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大秦帝国风云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寒暄一番坐下来之后,宝鼎的情绪迅速恢复。
惊喜归惊喜,但能否留下荆轲并不是他说了算,而是由荆轲的意愿来决定,如果荆轲一定要走,一定要去刺秦,他也毫无办法。至于救援代北的事,更是充满变数,但此事一定要成功,否则如何激化李牧和邯郸之间的矛盾?假若此计最终让邯郸杀了李牧,那对秦国而言就是惊天之喜了。
由此宝鼎想到一个问题。历史上代北大地震之后,秦国是否予以援手?秦国救代北灾民,等于暗中帮助李牧巩固代北势力,这肯定会引起邯郸强烈的不满和对李牧忠诚的怀疑。赵国灭亡之前,王翦和李牧对峙,当时赵国的形势非常恶劣,赵王对李牧的依赖可想而知。历史上的反间计其实很简单,就是王翦和李牧阵前谈判,然后在邯郸散布谣言说李牧要投降,再经郭开等人在赵王耳边进谗,于是赵王就信以为真,把李牧杀了。仔细推敲,这个反间计太拙劣了,破绽百出,其背后肯定隐藏着赵王不得不杀李牧的秘密,而秘密不外乎权力场上的血腥博弈。
假如秦国在代北大地震之后马上救助代北,那等于从这一刻开始就实施反间计了。如此深谋远虑的谋划,加上最后时刻的布局,赵王诛杀李牧的理由似乎更为充足一点。
宝鼎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思路十分正确,可能正好与湮灭在历史中的秘密相重合,因此对此计的信心大为增加。
荆轲详细说明了代北灾后的苦难,然后代表李牧向武烈侯求助。
李牧纯粹是走投无路,死马当活马医了,对求助并不抱什么希望。秦国一心要灭赵国,岂肯放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试想做为盟国的齐燕楚三国都不愿救助,更不要说做为敌人的秦国了。
不过中原的武烈侯是个机会。武烈侯是被咸阳赶出来的,这次秦军攻占中原,武烈侯的谋划至关重要,武烈侯因此建功,那么他和咸阳之间的矛盾肯定增大。此刻不要看咸阳和武烈侯表面上的关系非常融洽,其实暗地里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武烈侯拿到了中原,但中原是四战之地,一旦失去咸阳的支持,他的麻烦就大了,所以武烈侯要稳固中原,要进一步拓展实力,同时,更要养寇自重。这是所有镇戍边疆的统率们牢牢控制军权发展实力的生存法则。李牧就是从代北发家的,他对这种边镇与中枢的权力斗争太熟悉了,所以他认为武烈侯正在走与自己同样的路。武烈侯既然要养寇自重,那么必然不想看到赵国早早灭亡,他需要赵国帮助他钳制咸阳。从这一点出发,李牧觉得通过私密渠道与武烈侯秘密接触,或许可以从中原获得一些粮食。
果然,李牧判断正确,武烈侯愿意伸以援手,但武烈侯的想法完全出乎李牧的预测,武烈侯竟然要公开援助代北,这可以说是惊天之喜,不过,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阴谋?
