一窝!治乱世用重典,李从嘉在此中是下了狠手,假若说对待那些匪盗都还能有网开一面的话,对待那些官员却是罪加一等!剿匪作战之后淮西十一县的县官都换了六个,淮王于此大力任用年青的官员,六个县官之中的四个都是来自与他一起到达江淮的科举人员。
这些人当中也基本都是李从嘉在来前便安插好的人手。外封淮王之前李璟是给过他一次机会在当时科考之中挑选得力助手的。原本在李从嘉的预期之中他们一开始只是积累地方行政的经验,并没有如此快便启用的安排,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随着局势的不断发展这些人出头的时间也要早了许多,至于人员的任命当然是依足了正规的程序,所有命令都来自与金陵吏部,也显得十分的顺利。正是猖獗的匪患使得淮西一向有些三不管的味道,却也成了李从嘉最好发展的地方。
大唐保大十一年的七月,淮河工地之上依旧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对淮河的治理李从嘉是有着长期的规划的,也从某一个侧面证明了此举绝非是新官上任的沽名钓誉!当然今年的侧重点与去年相比也会有所不同,除了水利工程还要加上军事工事,名为水情观测实则到了战时就能变成屯兵的所在与防御的重点,可以加强沿河的防守。
大唐与后周以淮河为分界线,可想而知假若柴荣对江淮用兵首先要逾越的就是这一道防线,虽然不能与号称天堑的长江相比,但淮河的地形也是李从嘉进行守御战的重要所在!不管唐军是不是在此处阻挡住周军的攻势。但最起码可以借重地形的优势给予对方重大的杀伤,假若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当然更为理想。做不到就要退而求其次。
绵延千里的淮河南岸,李从嘉与一众将领经过实地考察勘测地形找出了十几处周军最有可能发动渡河攻势的所在,那里的军事工事修建的尤其坚固,也许一味的稳守并非上策,但对李从嘉而言在面对强大对手的时候他要将一切细节都做到近乎完美,战争有时就是双方细节的比拼。敌强我弱的态势也不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可以扭转的。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潜伏了长达半年之后,“天耳”在后周境内几个重要军镇的机构也开始了运作,从他们得来的情报之中最令李从嘉忌惮也是周军强大军事力量的体现便是徐州赵匡胤麾下的三万北府骑兵!精良的装备与刻苦的训练使得他们在和契丹的交战之中都丝毫不落下风,相对唐军而言其战力就会更为可怕。
南征作战之中齐明远的五千骑兵在边镐的调配之下发挥了巨大的威力。都虞侯曾经对淮王说过这支训练精良的骑兵五千之数就足可抵得上步卒两万,李从嘉对此深以为然。那么周军的三万北府骑兵又能抵得上自己手下的多少士卒?有一点可以肯定,北府骑兵的素质还要在齐明远手下的骑兵之上,赵匡胤的指挥能力也绝不会下与边镐。
如何利用接下来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力量来对付这一支强大的骑兵将会是李从嘉在今后时日中最大的课题之一,从天耳传来的情报加以分析,除了兵员素质之与训练质量及战法之外,北府骑兵最优胜与唐军的所在便是战马!在骑兵的战力中战马的能力至少要占到一半的比重,在此缺乏稳定马匹来源的南唐是无法与后周相提并论的。
李从嘉首先考虑的是限制,对付北府骑兵江淮水网纵横的地形将会是最好的天然优势,可他能看得到这一点,柴荣与赵匡胤也肯定可以看得见,他们一定会通过种种手段来削弱唐军在此处的优势!论及酒量李从嘉面对柴荣是信心十足,可要说到用兵他差的还远,淮王对此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知己知彼,知己还在知彼之前,假如对自己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那么这场江淮大战他李从嘉就大可认输了。
无论是加强淮河南岸的防守还是刘仁赡提出的以村为点的堡垒都是防守,一旦通过地形和种种策略的运用得到局部优势的话,唐军还要有能够消灭敌军的实力,否则只会让北府兵更加的嚣张!因此增强自己麾下骑军的实力尽量拉近他们与北府骑兵的距离也是李从嘉需要去考虑的重点,第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就还是战马!
