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乞活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问。为史学研究,特别是地方史研究留下了不少困难,其本身因素造成了今天你争我抢的混乱局面。
另外,皇甫谧作为历史名人,尽管当时就名声鹤起,但终究是个布衣学者,许多正史关于他的史料较少,使我门今天无法窥视其一生的重大历史文化活动,所以很难弄清其个人的人生经历。据史载,他先后迁居过河南新安(今浥池),又到过东都洛阳,为著名学者左思的《三都赋》作过序。又为了躲避皇帝征诏,在今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等地避过诏。今龙门洞至今还有一块“皇甫谧避诏处”的石碑,记载了他逃避做官的历史踪迹。同时,他作为针灸鼻祖一代名医,曾游历了他家乡周围的广大地区为人看病,帮助穷苦人家解除痛苦,有时还可能在一个地方住上几年。因此,在今灵台周边地区的华亭、泾川、平凉、陇县、扶凤、千阳、镇原等地留下了许多遗迹。华亭县有皇甫山,泾川县有皇甫头等古地名,印记了其游历各地的历史经历。
因此,历史上这些复杂的因素,造成了我们今天的籍地之争,形成了历史悬案。但我们相信,随着其学术研究的繁荣和深入,这一历史悬案终会大见分晓。
皇甫家族及皇甫谧活动的历史时期
皇甫谧家族兴盛时期大体在东汉中叶,其祖上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皇甫规,一个叫皇甫嵩。皇甫规初为县小吏,因抗羌有功,从公元141年开始,才在历史上崭露头脚,官一直做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候。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由于这两个人物的相继出现,皇甫家族便一下子成为东汉中期的四大家族之一,并列为名门望族之中。在前升至皇甫嵩、皇甫规的祖上,皇甫棱曾为度辽将军,皇甫旗为扶凤都尉,这两人的活动时间大约在公元100年前后。这样推算,从西汉朝那县于公元前114年初置到皇甫谧祖上的兴盛,相距200年以上。而皇甫谧生于汉末建安19年(公元215年),六岁时,曹丕代汉而立,东汉亡,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在魏晋,所以史学上称他为“晋代的著名学者”。与西汉朝那县初置相距至少在300年以上。
所以要搞清皇甫谧的籍地,必须将皇甫谧本人及其祖上的历史活动时间搞清楚,再不要用300年前的历史证明300年以后的事情。
朝那县的东迁历史上的朝那县,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当首推《汉书·地理志》,朝那县“武帝元鼎三位置”,即公元前114年,属安定郡二十一县之一。并且记载其地望特征为:“有端询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渊祠。应勋曰:‘《史记》故戒那邑也。’”今固原彭阳县曾出土过一尊朝那鼎,其铭文“第二十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铭文中的“第二十九”张连举老先生释为汉武帝即位至铸鼎的时间。据纪年推算,汉武帝自公元前140年即位至元鼎5年恰好为二十九年。但笔者认为更像铸鼎的序号,即这一鼎为朝那县当时铸的第二十九个鼎或其它器物。五年,指这尊鼎铸造的时间即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史书载,这一年10月汉武帝曾西巡陇西,立太一祠五帝坛于甘泉。其后铭文为计量单位即此鼎的容积及自身的重量。朝那县刚建立后百废待兴,于第二年就铸了这尊鼎,作为标准度量器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根据出文资料看,朝那县初置时当在固原彭阳县,这一点是无疑的。但是这是西汉中叶的事情,距皇甫家族兴衰期相差200年左右。并不能确切的证明古朝那县在时隔200年以后,以至皇甫谧生活的时代仍在原来的位置。
