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封天灭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通知英、法、美三国的公使说:它同意把自己的军队撤出锦州和山海关,但是有一个条件,即日本要提出使法、英、美三国满意的保证,即要求三国保证中立区的安全。
尼玛,是法、英、美三国满意的保证,而不是中国的满意。
这都算些什么?
中国人的脊梁从宋朝开始一点点的弯曲,一直到现在简直要弯到了地面,这是何其悲哀的境地!
八年抗战之后,中国人涌现出多少抗战勇士,可见,我们的民族不缺血性男儿。
那么,我们缺什么?
我们所缺乏的是有担当、有魄力的领导者而已。
不难看出张学良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看到了奉天义勇军坚决抵抗日军,并取得了辉煌战绩,似乎日军也没有多么的可怕。
张学良有两次机会保住东北,第一次是九一八事变的开始,日军在东北的兵力空虚,在第二师团主力被消灭的时候,东北军迅速出兵,切断朝鲜半岛通往东北的路径。
第二次是奉天义勇军消灭了第二十师团的时候,日军后续军队还没有抵达东北,如果东北军迅速出关。
毕竟,日本政府处于历史最困难的时期,当看到东北军强硬的立场之后,这种不利的形势下,恐怕日本政府很难做出开战的决定。
可惜,张学良没有抓住机会。
当然,国民政府也没有做出正确的决定,致使中国付出惨痛的代价。
另一方面张学良还紧盯着南方政府的姿态,希望姜委员长动员全国抗战。
姜委员长的态度自始至终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还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内心却希望张学良自己承担起阻止日军行动的责任。
面对关东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南方政府不想与日本展开全面战争,仍然在努力寻求政治解决方案。
虽然张学良在锦州陈兵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一旦获知南方政府寻求国联和西方势力调解,企图在锦州建立中立区,张学良马上放弃了抵抗的决心,转头积极寻求设立中立区。
南方政府刚刚表明了表态,张学良急不可待地直接与北平日本公使馆参事就此事进行具体交涉。
11月底,张学良和日本驻北平公使馆参事矢野真开始就“锦州中立化”问题展开直接交涉。
但这种交涉不仅受到南方方面的反对,而且也无法从日本方面获得妥协的条件,日方坚持东北军必须全数撤出锦州。
日本陆军中央部和关东军对设置中立地带的方案都不感兴趣,他们要拿下的是锦州。
锦州中立案曝光后,也遭到各界人士和学生群起反对,极其被动的国民政府外交部于1931年12月4日被迫急电施肇基声明放弃中立案,同时还表示:日军如进攻锦州,中方将实行自卫。
国民中央政治会议也就此作出决议,强调“如日军进攻,应积极抵抗”。
张学良明显地倾向于和平方法解决,钟情于“锦州中立化”方案。
1931年11月29日,张学良致******密电,称“惟个人对此(指中立案)亦颇赞成”,并在与日方代表谈判之同时,开始秘密安排从锦州一线自动撤军。
顾维钧于1931年12月3日电文中极力劝阻道:“兄(指张学良)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后1931年12月5日顾维钧又与宋子文联名致电张学良:“现在如日人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
姜委员长亦于1931年12月8日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
但张学良12月21日致电第二军司令部:“当最近日本进攻锦州之时,我军驻关外部队理应防范,但若现政府方针未定之时,自然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因而撤至关内”,“部队驻地为迁安、永平、滦河、昌黎”。
1931年12月25日、26日,张学良又致电国民政府,称:“锦战一开,华北全局必将同时牵动。届时日本以海军威胁我后方,并扰乱平津,使我首尾难顾,非但锦州不可守,连华北地盘亦不保。”
张学良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更多的心思是希望南方政府参与作战,而不是仅仅依靠东北军单独抵挡日军。
张学良在这里耍小心眼,可惜,姜委员长不上套,一边让张学良守住锦州,政府军却按兵不动。
攘外必先安内,剿匪重于一切。
姜委员长是铁了心地剿灭盘踞在江西的兵匪,语重心长地劝说小张子肩负起抗日的重任。
这两位各怀鬼胎,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唯独让日本人钻空子,轻而易举夺下锦州。
因此张学良不顾劝告,稍事抵抗便一意孤行将军队从锦州撤退。
自从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军队进入东北,摆在锦州面前的也没有多少军队,仅仅是一两个混成旅团为先导抵近锦州,并从朝鲜调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
到了12月28日,混成第7旅渡过辽河进攻锦州。
而东北军主力早已遵从张学良的命令撤离到河北滦河地区,至1月2日锦州失守,日军兵不刃血拿下锦州。
就通知英、法、美三国的公使说:它同意把自己的军队撤出锦州和山海关,但是有一个条件,即日本要提出使法、英、美三国满意的保证,即要求三国保证中立区的安全。
尼玛,是法、英、美三国满意的保证,而不是中国的满意。
这都算些什么?