武烈侯就是有气魄,当着荆轲的面,把公开援助的好处和由此带来的弊端一一告诉了荆轲。
“我毫不避讳地告诉你,我不能和大将军私下交易,这直接危害到了我的安全。”宝鼎说道,“我有绝对的把握说服咸阳,公开援助代北,请荆卿通过私密渠道火速与大将军取得联系,请他督促邯郸马上派出使者赶赴咸阳,我保证大将军可以如愿以偿。”
荆轲迟疑不语。刚才武烈侯分析得很透彻,两国议和,秦国公开援助,这中间牵线搭桥的就是李牧,但邯郸怎么想?邯郸不会相信世上有这样的好事,如狼似虎的西秦什么时侯变成仁义之国了?这中间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李牧显然就是秘密的制造者,他肯定和西秦达成了某种秘密交易,这个交易有利于李牧和代北,却不利于邯郸。
邯郸会怎么做?邯郸本意就是要放弃代北,并不在意代北的死活,所以邯郸的对策只有两个。其一是迅速与秦国议和,然后尽可能扣押救援钱粮,并怀疑李牧的忠诚。其二是与秦国议和,但利用各种借口拖延和约的达成,最终置代北于死地,这样最后代北不得不放弃,而秦国也没有获得仁义之名,至于李牧的忠诚同样遭到怀疑。
还有一种可能是赵国不愿意议和,认为这是秦国灭赵之策。很简单,秦国以很少的钱粮救活了代北难民,那么接下来的烂摊子就是邯郸的事了。邯郸如果重建代北,国力支撑不住。如果任由代北自生自灭,代北人势必痛恨邯郸,他们会更加感激秦国的救命之恩,甚至会举兵叛乱举城投降,如此代北便拱手送给了秦国,而且还给了秦国一个仁义之国的美名,赵国却是既丢人又丢地,得不偿失。
这样一分析,通过两国议和,让邯郸来主办这件事,李牧和代北都落不到好下场。既然如此,倒不如由李牧来主办这件事,好歹代北可以度过危机。至于代北重建的事,现在也顾不上了,以后再说吧。
“如果绕开邯郸呢?”荆轲问道,“武烈侯是否愿意继续遵从承诺?”
宝鼎苦笑,“李牧绝无可能绕开邯郸,没有邯郸的同意,秦国也不可能无偿救助。我的建议是,李牧可以先行征得邯郸的同意,然后我们再谈。谈好后,李牧以武力为后盾,甩开邯郸,独自主办这件事。但后果我说得很清楚了,这会激化李牧和邯郸之间的矛盾,李牧可能会因此而死。”
荆轲不再说话,站起来恭敬施礼,告辞而去。
=
武烈侯马上召集桓齮、司马锌、曝布、章邯商议此事。四个人都同意武烈侯的谋划。武烈侯连夜拟写奏章,急报咸阳。
武烈侯此刻正在殚精竭虑经略中原,而秦王政和各方势力则在咸阳为争权夺利而激烈厮杀。
武烈侯所奏之策,在其对手看来是干涉国政,但在其盟友看来是合理献计,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秦王政保持沉默。
华阳太后说话了,她坚决站在武烈侯一方,盛赞武烈侯的战绩和武烈侯忠君报国之心。老太后这话一出,秦王政不能再沉默了,他在朝会上终于开口,命令中枢大臣就武烈侯的献策进行讨论,然后在朝议上公开论辨。
利用中原厚实的文化学术底蕴和西河、鬼谷、法家、儒家等诸子学派的士子,打造中土文化学术圣地,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朝议上一致通过。大秦官学肯定是法家学术,这也毫无疑义。但在是否兼兴私学,是否倡导百家争鸣一事上争论激烈。大秦官僚阶层以法家子弟为主,当然反对其它学派的子弟和他们抢饭碗,所以反对激烈也在情理之中。
就在形势一边倒的时侯,老太后又出来说话了,指责法家目光短浅,气量狭隘,自私自利,认为大秦是中土第一大国,将来还要统一中土,所以大秦君臣要具备长远目光,博大胸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量,否则拿什么来统治中土万里疆域?