史书记载据《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西汉王朝被王莽政权取而代之,光武帝刘秀起兵中兴,建立东汉,羌汉战争与东汉政权与生俱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到东汉中期,愈来愈烈,汉安帝刘枯即位以后于公元107年,不得不下令罢西域都护府。接着于公元110年令金城郡徙襄武,公元111年,又诏陇西也徙襄武,安定徙美阳(今歧山),北地徙池阳(今陕西泾阳),上郡治衙于今白水或榆林。而关于属县迁徙,地方志也有详细记载。《平凉县志》记,西汉时,平凉西面的乌氏,南面的朝那随安定郡迁于美阳。这里说朝那在平凉的南部似乎值得进一步商榷。但朝那县东移确是不争的事实。这次迁徙,可称历史上的大迁徙,除过官衙迁徙以外,连百姓也一同迁移,“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就是说,这次迁徙时割完了地里的庄稼,推倒了百姓的房屋,将院墙也夷为平地。当时又遭干旱与蝗灾,庄稼无收,饥浮遍地,再加上逼民内迁时,驱赶劫掠,流离分散,弃捐老弱,使百姓死亡大半,形成了曹操《蒿里诗》云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残败景象。
过了18年,即公元129年(汉顺帝永建4年),由于边境羌事稍安,尚书虞诩上书,顺帝下诏安定、上郡、北地还旧土。
经济困难皇帝诏书虽然下了,但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由于连年的羌汉战争,原三郡所在的西北地区几乎全部是战场,破坏的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东迁时官府的破坏,千里无人烟,劳动力奇缺,经济困难,官府造一个新衙,老百姓建一所宅院,挖几孔窑洞,都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至少得三四年时间。而刚过了四年,即公元134年,羌汉战争狼烟再起,钟羌良封复攻陇西等地;公元136年武都白马羌攻屯田;公元138年,烧当羌再攻金城。公元140年5月,且冻、傅难种羌反汉,与诸羌,胡会合又攻三辅(长安、扶凤、冯诩),9月、乌恒、羌、胡数万人,破京兆(今西安)虎牙营,遂攻并、凉、幽、冀四州;公元141年,羌汉战争,掀起高峰:1月,且冻羌击杀汉将军马贤及其二子于射姑山;闰月,巩唐羌攻陇西、三辅,烧汉陵园;夏,巩唐羌攻北地;9月,诸羌攻武威;10月,凉都震恐,复徙安定居扶凤,北地居冯诩。所有这些都说明同一个结论:顺帝下诏三郡还旧土到二次下诏东迁,这12年时间内,已东迁的郡县迁回原址是不可能。所以,笔者认为,朝那县回迁时就落在今灵台的朝那镇,时间应在公元129年以后的两三年时间。
我们再看《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有21个属县,朝那县名列其上,并有其地望特征的记载。而《后汉书·郡国志》将西汉时安定郡的21县减去13个,仅记有8个属县,朝那县不但名列其上,而且又新增了一个彭阳县。这说明在朝那县初置的位置上又建了一个新县彭阳县,而朝那县已经位移别地。佐证了朝那县于公元129年移置今灵台县朝那镇的判断。
另,许慎《说文解字》在释“泾”字时记“泾水出安定泾阳县西笄头山,东南入渭”。《说文解字》是我国的第一部辞书,约成书于公元100年。段玉裁在清嘉庆19年间注这部书时说:“今甘肃平凉府廓平凉县府西南有故泾阳城。汉县也。头山,亦作笄头山,始皇纪作鸡头山,在今平凉府西南四十里,今泾水出山之泾谷……。”这样断定,在公元100年时今平凉就是昔日的泾阳县。又力的否定了朝那故城在平凉西北的说法。
皇甫谧籍地与遗迹
与皇甫谧籍地之争的彭阳县,平凉市西既然已经排除,那么,灵台县之说从史料上看可以有立脚之地。灵台县境内留下的大量的与皇甫谧有关的历史遗迹为这一说提出了有力证据。朝那镇有其出生地皇甫湾及朝那古城,中台镇又有其著书立说的读书台。特别是读书台,除灵台明清、民国及当代县志明确记载外,历代文人骚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句,以咏皇甫谧的对历史对人类的卓越贡献。
皇甫谧除过而外,灵台更有铁证如山的证据——皇甫谧墓。关于墓,除明以后的各代灵台县志均有记载外,最远的记载可上朔到成书于公元1085年的《元丰九域志》,其志在泾州属县灵台县下记载:“有皇甫土安墓”。可知由来已久,并非近代附会。196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在经过严格的考察考证后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保护单位,并探明有活土层,有墓道,知为古墓无疑。至于有人提出其墓为封土台或为纪念性质的墓,纯属没有根据,不顾事实的无稽之谈。
至此,皇甫谧籍地之争并不能算是尘埃落定,笔者只是就此问题为大家提供了些可供参考的资料。笔者深知,对面山是永远走不完的,愿和大家一起共同商榷,取得正确的结论。
宁夏观点:宁夏网☆华兴时报
