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武烈侯公子宝鼎自请就国。
在奏章中。公子宝鼎一如既往,对秦国统一中土充满了强烈的自信,对秦王政的千秋功业充满了期待,但话锋一转,再度谈到统一后的国策,公子宝鼎谈到了“仁政”,谈到了“与民休养”对稳固新生帝国的重要性。
帝国诞生之后,面临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问题,“与民休养”的主旨也是强国富民,但在财富的再分配上倾向于“民”,民富则国强。这个“民”是什么“民”?是庶民贫贱还是权贵士卿和巨商富贾?
法家的强国是中央集权,军政财三大权力的集中,即使“与民休养”,也是在“集权”上的休养,权力和财富都要集中在中央,“国”强了,“民”自然就富了。在他们看来,“民富”实际上是既得利益集团对国家财富的掠夺,“民富”则国未必强,反而变穷了,这种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制度极度不合理。所以法家坚决反对“富民”,反对财经政策上的自由和放任,极力要求经济上的官营。财富集中到了中央,则更有利于权力的集中,而权力的集中更则有利于王国的稳固。
宝鼎的奏章在内廷里引起了激烈争论。这份奏章本来是宝鼎自请就国的,结果他的自请就国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倒是他的“仁政”,他的强国富民之策引起了公卿大臣们对未来国策走向的大辩论。
这场辩论从内廷延伸到了朝会,但“集权”已经是大势所趋,是自昭襄王晚期以来大秦国策的主导方向,所以法家士卿在辩论中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军政财三大权利都要集中,而财权集中的主旨反映到商贸这一块,理所当然是官营。
同一天,公子宝鼎在紫府召集黑冰台主要属吏拟制了未来几年秘军的主要任务。最后宝鼎说,我要回封邑了,紫府暂时由苍头主掌,希望新的秘军统率上任之后,你们能坚持这个策略和部署,帮助大秦加快统一中土的步伐。
紫府官吏心情郁闷。像武烈侯这样体恤和关心下属的官长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适逢新年,武烈侯尽其所能,给紫府上上下下大加犒赏,就连那些阵亡秘兵的眷属也破天荒地拿到了一份从天而降的厚赐,这在紫府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
对于生活在底层的寒士和庶民来说,活在这世上不论干什么,最最重要的是生存,是有一份好收入以便养家糊口。自古至今都是这样。这个时代的权贵有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他们根本体察不到社会底层的苦难和穷迫。但宝鼎不一样,他的前世就是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一员,所以他总是非常慷慨,总是竭尽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紫府干的是最脏最苦最危险的活,但报酬并不丰厚,甚至可以用低廉来形容,原因无他,大秦实施的军功爵禄制,军功、爵位和俸禄是直接挂钩的,而秘兵这种职业太过特殊,军功评定起来很麻烦,有时候你任务完成了,但人死了,谁给你军功?再说有利益的地方必定就有腐败,即使你有军功,也未必就能升爵,这不是制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即便是伟大的始皇帝,也同样解决不了。
宝鼎在紫府待了一段时间后,对秘兵的不公平待遇非常痛心。曾上奏秦王政。秦王政不予理睬。每个官长都会说自己的府署干得是最脏最累的活,拿得是最少的钱,要求提高待遇,这是很平常的事,秦王政早就司空见惯了。
宝鼎无奈,从蓼园拨了一大笔钱,用一种很隐蔽的方式转到了紫府。紫府上上下下过了一个富足的新年,个个心花怒放,期待着在这位大权贵的庇荫下,来年的收入有所提高,然而,眨眼间的功夫,宝鼎就要离开紫府,离开咸阳了。
黄昏,宝鼎离开紫府的时侯,紫府所有属吏秘兵都站在府门外面,恭送宝鼎的离去。武烈侯这一走,也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来,送一送,谨表心意。
宝鼎与众人一一道别,临上车的时侯,看到众人不舍的目光,他毅然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我是你们的官长,我是你们的袍泽,所以,不管什么时侯,你们都可以来找我,我就是你们最后的希望。”
=
宝鼎出了载雪巷。与郎中令冯劫不期而遇。
“师傅只要派人传个信,弟子必定飞马而去。”宝鼎上了冯劫的车,笑着揶揄道,“师傅专程在这里等我,弟子不胜惶恐。”
“惶恐?”冯劫望着他,叹了口气,“武烈侯,惶恐的是我啊。”
“师傅此话何意?”宝鼎笑道,“弟子如有不当之处,请师傅教诲。”
“我实在不能理解,你既然自请就国,要远离咸阳,为何还要在奏章中议论国事?”冯劫问道,“你到底什么意思?为何要挑起争论,引发矛盾?”