奉常卿、太仆卿都是楚系官员,也是这次反对“百家争鸣”的主要人物。老太后点名批评,严厉责斥。秦王政没想到还有这种收获,马上调换了两位上卿的官职,以自己的亲信代之。
秦王政拿到了两个重要的上卿位置,老太后又连番施压,很多楚系大臣也改变了最初的立场,转而支持武烈侯的策议,秦王和中枢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在私学一事上设置障碍,于是“百家争鸣”成为国策,并首先在中原推行。
接着就是商讨兵事和财赋策略的调整,此事直接关系到各方的眼前利益,难度更大。
朝堂上随即陷入僵局。
=
这时候武烈侯一日之内连续上三奏,三奏都是关于攻赵之策,而策略的核心就是借助这次代北大地震实施反间计,诛杀李牧。
这个计策非常诱人,咸阳中枢讨论热烈。
不管是不是与赵国议和,秦国此刻公开援助代北,救助代北难民,不仅仅可以赢得代北... -->>
寒暄一番坐下来之后,宝鼎的情绪迅速恢复。
惊喜归惊喜,但能否留下荆轲并不是他说了算,而是由荆轲的意愿来决定,如果荆轲一定要走,一定要去刺秦,他也毫无办法。至于救援代北的事,更是充满变数,但此事一定要成功,否则如何激化李牧和邯郸之间的矛盾?假若此计最终让邯郸杀了李牧,那对秦国而言就是惊天之喜了。
由此宝鼎想到一个问题。历史上代北大地震之后,秦国是否予以援手?秦国救代北灾民,等于暗中帮助李牧巩固代北势力,这肯定会引起邯郸强烈的不满和对李牧忠诚的怀疑。赵国灭亡之前,王翦和李牧对峙,当时赵国的形势非常恶劣,赵王对李牧的依赖可想而知。历史上的反间计其实很简单,就是王翦和李牧阵前谈判,然后在邯郸散布谣言说李牧要投降,再经郭开等人在赵王耳边进谗,于是赵王就信以为真,把李牧杀了。仔细推敲,这个反间计太拙劣了,破绽百出,其背后肯定隐藏着赵王不得不杀李牧的秘密,而秘密不外乎权力场上的血腥博弈。
假如秦国在代北大地震之后马上救助代北,那等于从这一刻开始就实施反间计了。如此深谋远虑的谋划,加上最后时刻的布局,赵王诛杀李牧的理由似乎更为充足一点。
宝鼎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思路十分正确,可能正好与湮灭在历史中的秘密相重合,因此对此计的信心大为增加。
荆轲详细说明了代北灾后的苦难,然后代表李牧向武烈侯求助。
李牧纯粹是走投无路,死马当活马医了,对求助并不抱什么希望。秦国一心要灭赵国,岂肯放过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试想做为盟国的齐燕楚三国都不愿救助,更不要说做为敌人的秦国了。
不过中原的武烈侯是个机会。武烈侯是被咸阳赶出来的,这次秦军攻占中原,武烈侯的谋划至关重要,武烈侯因此建功,那么他和咸阳之间的矛盾肯定增大。此刻不要看咸阳和武烈侯表面上的关系非常融洽,其实暗地里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武烈侯拿到了中原,但中原是四战之地,一旦失去咸阳的支持,他的麻烦就大了,所以武烈侯要稳固中原,要进一步拓展实力,同时,更要养寇自重。这是所有镇戍边疆的统率们牢牢控制军权发展实力的生存法则。李牧就是从代北发家的,他对这种边镇与中枢的权力斗争太熟悉了,所以他认为武烈侯正在走与自己同样的路。武烈侯既然要养寇自重,那么必然不想看到赵国早早灭亡,他需要赵国帮助他钳制咸阳。从这一点出发,李牧觉得通过私密渠道与武烈侯秘密接触,或许可以从中原获得一些粮食。
果然,李牧判断正确,武烈侯愿意伸以援手,但武烈侯的想法完全出乎李牧的预测,武烈侯竟然要公开援助代北,这可以说是惊天之喜,不过,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阴谋?