皇甫谧故里今何在?□吴忠礼2008年10月13日,我在《新消息报》上以《彭阳皇甫谧与成语“洛阳纸贵”》为题,发表了一篇介绍宁夏籍历史名人皇甫谧的短文。孰料受到有关方面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细心的《华兴时报》记者樊前锋还从网上发现到了惊人的相关信息。据载皇甫谧早已被甘肃省灵台县指认为该县籍乡人,并在灵台县修建了中国皇甫谧纪念馆、皇甫谧陵园、公园和纪念亭,建造了皇甫谧雕像,还成立了皇甫谧文化交流协会,正在酝酿筹建国内外皇甫谧基金会和皇甫谧(针灸)国际大学,总投资预计约5.7亿元人民币,估计四五年后就可以有所回报。我不对上述信息进行评论,但是由此可以充分说明,甘肃省和灵台县的领导和文化界同志们对于弘扬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十分重视的,对人文资源潜在价值的认识是到位的,所以在改革开放中,他们才能千方百计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大打“旅游牌”,大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提高知名度,招商引资,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种思路和战略眼光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名人效应
对于皇甫谧这样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我们宁夏理应把文章做在前,做得更大。我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就研究过皇甫谧此人,大约在1993年还给当时自治区党委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自治区计委的领导介绍过情况,还当面向区计委主要负责人建议,应当由自治区立项在彭阳县古城乡的古城遗址基础上,建造皇甫谧纪念馆,事后又给这位领导整理一份皇甫谧的简要材料,供他参酌,可能是人事变动等原因,最终没有下文。
现在,宁夏的彭阳县和甘肃的灵台县都把皇甫谧视为乡贤人物,这应该是件好事,说明大家念祖思贤,不忘历史。当然,历史人物有可能足迹多地,或后人迁徙、分居于多处,但是,他的故里只能有一处。就如同华人文始祖伏羲(太昊)生于古成纪———甘肃天水———故里,建国并病故于陈———河南淮阳,两地人民都称他是名人,又都建祠庙纪念,是一个道理。所以江总书记同志曾为天水市伏羲庙题词“羲皇故里”,而**同志也曾给淮阳太昊陵题词,称此地是“羲皇故都”,两地都有历史渊源,并不矛盾。甚至在伏羲率领部落族众东迁的进程中,驻足地也都纷纷兴建纪念物,但它并不能改变羲皇故里在天水的事实。
那么,皇甫谧的故里在哪里呢?据正史记载,皇甫谧家族是西北名门,先祖皇甫谧曾任汉度廖将军,皇甫谧儿子名叫皇甫旗,曾任扶风都尉。他有两个儿子,长子皇甫节曾任雁门太守,次子皇甫规历任大司农、尚书、弘农太守、护羌校尉,封寿成亭侯,《后汉书》有《皇甫规传》,称他是“安定朝那人也。”皇甫谧是皇甫节之子皇甫嵩的嫡曾孙,生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生活在三国和两晋年间。由于家道中落,自幼清贫,大器晚成,一生多病,隐居不仕,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晋书》有《皇甫谧传》,也称他是“安定朝那人”。无疑,皇甫家族故里在汉晋时代的安定郡朝那县是可以肯定的。安定郡和朝那县在何处呢?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安定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原北地郡析出设置的新郡,上隶凉州刺史部,下辖21县,朝那为其属县之一。汉志又载,县境内“有湫渊祠”。再根据《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综合分析,安定郡的治所当在高平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今宁夏同心县以南的宁夏固原市大部,还包括今甘肃省靖远县、会宁县和平凉市所属各县,均是该郡的管辖范围。可是,辖地中的朝那县地属今又何所指呢?经查《史记·孝文本纪》有这样一段记录:“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邙。”可知朝那塞应是秦长城一处关隘,因位于朝那城,故名为朝那塞。反之也证明朝那城应地踞长城朝那塞之内侧近处。或者朝那城就是在朝那塞。而秦长城的位置与走向也十分清楚,从甘肃入宁夏固原市境内,从市北郊走向彭阳县古城乡,再向东延伸进入今陕北,直抵黄河西岸。正好现在彭阳县境内靠近秦长城的一个乡叫古城乡。古城者,说明它年代久远,故名。而且位于该乡境内靠近长城内侧(南侧)又有一座古城遗址,仍较为完整保存下来。1979年,曾在古城公社古城大队出土西汉初年铜鼎一尊,鼎上清晰铸有“朝那”等铭文,已被考古界定名为“朝那鼎”。