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图穷匕见 (2/2)
非凡文学 www.ffwx.net,公子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臣上下,颇有愤慨,朱棣却反而笑了,他当然清楚,今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记载史册,自己实在没有必要大发雷霆。
朱棣淡淡地道:“哦,朕倒是想听一听,你但说无妨。”
他没有用卿,而是用你,显然已是彻底对这大食人生出厌恶,本来那大船就让朱棣有些不舒服,再加上大船引来的风波和流言让朱棣更有点愤怒,之后更是联合各国使节联合上奏,竟是干涉大明对市舶司的管理,这里头的牵涉的乃是大明的海禁国策。
朱棣本是对这大食使节寄以厚望,谁知得到的却是这个结果。朱棣此时却是笑了,气急反笑。
胡禄正色道:“大食与天朝其实早有牵连,早在大唐的时候,我大食先知mu罕mo德便用经书鼓励他的门徒说:“为了追求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应该去。”所以从自唐高宗永徽二年,大食便遣使和大唐通好,在此后的百年之间,共计来使达三十九次之多。那时候,不只是相互遣使,即便是大明与大食之间的商业贸易活动也非常繁荣。我大食商贾大批来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等地不少人在天朝定居落户,娶妻生子,关系之紧密,可谓一段佳话。”
胡禄慢悠悠地继续道:“而在交好的过程中又有一个典故,我大食的使节来朝,觐见唐皇,却是不肯行中原礼,唐皇震怒,便问,尔既番邦,为何不拜。我大食使节答曰:大食国与他国不同,大食风俗只拜先知,而不拜君王,是以虽中土天子泽被四方、乃王中之王,亦不敢拜。唐皇闻之,非但不怒,反而道,既是如此,便特许卿家如此。至此下诏,凡有大食商队使节觐见均可不拜。我大食感慕唐皇恩德,于是至今铭记于心。”
“今日下臣不拜并非无礼,实乃风俗使然,不敢违逆先知教诲,还请陛下恕罪。”
这一番话出来实在教人目瞪口呆。这连唐皇都搬了出来,分明是打大明的脸啊。
话又说回来,这种事是真是假,谁也不知,毕竟这些对天朝来说毕竟是小事,未必就记录在史册之中,而大食人或许记住了。当时大唐也确实是广纳百川,较为开明,料来这等事,就算失真,也绝不是全然作伪。
可问题在于,这里是大明永乐朝,永乐皇帝请大家来,就是要你们长脸的,结果你把大唐搬了出来,盛赞大唐的开明,假若此时即便是朱棣也跟着开明一番,人家也不会念你好,只会称颂大唐。可若是不准,此人又不肯跪,又当如何?
而这胡禄此时脸色平静如水,显然是有备而来,其实在此之前就有礼部官员来教授他礼仪,他也照例学了,既然不肯拜,之前就该打个招呼,好教朝廷有个准备,可是胡禄没有打招呼,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压根就是要给朝廷一个难堪。
胡禄的心情是很好理解的,他在泉州居住过一些时日,其实算是半个汉人,对大明的风土人情可谓熟稔无比。这样一个人,怎么会不知道大明朝廷打的算盘?他心里更清楚,大明最要的就是脸面,即便自己再‘无礼’,按这两军交战尚且不斩来使的风俗,料来自己不会有杀身之祸,而只因为自己不拜就招致大明的驱逐,这显然可能性也不高。
他琢磨透了这些君臣的心理,他们要脸,要脸的人断然不会因为自己不拜就‘恼羞成怒’,将自己赶走?这若是传出去,只怕天下人都要笑话朝廷没有气度,至于各个藩国也免不了对大明宣扬的所谓恩泽四方产生怀疑了。
既然不能杀又不能赶,可是他又不肯就范,坚持不拜,那能如何?
大明朝廷为了今日不知做了多少准备,可谓煞费苦心,这里头关系到的,甚至是当今天子合法性的问题,万国来朝,这是何等的脸面,拿着这个脸面出去,千秋史笔,少不了要颂称一下永乐天子的文治武功。
于是问题出来了,大明朝廷会如何解决呢?
其实胡禄已经给了君臣们一个下台阶的机会,想当年的时候,大唐广纳百川,与大食的商贸往来也十分发达,而他胡禄此前又上书,要求放松对大食商贾的管制,只是宫中对此奏书留中不发,不肯批拟而已,若是这个时候,这些君臣谁肯给一个承诺,给予大食商贾优待,那么跪一跪,给这些君臣的面子倒也无妨。
这……才是胡禄真正目的,进贡所带来的赏赐并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想要的是一张长期饭票,给了这张饭票,你才有面子,如若不然,大家都别想有台阶可下。
……………………………………………………………………………………………………………………………………………………………………
第一章送到,大家觉得接下来会怎样?