武烈侯就是有气魄,当着荆轲的面,把公开援助的好处和由此带来的弊端一一告诉了荆轲。
“我毫不避讳地告诉你,我不能和大将军私下交易,这直接危害到了我的安全。”宝鼎说道,“我有绝对的把握说服咸阳,公开援助代北,请荆卿通过私密渠道火速与大将军取得联系,请他督促邯郸马上派出使者赶赴咸阳,我保证大将军可以如愿以偿。”
荆轲迟疑不语。刚才武烈侯分析得很透彻,两国议和,秦国公开援助,这中间牵线搭桥的就是李牧,但邯郸怎么想?邯郸不会相信世上有这样的好事,如狼似虎的西秦什么时侯变成仁义之国了?这中间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李牧显然就是秘密的制造者,他肯定和西秦达成了某种秘密交易,这个交易有利于李牧和代北,却不利于邯郸。
邯郸会怎么做?邯郸本意就是要放弃代北,并不在意代北的死活,所以邯郸的对策只有两个。其一是迅速与秦国议和,然后尽可能扣押救援钱粮,并怀疑李牧的忠诚。其二是与秦国议和,但利用各种借口拖延和约的达成,最终置代北于死地,这样最后代北不得不放弃,而秦国也没有获得仁义之名,至于李牧的忠诚同样遭到怀疑。
还有一种可能是赵国不愿意议和,认为这是秦国灭赵之策。很简单,秦国以很少的钱粮救活了代北难民,那么接下来的烂摊子就是邯郸的事了。邯郸如果重建代北,国力支撑不住。如果任由代北自生自灭,代北人势必痛恨邯郸,他们会更加感激秦国的救命之恩,甚至会举兵叛乱举城投降,如此代北便拱手送给了秦国,而且还给了秦国一个仁义之国的美名,赵国却是既丢人又丢地,得不偿失。
这样一分析,通过两国议和,让邯郸来主办这件事,李牧和代北都落不到好下场。既然如此,倒不如由李牧来主办这件事,好歹代北可以度过危机。至于代北重建的事,现在也顾不上了,以后再说吧。
“如果绕开邯郸呢?”荆轲问道,“武烈侯是否愿意继续遵从承诺?”
宝鼎苦笑,“李牧绝无可能绕开邯郸,没有邯郸的同意,秦国也不可能无偿救助。我的建议是,李牧可以先行征得邯郸的同意,然后我们再谈。谈好后,李牧以武力为后盾,甩开邯郸,独自主办这件事。但后果我说得很清楚了,这会激化李牧和邯郸之间的矛盾,李牧可能会因此而死。”
荆轲不再说话,站起来恭敬施礼,告辞而去。
=
武烈侯马上召集桓齮、司马锌、曝布、章邯商议此事。四个人都同意武烈侯的谋划。武烈侯连夜拟写奏章,急报咸阳。
武烈侯此刻正在殚精竭虑经略中原,而秦王政和各方势力则在咸阳为争权夺利而激烈厮杀。
武烈侯所奏之策,在其对手看来是干涉国政,但在其盟友看来是合理献计,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秦王政保持沉默。
华阳太后说话了,她坚决站在武烈侯一方,盛赞武烈侯的战绩和武烈侯忠君报国之心。老太后这话一出,秦王政不能再沉默了,他在朝会上终于开口,命令中枢大臣就武烈侯的献策进行讨论,然后在朝议上公开论辨。
利用中原厚实的文化学术底蕴和西河、鬼谷、法家、儒家等诸子学派的士子,打造中土文化学术圣地,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朝议上一致通过。大秦官学肯定是法家学术,这也毫无疑义。但在是否兼兴私学,是否倡导百家争鸣一事上争论激烈。大秦官僚阶层以法家子弟为主,当然反对其它学派的子弟和他们抢饭碗,所以反对激烈也在情理之中。
就在形势一边倒的时侯,老太后又出来说话了,指责法家目光短浅,气量狭隘,自私自利,认为大秦是中土第一大国,将来还要统一中土,所以大秦君臣要具备长远目光,博大胸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量,否则拿什么来统治中土万里疆域?
奉常卿、太仆卿都是楚系官员,也是这次反对“百家争鸣”的主要人物。老太后点名批评,严厉责斥。秦王政没想到还有这种收获,马上调换了两位上卿的官职,以自己的亲信代之。
秦王政拿到了两个重要的上卿位置,老太后又连番施压,很多楚系大臣也改变了最初的立场,转而支持武烈侯的策议,秦王和中枢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在私学一事上设置障碍,于是“百家争鸣”成为国策,并首先在中原推行。
接着就是商讨兵事和财赋策略的调整,此事直接关系到各方的眼前利益,难度更大。
朝堂上随即陷入僵局。
=
这时候武烈侯一日之内连续上三奏,三奏都是关于攻赵之策,而策略的核心就是借助这次代北大地震实施反间计,诛杀李牧。
这个计策非常诱人,咸阳中枢讨论热烈。
不管是不是与赵国议和,秦国此刻公开援助代北,救助代北难民,不仅仅可以赢得代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