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古城遗址发掘发现文化层深达4米,下层为汉代砖瓦的堆积层。这是古城即汉朝那县城址的考古印证和实物佐证。所以1984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王树林到古城实地考察后,他结合史料记载与考古实证,确认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内的古城遗址,就是汉代安定郡朝那县城的故址,这一结论早被我国史学界所公认。所以,无论是《辞海》、《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大型权威工具书,都一致肯定汉朝那县治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我国历史地理权威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分册)也将朝那城址标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和彭阳县之间的地方。
古史和地方志对于朝那古城位置的记载,在大致的方位上也是基本一致的。唐《元和郡县图志》记:“百泉县,西至州九十里,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今县理西四十五里。”这里所说百泉县即今彭阳县;州即原州,今固原市原州区;故城即今彭阳古城乡之古城遗址。百泉(彭阳)至原州(固原)九十里,之间半程的四十五里处即朝那“故城”,与今里程也基本上是相合的。《水经注》也记:“朝那故城在今平凉县西北与固原州西南接壤地也。”(清)《通鉴》胡三省注:“汉朝那城在原州花石川”。而古城川亦称花石川。新中国编修的史书和新方志,如《宁夏通史》、《西海固史》和《固原地区志》、《固原县志》、《彭阳县志》等,均一致认为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内的古城遗址,就是汉朝那县治所在,它的管辖范围应包括今彭阳县全境和周边邻县的一部分地区。
考证朝那地属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即“湫渊”。因为《汉书·地理志》中说到朝那县境内“又有湫渊祠”。湫渊,大湖也。早在秦汉时代就被列为国家级祭拜名山大川、大湖的名单之中,所以在湖岸建有专供祭祀的祠庙,因湖名曰“湫渊祠”。《史记·封禅书》中早有记载:“湫渊,祠朝那。”后来各种史志均称之为“朝那湫”。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朝那县境内有湫渊和湫渊祠。祠庙是人工建筑,年久易湮,但山川湖泊等自然面貌是难以灭迹的。作为大湖,其变化无非是水面积和水深、水量的大小而已。
现在朝那县治所已经考证清楚,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内古城遗址即是。而在它的周围有一个名叫湫渊的大湖吗?(明)《嘉靖固原州志·古迹》记:“东海,在州东南四十里”“东岸有庙”,“即古朝那湫。”在同一志书中又收录学政李诚撰写的《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记文一篇。文章开篇就写道:“开城州东北距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有山环焉。”“春秋时秦人诅楚之文,投是湫也。汉唐载在祀典”。不仅固原本地方志如是记载。再考之北魏《水经注》也记有“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唐之《据地志》亦载:“朝那湫祠在原州高平县东南二十里。”还有清《平凉府志》指朝那湫即固原:“东南四十里”曰“东海子”。古人对朝那湫的记载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方位和里程还是一致的,即朝那湫,在今固原以东约三四十里和今彭阳以西约五六十里之间的地方。对此,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老主任王浑和彭阳县地方志办公室高万伟两同志都有专文论证,确认“彭阳县古城乡西”,的“东海子”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现在彭阳县的“东海子水库”。高万伟同志曾两次实地考察,一次空中鸟瞰观察,发现水库正如《水经注》所描述的“渊在四山中”,“如今还湫波涟漪”,而且在修水库时,还挖出距今数千年的古木,并在古岸边发现大量汉代大板瓦和汉以后的蓝琉璃瓦片,这不正是古湫渊祠的遗址吗?