中国人的脊梁从宋朝开始一点点的弯曲,一直到现在简直要弯到了地面,这是何其悲哀的境地!
八年抗战之后,中国人涌现出多少抗战勇士,可见,我们的民族不缺血性男儿。
那么,我们缺什么?
我们所缺乏的是有担当、有魄力的领导者而已。
不难看出张学良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看到了奉天义勇军坚决抵抗日军,并取得了辉煌战绩,似乎日军也没有多么的可怕。
张学良有两次机会保住东北,第一次是九一八事变的开始,日军在东北的兵力空虚,在第二师团主力被消灭的时候,东北军迅速出兵,切断朝鲜半岛通往东北的路径。
第二次是奉天义勇军消灭了第二十师团的时候,日军后续军队还没有抵达东北,如果东北军迅速出关。
毕竟,日本政府处于历史最困难的时期,当看到东北军强硬的立场之后,这种不利的形势下,恐怕日本政府很难做出开战的决定。
可惜,张学良没有抓住机会。
当然,国民政府也没有做出正确的决定,致使中国付出惨痛的代价。
另一方面张学良还紧盯着南方政府的姿态,希望姜委员长动员全国抗战。
姜委员长的态度自始至终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还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内心却希望张学良自己承担起阻止日军行动的责任。
面对关东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南方政府不想与日本展开全面战争,仍然在努力寻求政治解决方案。
虽然张学良在锦州陈兵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一旦获知南方政府寻求国联和西方势力调解,企图在锦州建立中立区,张学良马上放弃了抵抗的决心,转头积极寻求设立中立区。
南方政府刚刚表明了表态,张学良急不可待地直接与北平日本公使馆参事就此事进行具体交涉。
11月底,张学良和日本驻北平公使馆参事矢野真开始就“锦州中立化”问题展开直接交涉。
但这种交涉不仅受到南方方面的反对,而且也无法从日本方面获得妥协的条件,日方坚持东北军必须全数撤出锦州。
日本陆军中央部和关东军对设置中立地带的方案都不感兴趣,他们要拿下的是锦州。
锦州中立案曝光后,也遭到各界人士和学生群起反对,极其被动的国民政府外交部于1931年12月4日被迫急电施肇基声明放弃中立案,同时还表示:日军如进攻锦州,中方将实行自卫。
国民中央政治会议也就此作出决议,强调“如日军进攻,应积极抵抗”。
张学良明显地倾向于和平方法解决,钟情于“锦州中立化”方案。
1931年11月29日,张学良致******密电,称“惟个人对此(指中立案)亦颇赞成”,并在与日方代表谈判之同时,开始秘密安排从锦州一线自动撤军。
顾维钧于1931年12月3日电文中极力劝阻道:“兄(指张学良)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后1931年12月5日顾维钧又与宋子文联名致电张学良:“现在如日人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
姜委员长亦于1931年12月8日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
但张学良12月21日致电第二军司令部:“当最近日本进攻锦州之时,我军驻关外部队理应防范,但若现政府方针未定之时,自然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因而撤至关内”,“部队驻地为迁安、永平、滦河、昌黎”。
1931年12月25日、26日,张学良又致电国民政府,称:“锦战一开,华北全局必将同时牵动。届时日本以海军威胁我后方,并扰乱平津,使我首尾难顾,非但锦州不可守,连华北地盘亦不保。”
张学良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更多的心思是希望南方政府参与作战,而不是仅仅依靠东北军单独抵挡日军。
张学良在这里耍小心眼,可惜,姜委员长不上套,一边让张学良守住锦州,政府军却按兵不动。
攘外必先安内,剿匪重于一切。
姜委员长是铁了心地剿灭盘踞在江西的兵匪,语重心长地劝说小张子肩负起抗日的重任。
这两位各怀鬼胎,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唯独让日本人钻空子,轻而易举夺下锦州。
因此张学良不顾劝告,稍事抵抗便一意孤行将军队从锦州撤退。
自从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军队进入东北,摆在锦州面前的也没有多少军队,仅仅是一两个混成旅团为先导抵近锦州,并从朝鲜调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
到了12月28日,混成第7旅渡过辽河进攻锦州。
而东北军主力早已遵从张学良的命令撤离到河北滦河地区,至1月2日锦州失守,日军兵不刃血拿下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