“争论?”宝鼎疑惑地问道,“我不过随口说说而已,你们争论什么?”
“随口说说?”冯劫苦叹,“你是武烈侯,一等封君,你能随口说说?你就是打个喷嚏,咸阳也要抖三抖。”
宝鼎笑了起来,“师傅夸张了,太夸张了。我不过打个喷嚏嘛,又不是晴天霹雳。”
“你这和晴天霹雳有什么区别?”冯劫忿然说道,“强国富民,国不与民争利,好,我问你,这个民是什么民?”
“普天之下,皆为民。”
冯劫冷笑,“武烈侯,这不是你的性格,有必要藏头掖尾?”
“中土分裂之际。强国的目的很简单,兼并争霸,但是,中土统一了,强国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富民,难道还是穷民?”宝鼎淡然笑道,“师傅,你不要在民为何民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这没有任何意义。”
冯劫皱眉不语。
“我在出塞前的奏章中就说过,咸阳宫现在不仅仅要考虑统一中土的战争,更要考虑中土统一后的统治。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在王国变成帝国之后,在疆域和人口扩大数倍之后,国策必然要修改。咸阳宫就如一个大庖,一家人吃饭和一族人吃饭,烹饪的方式截然不同。”宝鼎指指自己的心口,“咸阳宫要从这里开始改变,从治国理念上开始改变。荀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治理一个方圆千里的王国,可以严刑峻法,但治理一个方圆万里的帝国,严刑峻法是不是还有同样的效果?七国的文字、钱币、度量衡等等都可以统一,但人心呢?人心是不是能统一?治理统一后的中土,首要考虑的是如何统一人心,而统一人心的最佳办法莫过与民休养,而与民休养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藏富于民。”
冯劫手指载雪巷方向,冷声说道,“你是不是告诉我,只要花钱,就能买到人心?”
“钱买不到人心。”宝鼎说道,“紫府人为什么送我?因为公道,公道自在人心。我还给他们公道,他们就给我人心。他们为了王国流血流汗,但王国呢?王国给了他们什么?公道在哪?人心在哪?”
冯劫的眼里掠过一丝惊愣,沉默不语。
“在你们看来,大秦律法代表着公道,大秦人尊崇律法,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公道,事实上呢?你摸着自己的良心,你问问自己,公道在哪?”
“中土统一了,大秦律法的光辉照耀中土大地,刚刚被征服的六国子民不得不接受大秦律法的照射,但他们是因此生活在和煦的阳光下,还是被炙烈的阳光活活烤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宝鼎笑道,“师傅,代为回禀大王,我就是水,一滴微不足道的水。”
冯劫脸色微变,望着宝鼎久久无语。
“水?”冯劫低声叹息,“你真的仅仅是一滴水?”
“我就是一滴水。”宝鼎郑重说道,“但中土大地上,有千千万万滴水,汇聚到一起,就是汪洋大海。”
宝鼎下了轺车,站在路边看着冯劫的车队慢慢消失在暮色之中。
两年前,在晋阳见到冯劫的时侯,自己曾想依靠冯氏这门显贵接近秦王政,赢得秦王政的信任,但两年后,自己却成了咸阳第一显贵,蒙氏冯氏隗氏甚至包括熊氏都已经无法和自己相提并论,不过随之而来的不是秦王政的恩宠,更不是秦王政的信任,而是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开始。
宝鼎无声叹息。兄弟两人的抱负一样,理想一样,但因为走得路不同,却就此分道扬镳成了一对仇敌,命运太残酷了。
=
冯劫回禀秦王,把他与宝鼎的对话如实复述。
秦王政坐在堆得如同小山一般的竹简木牍之中,静静地听着。昏黄的灯光把他的身影投射在地席上,显得异常的孤单。
尉缭、冯去疾、蒙嘉散座四周,各自沉思。
今日朝会上的争议明显出现了两大阵营,这让秦王政和他的近侍大臣们明显感觉到了威胁。
... -->>
武烈侯公子宝鼎自请就国。
在奏章中。公子宝鼎一如既往,对秦国统一中土充满了强烈的自信,对秦王政的千秋功业充满了期待,但话锋一转,再度谈到统一后的国策,公子宝鼎谈到了“仁政”,谈到了“与民休养”对稳固新生帝国的重要性。
帝国诞生之后,面临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问题,“与民休养”的主旨也是强国富民,但在财富的再分配上倾向于“民”,民富则国强。这个“民”是什么“民”?是庶民贫贱还是权贵士卿和巨商富贾?