从朝那县古城遗址与秋渊遗址的互证,再从考古发掘实物的印证,结合对正史、古文献和地方志书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当代学术界集体攻关所形成的各种权威性大型辞书、工具书中一致的公认,古朝那县治就是今彭阳县境内的古城遗址是无可置疑的了。而《后汉书》、《晋书》等正史都明确记载皇甫谧和他以上的七代宗祖都是“安定郡朝那人”,皇甫家故里在古朝那县还有必要争论吗?
可是,这么重要的一位历史名人的历史和故里为什么会被后人搞得如此纷乱呢?按我的分析,根源可能出现在顾祖禹老夫子的身上。顾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大家,他于清初完成的《读史方舆记要》区著,是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名著。但是他生于江苏,身在内地,没有深入到边地考察,对于记录边远地方出现一些差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白玉微瑕”了。历史上各种史书都记录朝那在安定郡、原州、固原的东南,他却笔误为在“平凉府东南”,这样就把坐标南移了,随之“东南”方位也就整体向东南移位,而另有所指了,于是朝那就从彭阳县向南,从固原市向更东南错位了。另一个原因就是皇甫族姓是个大家族,后人离开故里,分居于各地是非常正常的事,迁移,分居后,为了纪念祖先,表达思乡的情结,在新居地,建祠、修祖坟、甚至把新居地的地名改成家乡故里的老名子,这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在地名学上称之为“同源地名的播迁”。如宁夏的富平县迁到了陕西,而陕西的银川(银州)又移到了宁夏。就连三皇五帝、华夏初祖的炎帝陵不也是在几省内多处出现吗?更何况布衣皇甫谧呢?
问。为史学研究,特别是地方史研究留下了不少困难,其本身因素造成了今天你争我抢的混乱局面。
另外,皇甫谧作为历史名人,尽管当时就名声鹤起,但终究是个布衣学者,许多正史关于他的史料较少,使我门今天无法窥视其一生的重大历史文化活动,所以很难弄清其个人的人生经历。据史载,他先后迁居过河南新安(今浥池),又到过东都洛阳,为著名学者左思的《三都赋》作过序。又为了躲避皇帝征诏,在今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等地避过诏。今龙门洞至今还有一块“皇甫谧避诏处”的石碑,记载了他逃避做官的历史踪迹。同时,他作为针灸鼻祖一代名医,曾游历了他家乡周围的广大地区为人看病,帮助穷苦人家解除痛苦,有时还可能在一个地方住上几年。因此,在今灵台周边地区的华亭、泾川、平凉、陇县、扶凤、千阳、镇原等地留下了许多遗迹。华亭县有皇甫山,泾川县有皇甫头等古地名,印记了其游历各地的历史经历。
因此,历史上这些复杂的因素,造成了我们今天的籍地之争,形成了历史悬案。但我们相信,随着其学术研究的繁荣和深入,这一历史悬案终会大见分晓。
皇甫家族及皇甫谧活动的历史时期
皇甫谧家族兴盛时期大体在东汉中叶,其祖上有两个著名人物,一个是皇甫规,一个叫皇甫嵩。皇甫规初为县小吏,因抗羌有功,从公元141年开始,才在历史上崭露头脚,官一直做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候。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由于这两个人物的相继出现,皇甫家族便一下子成为东汉中期的四大家族之一,并列为名门望族之中。在前升至皇甫嵩、皇甫规的祖上,皇甫棱曾为度辽将军,皇甫旗为扶凤都尉,这两人的活动时间大约在公元100年前后。这样推算,从西汉朝那县于公元前114年初置到皇甫谧祖上的兴盛,相距200年以上。而皇甫谧生于汉末建安19年(公元215年),六岁时,曹丕代汉而立,东汉亡,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在魏晋,所以史学上称他为“晋代的著名学者”。与西汉朝那县初置相距至少在300年以上。
所以要搞清皇甫谧的籍地,必须将皇甫谧本人及其祖上的历史活动时间搞清楚,再不要用300年前的历史证明300年以后的事情。
