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抗战淞沪抗战目标日军航母(二) (2/2)
非凡文学 www.ffwx.net,1926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在曰军机群后方几公里远的高空,一架蓝灰色涂装的单翼三发大型飞机,正紧紧地跟在它们的后面。
再后面十五公里处的五千米高空,还有一架容克运输机跟在后面。
高空这架飞机的翼展很长,足有30多米,它是第四路军航空研究院在购进的容克-52的基础上研制的代号鹰眼的高空侦察机。
为了能在高空飞行,鹰眼除了骨架采用金属制造,其它各部分都尽可能使用木材制作。
鹰眼采用了一种少见的木质结构——‘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
‘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最早是由一个小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使用的,lwf飞机公司,在1919年的lwfv飞机上采用。生产量很小的lwfv飞机仅有捷克空军装备。1922年美国诺斯若普公司在s-1双翼机上也采用过这种结构。
这种“,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的具体方法是,先用混凝土制造一个21英尺长的模具,然后将云杉木薄片涂上干酪胶后交替放置,然后盖上模具的盖子。此时,再向中间的橡胶气囊中充入压缩空气,待干酪胶固化后即形成一片木结构,将左右两片木结构对合。1922年8月,这种结构获得美国专利。由于生产成本低廉,s-1飞机被称为‘穷人的双翼机‘。
鹰眼在此结构基础上再进行改进,将木质胶合结构中间的木料改为轻质木材,也就是河南大量生长的泡桐。这使木质结构重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强度还有所增强。除了机翼中间有两根金属翼梁外,整个机翼由上、下两片整体模压的上翼片和下翼片对合而成。机身则是由左右两半木质胶合结构对合成为筒形承力结构。
这些减重措施很有效,鹰眼最大升限达到了惊人的15000米。现在世界上能飞到万米高空的飞机已经很少见,能飞到12000米以上的飞机则绝无仅有。这个高度,足以保证没有任何武装的鹰眼的安全。
机舱里,除了在机头前并肩而坐的飞行员和观察员,在机舱中部,还有一个报务员和一个备用观察员,已及一台大功率发报机和一台功率很大的语音通话装置。
发报机可以保证鹰眼侦查得到的信息及时传回基地。而语音通话装置,则可以跟周边配有语音通话装置的第四路军的飞机保持及时沟通联络。
现在,第四路军空军的语音通话装置传送距离还很小,仅能达到20公里。为了保证大范围的空中机群的有效联络,宋哲武建议电子研究所所长李明华,在语音通话装置没有得到改善前,建立空中移动通讯中继站。
宋哲武的建议,得到李明华大力称赞,立刻着手实施,就以德国容克公司最新研制容克-52运输机作为中继站的平台。现在,第四路军空军总队通过这些移动中继站,基本能保证空军总队机群在执行任务时的语音传输。
鹰眼上,在机头前部,安装有一架第四路军研究院光学研究所研制的大口径高倍数观测镜,在万米高空,它可以清晰观测到地面车辆大小物体的活动,视线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观察到地面人员的活动。
今天这架鹰眼上的观察员不是别人,而是临时客串的高志航。
因为东北军空军参谋长陈海华的到来,高志航在北蒙中苏大战前,已经辞去了空军总队参谋长的职务,专心担任战斗机联队联队长。
但是,这次前来上海参战的飞机,既有战斗机,又有强击机和轰炸机,如果让高志航这个战斗机联队长统一指挥这几个机种,有些不便。所以,这次来上海参战前,宋哲武任命高志航兼任空军总队副参谋长。
高志航指挥的这次行动,目的是打击曰军第三舰队的三艘航空母舰,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高志航甚至拒绝了轰炸曰军在浏河口登陆的运兵船和护航舰队。
高志航认为,能否解决掉曰军的三艘航母,是决定上海“一.二八抗战”能否胜利的决定姓战斗,高志航不可能放心地坐等在常熟的机场里,他必须亲临现场指挥。为此,高志航甚至强忍住要驾机参加空战的冲动。
透过观测镜向下观看,在初生的太阳照耀下,海面金波荡漾,波光粼粼,景色十分壮观。
只是高志航此刻根本没有心情欣赏这壮丽的景色,他正全神贯注地追寻着曰军机群。在他的观察镜的镜头里,曰军机群清晰地呈现在湛蓝色海面为背景的视野内。
观察了一会,高志航抬起头来,看了看艹作台上的罗盘,又对照一下身边的地图,大致估算出在海上飞行的距离,然后头也不回地对身后的报务员道:“命令常熟机场的机群起飞,目标曰军航母,在没有接到攻击命令前,要和鹰眼保持十公里的距离。”
报务员大声复述道:“是,命令常熟机场机群起飞,,目标曰军航母,在没有接到攻击命令前,要和鹰眼保持十公里的距离”然后,报务员熟练地按动电键,把高志航的命令迅速发了出去。
高志航接着命令道:“开启导航信号,为机群引导方向。”
观察员一边大声复述,一边迅速按动按钮,开始发送引导信号。
高志航现在的位置距离常熟有200多公里,机群飞到这里的时间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高志航在法国法国陆军航空队第23驱逐团见习时,见到过法国即将完工的贝亚恩号航母,知道飞机在航母起降的过程。曰军一百多架飞机,即便同时在三个航母上同时回收舰载机,也需要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样,常熟机场起飞的机群,正好约提前20至30分钟赶到,已达到消耗油料最少的效果,尽可能给攻击航母留下充足的时间。
下达完命令,高志航重新伏到观测镜头上,继续观察曰军机群的动向。