法家的强国是中央集权,军政财三大权力的集中,即使“与民休养”,也是在“集权”上的休养,权力和财富都要集中在中央,“国”强了,“民”自然就富了。在他们看来,“民富”实际上是既得利益集团对国家财富的掠夺,“民富”则国未必强,反而变穷了,这种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制度极度不合理。所以法家坚决反对“富民”,反对财经政策上的自由和放任,极力要求经济上的官营。财富集中到了中央,则更有利于权力的集中,而权力的集中更则有利于王国的稳固。
宝鼎的奏章在内廷里引起了激烈争论。这份奏章本来是宝鼎自请就国的,结果他的自请就国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倒是他的“仁政”,他的强国富民之策引起了公卿大臣们对未来国策走向的大辩论。
这场辩论从内廷延伸到了朝会,但“集权”已经是大势所趋,是自昭襄王晚期以来大秦国策的主导方向,所以法家士卿在辩论中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军政财三大权利都要集中,而财权集中的主旨反映到商贸这一块,理所当然是官营。
同一天,公子宝鼎在紫府召集黑冰台主要属吏拟制了未来几年秘军的主要任务。最后宝鼎说,我要回封邑了,紫府暂时由苍头主掌,希望新的秘军统率上任之后,你们能坚持这个策略和部署,帮助大秦加快统一中土的步伐。
紫府官吏心情郁闷。像武烈侯这样体恤和关心下属的官长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适逢新年,武烈侯尽其所能,给紫府上上下下大加犒赏,就连那些阵亡秘兵的眷属也破天荒地拿到了一份从天而降的厚赐,这在紫府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事。
对于生活在底层的寒士和庶民来说,活在这世上不论干什么,最最重要的是生存,是有一份好收入以便养家糊口。自古至今都是这样。这个时代的权贵有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他们根本体察不到社会底层的苦难和穷迫。但宝鼎不一样,他的前世就是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一员,所以他总是非常慷慨,总是竭尽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紫府干的是最脏最苦最危险的活,但报酬并不丰厚,甚至可以用低廉来形容,原因无他,大秦实施的军功爵禄制,军功、爵位和俸禄是直接挂钩的,而秘兵这种职业太过特殊,军功评定起来很麻烦,有时候你任务完成了,但人死了,谁给你军功?再说有利益的地方必定就有腐败,即使你有军功,也未必就能升爵,这不是制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即便是伟大的始皇帝,也同样解决不了。
宝鼎在紫府待了一段时间后,对秘兵的不公平待遇非常痛心。曾上奏秦王政。秦王政不予理睬。每个官长都会说自己的府署干得是最脏最累的活,拿得是最少的钱,要求提高待遇,这是很平常的事,秦王政早就司空见惯了。
宝鼎无奈,从蓼园拨了一大笔钱,用一种很隐蔽的方式转到了紫府。紫府上上下下过了一个富足的新年,个个心花怒放,期待着在这位大权贵的庇荫下,来年的收入有所提高,然而,眨眼间的功夫,宝鼎就要离开紫府,离开咸阳了。
黄昏,宝鼎离开紫府的时侯,紫府所有属吏秘兵都站在府门外面,恭送宝鼎的离去。武烈侯这一走,也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来,送一送,谨表心意。
宝鼎与众人一一道别,临上车的时侯,看到众人不舍的目光,他毅然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我是你们的官长,我是你们的袍泽,所以,不管什么时侯,你们都可以来找我,我就是你们最后的希望。”
=
宝鼎出了载雪巷。与郎中令冯劫不期而遇。
“师傅只要派人传个信,弟子必定飞马而去。”宝鼎上了冯劫的车,笑着揶揄道,“师傅专程在这里等我,弟子不胜惶恐。”
“惶恐?”冯劫望着他,叹了口气,“武烈侯,惶恐的是我啊。”
“师傅此话何意?”宝鼎笑道,“弟子如有不当之处,请师傅教诲。”
“我实在不能理解,你既然自请就国,要远离咸阳,为何还要在奏章中议论国事?”冯劫问道,“你到底什么意思?为何要挑起争论,引发矛盾?”