臣上下,颇有愤慨,朱棣却反而笑了,他当然清楚,今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记载史册,自己实在没有必要大发雷霆。
朱棣淡淡地道:“哦,朕倒是想听一听,你但说无妨。”
他没有用卿,而是用你,显然已是彻底对这大食人生出厌恶,本来那大船就让朱棣有些不舒服,再加上大船引来的风波和流言让朱棣更有点愤怒,之后更是联合各国使节联合上奏,竟是干涉大明对市舶司的管理,这里头的牵涉的乃是大明的海禁国策。
朱棣本是对这大食使节寄以厚望,谁知得到的却是这个结果。朱棣此时却是笑了,气急反笑。
胡禄正色道:“大食与天朝其实早有牵连,早在大唐的时候,我大食先知mu罕mo德便用经书鼓励他的门徒说:“为了追求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应该去。”所以从自唐高宗永徽二年,大食便遣使和大唐通好,在此后的百年之间,共计来使达三十九次之多。那时候,不只是相互遣使,即便是大明与大食之间的商业贸易活动也非常繁荣。我大食商贾大批来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等地不少人在天朝定居落户,娶妻生子,关系之紧密,可谓一段佳话。”
胡禄慢悠悠地继续道:“而在交好的过程中又有一个典故,我大食的使节来朝,觐见唐皇,却是不肯行中原礼,唐皇震怒,便问,尔既番邦,为何不拜。我大食使节答曰:大食国与他国不同,大食风俗只拜先知,而不拜君王,是以虽中土天子泽被四方、乃王中之王,亦不敢拜。唐皇闻之,非但不怒,反而道,既是如此,便特许卿家如此。至此下诏,凡有大食商队使节觐见均可不拜。我大食感慕唐皇恩德,于是至今铭记于心。”
“今日下臣不拜并非无礼,实乃风俗使然,不敢违逆先知教诲,还请陛下恕罪。”
这一番话出来实在教人目瞪口呆。这连唐皇都搬了出来,分明是打大明的脸啊。
话又说回来,这种事是真是假,谁也不知,毕竟这些对天朝来说毕竟是小事,未必就记录在史册之中,而大食人或许记住了。当时大唐也确实是广纳百川,较为开明,料来这等事,就算失真,也绝不是全然作伪。
可问题在于,这里是大明永乐朝,永乐皇帝请大家来,就是要你们长脸的,结果你把大唐搬了出来,盛赞大唐的开明,假若此时即便是朱棣也跟着开明一番,人家也不会念你好,只会称颂大唐。可若是不准,此人又不肯跪,又当如何?
而这胡禄此时脸色平静如水,显然是有备而来,其实在此之前就有礼部官员来教授他礼仪,他也照例学了,既然不肯拜,之前就该打个招呼,好教朝廷有个准备,可是胡禄没有打招呼,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压根就是要给朝廷一个难堪。
胡禄的心情是很好理解的,他在泉州居住过一些时日,其实算是半个汉人,对大明的风土人情可谓熟稔无比。这样一个人,怎么会不知道大明朝廷打的算盘?他心里更清楚,大明最要的就是脸面,即便自己再‘无礼’,按这两军交战尚且不斩来使的风俗,料来自己不会有杀身之祸,而只因为自己不拜就招致大明的驱逐,这显然可能性也不高。
他琢磨透了这些君臣的心理,他们要脸,要脸的人断然不会因为自己不拜就‘恼羞成怒’,将自己赶走?这若是传出去,只怕天下人都要笑话朝廷没有气度,至于各个藩国也免不了对大明宣扬的所谓恩泽四方产生怀疑了。
既然不能杀又不能赶,可是他又不肯就范,坚持不拜,那能如何?
大明朝廷为了今日不知做了多少准备,可谓煞费苦心,这里头关系到的,甚至是当今天子合法性的问题,万国来朝,这是何等的脸面,拿着这个脸面出去,千秋史笔,少不了要颂称一下永乐天子的文治武功。
于是问题出来了,大明朝廷会如何解决呢?
其实胡禄已经给了君臣们一个下台阶的机会,想当年的时候,大唐广纳百川,与大食的商贸往来也十分发达,而他胡禄此前又上书,要求放松对大食商贾的管制,只是宫中对此奏书留中不发,不肯批拟而已,若是这个时候,这些君臣谁肯给一个承诺,给予大食商贾优待,那么跪一跪,给这些君臣的面子倒也无妨。
这……才是胡禄真正目的,进贡所带来的赏赐并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想要的是一张长期饭票,给了这张饭票,你才有面子,如若不然,大家都别想有台阶可下。
……………………………………………………………………………………………………………………………………………………………………
第一章送到,大家觉得接下来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