华夏的产马之地大半都在北方,幽州、并州等处都有很大的马场,而此时却是多半掌控在后周与契丹的手中,在南方设置马场李从嘉曾经想过,但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之后却放弃了这个想法,天气地理都不合适,强行投资绝对是赔本的买卖!那么它获取战马的来源就只剩下了一条,通过贸易的手段从后周或是契丹之地引进。
前者是几乎可以不加考虑的,马匹是战略资源,可能现在他还能重金弄来个七八十匹甚至上百,但以柴荣的见识一旦想要对南唐用兵之时他李从嘉就很难从后周再获取到任何的战马,有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契丹倒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他们对此也没有太多的管制,可问题在于它们与大唐之间恰好隔着后周,可想而知柴荣会看着他李从嘉从契丹引进马匹吗?到时候花了钱还便宜了别人。
那么要是从北汉和南平等地绕路了?现在可以陆陆续续的去做,就算付出的大一些也值得,可还是老问题,这条通道是很容易就会被封锁的,且耗费时日路程都是太长!苦思之下李从嘉不由将眼光放在了水路上,应该说是在海路上,那里可是没有任何阻拦的。(未完待续。)
官逼民反的典型,前番在“天耳”的优秀发挥之下,黄慎已然拿下了七八名贪赃枉法的官员,而在淮西这个现象还要更为的严重。有的地方官员甚至和盗匪蛇鼠一窝!治乱世用重典,李从嘉在此中是下了狠手,假若说对待那些匪盗都还能有网开一面的话,对待那些官员却是罪加一等!剿匪作战之后淮西十一县的县官都换了六个,淮王于此大力任用年青的官员,六个县官之中的四个都是来自与他一起到达江淮的科举人员。
这些人当中也基本都是李从嘉在来前便安插好的人手。外封淮王之前李璟是给过他一次机会在当时科考之中挑选得力助手的。原本在李从嘉的预期之中他们一开始只是积累地方行政的经验,并没有如此快便启用的安排,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随着局势的不断发展这些人出头的时间也要早了许多,至于人员的任命当然是依足了正规的程序,所有命令都来自与金陵吏部,也显得十分的顺利。正是猖獗的匪患使得淮西一向有些三不管的味道,却也成了李从嘉最好发展的地方。
大唐保大十一年的七月,淮河工地之上依旧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对淮河的治理李从嘉是有着长期的规划的,也从某一个侧面证明了此举绝非是新官上任的沽名钓誉!当然今年的侧重点与去年相比也会有所不同,除了水利工程还要加上军事工事,名为水情观测实则到了战时就能变成屯兵的所在与防御的重点,可以加强沿河的防守。
大唐与后周以淮河为分界线,可想而知假若柴荣对江淮用兵首先要逾越的就是这一道防线,虽然不能与号称天堑的长江相比,但淮河的地形也是李从嘉进行守御战的重要所在!不管唐军是不是在此处阻挡住周军的攻势。但最起码可以借重地形的优势给予对方重大的杀伤,假若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当然更为理想。做不到就要退而求其次。
绵延千里的淮河南岸,李从嘉与一众将领经过实地考察勘测地形找出了十几处周军最有可能发动渡河攻势的所在,那里的军事工事修建的尤其坚固,也许一味的稳守并非上策,但对李从嘉而言在面对强大对手的时候他要将一切细节都做到近乎完美,战争有时就是双方细节的比拼。敌强我弱的态势也不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可以扭转的。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潜伏了长达半年之后,“天耳”在后周境内几个重要军镇的机构也开始了运作,从他们得来的情报之中最令李从嘉忌惮也是周军强大军事力量的体现便是徐州赵匡胤麾下的三万北府骑兵!精良的装备与刻苦的训练使得他们在和契丹的交战之中都丝毫不落下风,相对唐军而言其战力就会更为可怕。
南征作战之中齐明远的五千骑兵在边镐的调配之下发挥了巨大的威力。都虞侯曾经对淮王说过这支训练精良的骑兵五千之数就足可抵得上步卒两万,李从嘉对此深以为然。那么周军的三万北府骑兵又能抵得上自己手下的多少士卒?有一点可以肯定,北府骑兵的素质还要在齐明远手下的骑兵之上,赵匡胤的指挥能力也绝不会下与边镐。
如何利用接下来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力量来对付这一支强大的骑兵将会是李从嘉在今后时日中最大的课题之一,从天耳传来的情报加以分析,除了兵员素质之与训练质量及战法之外,北府骑兵最优胜与唐军的所在便是战马!在骑兵的战力中战马的能力至少要占到一半的比重,在此缺乏稳定马匹来源的南唐是无法与后周相提并论的。
李从嘉首先考虑的是限制,对付北府骑兵江淮水网纵横的地形将会是最好的天然优势,可他能看得到这一点,柴荣与赵匡胤也肯定可以看得见,他们一定会通过种种手段来削弱唐军在此处的优势!论及酒量李从嘉面对柴荣是信心十足,可要说到用兵他差的还远,淮王对此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知己知彼,知己还在知彼之前,假如对自己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那么这场江淮大战他李从嘉就大可认输了。
无论是加强淮河南岸的防守还是刘仁赡提出的以村为点的堡垒都是防守,一旦通过地形和种种策略的运用得到局部优势的话,唐军还要有能够消灭敌军的实力,否则只会让北府兵更加的嚣张!因此增强自己麾下骑军的实力尽量拉近他们与北府骑兵的距离也是李从嘉需要去考虑的重点,第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就还是战马!
华夏的产马之地大半都在北方,幽州、并州等处都有很大的马场,而此时却是多半掌控在后周与契丹的手中,在南方设置马场李从嘉曾经想过,但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之后却放弃了这个想法,天气地理都不合适,强行投资绝对是赔本的买卖!那么它获取战马的来源就只剩下了一条,通过贸易的手段从后周或是契丹之地引进。
前者是几乎可以不加考虑的,马匹是战略资源,可能现在他还能重金弄来个七八十匹甚至上百,但以柴荣的见识一旦想要对南唐用兵之时他李从嘉就很难从后周再获取到任何的战马,有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契丹倒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他们对此也没有太多的管制,可问题在于它们与大唐之间恰好隔着后周,可想而知柴荣会看着他李从嘉从契丹引进马匹吗?到时候花了钱还便宜了别人。
那么要是从北汉和南平等地绕路了?现在可以陆陆续续的去做,就算付出的大一些也值得,可还是老问题,这条通道是很容易就会被封锁的,且耗费时日路程都是太长!苦思之下李从嘉不由将眼光放在了水路上,应该说是在海路上,那里可是没有任何阻拦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