十分钟后,正当高志航看的眼睛有些发酸时,镜头中突然出现了一艘军舰的轮廓……
(未完待续)
nbsp; 在曰军机群后方几公里远的高空,一架蓝灰色涂装的单翼三发大型飞机,正紧紧地跟在它们的后面。
再后面十五公里处的五千米高空,还有一架容克运输机跟在后面。
高空这架飞机的翼展很长,足有30多米,它是第四路军航空研究院在购进的容克-52的基础上研制的代号鹰眼的高空侦察机。
为了能在高空飞行,鹰眼除了骨架采用金属制造,其它各部分都尽可能使用木材制作。
鹰眼采用了一种少见的木质结构——‘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
‘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最早是由一个小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使用的,lwf飞机公司,在1919年的lwfv飞机上采用。生产量很小的lwfv飞机仅有捷克空军装备。1922年美国诺斯若普公司在s-1双翼机上也采用过这种结构。
这种“,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的具体方法是,先用混凝土制造一个21英尺长的模具,然后将云杉木薄片涂上干酪胶后交替放置,然后盖上模具的盖子。此时,再向中间的橡胶气囊中充入压缩空气,待干酪胶固化后即形成一片木结构,将左右两片木结构对合。1922年8月,这种结构获得美国专利。由于生产成本低廉,s-1飞机被称为‘穷人的双翼机‘。
鹰眼在此结构基础上再进行改进,将木质胶合结构中间的木料改为轻质木材,也就是河南大量生长的泡桐。这使木质结构重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强度还有所增强。除了机翼中间有两根金属翼梁外,整个机翼由上、下两片整体模压的上翼片和下翼片对合而成。机身则是由左右两半木质胶合结构对合成为筒形承力结构。
这些减重措施很有效,鹰眼最大升限达到了惊人的15000米。现在世界上能飞到万米高空的飞机已经很少见,能飞到12000米以上的飞机则绝无仅有。这个高度,足以保证没有任何武装的鹰眼的安全。
机舱里,除了在机头前并肩而坐的飞行员和观察员,在机舱中部,还有一个报务员和一个备用观察员,已及一台大功率发报机和一台功率很大的语音通话装置。
发报机可以保证鹰眼侦查得到的信息及时传回基地。而语音通话装置,则可以跟周边配有语音通话装置的第四路军的飞机保持及时沟通联络。
现在,第四路军空军的语音通话装置传送距离还很小,仅能达到20公里。为了保证大范围的空中机群的有效联络,宋哲武建议电子研究所所长李明华,在语音通话装置没有得到改善前,建立空中移动通讯中继站。
宋哲武的建议,得到李明华大力称赞,立刻着手实施,就以德国容克公司最新研制容克-52运输机作为中继站的平台。现在,第四路军空军总队通过这些移动中继站,基本能保证空军总队机群在执行任务时的语音传输。
鹰眼上,在机头前部,安装有一架第四路军研究院光学研究所研制的大口径高倍数观测镜,在万米高空,它可以清晰观测到地面车辆大小物体的活动,视线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观察到地面人员的活动。
今天这架鹰眼上的观察员不是别人,而是临时客串的高志航。
因为东北军空军参谋长陈海华的到来,高志航在北蒙中苏大战前,已经辞去了空军总队参谋长的职务,专心担任战斗机联队联队长。
但是,这次前来上海参战的飞机,既有战斗机,又有强击机和轰炸机,如果让高志航这个战斗机联队长统一指挥这几个机种,有些不便。所以,这次来上海参战前,宋哲武任命高志航兼任空军总队副参谋长。
高志航指挥的这次行动,目的是打击曰军第三舰队的三艘航空母舰,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高志航甚至拒绝了轰炸曰军在浏河口登陆的运兵船和护航舰队。
高志航认为,能否解决掉曰军的三艘航母,是决定上海“一.二八抗战”能否胜利的决定姓战斗,高志航不可能放心地坐等在常熟的机场里,他必须亲临现场指挥。为此,高志航甚至强忍住要驾机参加空战的冲动。
透过观测镜向下观看,在初生的太阳照耀下,海面金波荡漾,波光粼粼,景色十分壮观。
只是高志航此刻根本没有心情欣赏这壮丽的景色,他正全神贯注地追寻着曰军机群。在他的观察镜的镜头里,曰军机群清晰地呈现在湛蓝色海面为背景的视野内。
观察了一会,高志航抬起头来,看了看艹作台上的罗盘,又对照一下身边的地图,大致估算出在海上飞行的距离,然后头也不回地对身后的报务员道:“命令常熟机场的机群起飞,目标曰军航母,在没有接到攻击命令前,要和鹰眼保持十公里的距离。”
报务员大声复述道:“是,命令常熟机场机群起飞,,目标曰军航母,在没有接到攻击命令前,要和鹰眼保持十公里的距离”然后,报务员熟练地按动电键,把高志航的命令迅速发了出去。
高志航接着命令道:“开启导航信号,为机群引导方向。”
观察员一边大声复述,一边迅速按动按钮,开始发送引导信号。
高志航现在的位置距离常熟有200多公里,机群飞到这里的时间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高志航在法国法国陆军航空队第23驱逐团见习时,见到过法国即将完工的贝亚恩号航母,知道飞机在航母起降的过程。曰军一百多架飞机,即便同时在三个航母上同时回收舰载机,也需要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样,常熟机场起飞的机群,正好约提前20至30分钟赶到,已达到消耗油料最少的效果,尽可能给攻击航母留下充足的时间。
下达完命令,高志航重新伏到观测镜头上,继续观察曰军机群的动向。
十分钟后,正当高志航看的眼睛有些发酸时,镜头中突然出现了一艘军舰的轮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