“争论?”宝鼎疑惑地问道,“我不过随口说说而已,你们争论什么?”
“随口说说?”冯劫苦叹,“你是武烈侯,一等封君,你能随口说说?你就是打个喷嚏,咸阳也要抖三抖。”
宝鼎笑了起来,“师傅夸张了,太夸张了。我不过打个喷嚏嘛,又不是晴天霹雳。”
“你这和晴天霹雳有什么区别?”冯劫忿然说道,“强国富民,国不与民争利,好,我问你,这个民是什么民?”
“普天之下,皆为民。”
冯劫冷笑,“武烈侯,这不是你的性格,有必要藏头掖尾?”
“中土分裂之际。强国的目的很简单,兼并争霸,但是,中土统一了,强国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富民,难道还是穷民?”宝鼎淡然笑道,“师傅,你不要在民为何民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这没有任何意义。”
冯劫皱眉不语。
“我在出塞前的奏章中就说过,咸阳宫现在不仅仅要考虑统一中土的战争,更要考虑中土统一后的统治。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在王国变成帝国之后,在疆域和人口扩大数倍之后,国策必然要修改。咸阳宫就如一个大庖,一家人吃饭和一族人吃饭,烹饪的方式截然不同。”宝鼎指指自己的心口,“咸阳宫要从这里开始改变,从治国理念上开始改变。荀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治理一个方圆千里的王国,可以严刑峻法,但治理一个方圆万里的帝国,严刑峻法是不是还有同样的效果?七国的文字、钱币、度量衡等等都可以统一,但人心呢?人心是不是能统一?治理统一后的中土,首要考虑的是如何统一人心,而统一人心的最佳办法莫过与民休养,而与民休养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藏富于民。”
冯劫手指载雪巷方向,冷声说道,“你是不是告诉我,只要花钱,就能买到人心?”
“钱买不到人心。”宝鼎说道,“紫府人为什么送我?因为公道,公道自在人心。我还给他们公道,他们就给我人心。他们为了王国流血流汗,但王国呢?王国给了他们什么?公道在哪?人心在哪?”
冯劫的眼里掠过一丝惊愣,沉默不语。
“在你们看来,大秦律法代表着公道,大秦人尊崇律法,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公道,事实上呢?你摸着自己的良心,你问问自己,公道在哪?”
“中土统一了,大秦律法的光辉照耀中土大地,刚刚被征服的六国子民不得不接受大秦律法的照射,但他们是因此生活在和煦的阳光下,还是被炙烈的阳光活活烤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宝鼎笑道,“师傅,代为回禀大王,我就是水,一滴微不足道的水。”
冯劫脸色微变,望着宝鼎久久无语。
“水?”冯劫低声叹息,“你真的仅仅是一滴水?”
“我就是一滴水。”宝鼎郑重说道,“但中土大地上,有千千万万滴水,汇聚到一起,就是汪洋大海。”
宝鼎下了轺车,站在路边看着冯劫的车队慢慢消失在暮色之中。
两年前,在晋阳见到冯劫的时侯,自己曾想依靠冯氏这门显贵接近秦王政,赢得秦王政的信任,但两年后,自己却成了咸阳第一显贵,蒙氏冯氏隗氏甚至包括熊氏都已经无法和自己相提并论,不过随之而来的不是秦王政的恩宠,更不是秦王政的信任,而是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开始。
宝鼎无声叹息。兄弟两人的抱负一样,理想一样,但因为走得路不同,却就此分道扬镳成了一对仇敌,命运太残酷了。
=
冯劫回禀秦王,把他与宝鼎的对话如实复述。
秦王政坐在堆得如同小山一般的竹简木牍之中,静静地听着。昏黄的灯光把他的身影投射在地席上,显得异常的孤单。
尉缭、冯去疾、蒙嘉散座四周,各自沉思。
今日朝会上的争议明显出现了两大阵营,这让秦王政和他的近侍大臣们明显感觉到了威胁。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