朝那县的东迁历史上的朝那县,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当首推《汉书·地理志》,朝那县“武帝元鼎三位置”,即公元前114年,属安定郡二十一县之一。并且记载其地望特征为:“有端询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渊祠。应勋曰:‘《史记》故戒那邑也。’”今固原彭阳县曾出土过一尊朝那鼎,其铭文“第二十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铭文中的“第二十九”张连举老先生释为汉武帝即位至铸鼎的时间。据纪年推算,汉武帝自公元前140年即位至元鼎5年恰好为二十九年。但笔者认为更像铸鼎的序号,即这一鼎为朝那县当时铸的第二十九个鼎或其它器物。五年,指这尊鼎铸造的时间即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史书载,这一年10月汉武帝曾西巡陇西,立太一祠五帝坛于甘泉。其后铭文为计量单位即此鼎的容积及自身的重量。朝那县刚建立后百废待兴,于第二年就铸了这尊鼎,作为标准度量器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根据出文资料看,朝那县初置时当在固原彭阳县,这一点是无疑的。但是这是西汉中叶的事情,距皇甫家族兴衰期相差200年左右。并不能确切的证明古朝那县在时隔200年以后,以至皇甫谧生活的时代仍在原来的位置。
史书记载据《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西汉王朝被王莽政权取而代之,光武帝刘秀起兵中兴,建立东汉,羌汉战争与东汉政权与生俱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到东汉中期,愈来愈烈,汉安帝刘枯即位以后于公元107年,不得不下令罢西域都护府。接着于公元110年令金城郡徙襄武,公元111年,又诏陇西也徙襄武,安定徙美阳(今歧山),北地徙池阳(今陕西泾阳),上郡治衙于今白水或榆林。而关于属县迁徙,地方志也有详细记载。《平凉县志》记,西汉时,平凉西面的乌氏,南面的朝那随安定郡迁于美阳。这里说朝那在平凉的南部似乎值得进一步商榷。但朝那县东移确是不争的事实。这次迁徙,可称历史上的大迁徙,除过官衙迁徙以外,连百姓也一同迁移,“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就是说,这次迁徙时割完了地里的庄稼,推倒了百姓的房屋,将院墙也夷为平地。当时又遭干旱与蝗灾,庄稼无收,饥浮遍地,再加上逼民内迁时,驱赶劫掠,流离分散,弃捐老弱,使百姓死亡大半,形成了曹操《蒿里诗》云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残败景象。
过了18年,即公元129年(汉顺帝永建4年),由于边境羌事稍安,尚书虞诩上书,顺帝下诏安定、上郡、北地还旧土。
经济困难皇帝诏书虽然下了,但分析当时的历史环境,由于连年的羌汉战争,原三郡所在的西北地区几乎全部是战场,破坏的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东迁时官府的破坏,千里无人烟,劳动力奇缺,经济困难,官府造一个新衙,老百姓建一所宅院,挖几孔窑洞,都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至少得三四年时间。而刚过了四年,即公元134年,羌汉战争狼烟再起,钟羌良封复攻陇西等地;公元136年武都白马羌攻屯田;公元138年,烧当羌再攻金城。公元140年5月,且冻、傅难种羌反汉,与诸羌,胡会合又攻三辅(长安、扶凤、冯诩),9月、乌恒、羌、胡数万人,破京兆(今西安)虎牙营,遂攻并、凉、幽、冀四州;公元141年,羌汉战争,掀起高峰:1月,且冻羌击杀汉将军马贤及其二子于射姑山;闰月,巩唐羌攻陇西、三辅,烧汉陵园;夏,巩唐羌攻北地;9月,诸羌攻武威;10月,凉都震恐,复徙安定居扶凤,北地居冯诩。所有这些都说明同一个结论:顺帝下诏三郡还旧土到二次下诏东迁,这12年时间内,已东迁的郡县迁回原址是不可能。所以,笔者认为,朝那县回迁时就落在今灵台的朝那镇,时间应在公元129年以后的两三年时间。
我们再看《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有21个属县,朝那县名列其上,并有其地望特征的记载。而《后汉书·郡国志》将西汉时安定郡的21县减去13个,仅记有8个属县,朝那县不但名列其上,而且又新增了一个彭阳县。这说明在朝那县初置的位置上又建了一个新县彭阳县,而朝那县已经位移别地。佐证了朝那县于公元129年移置今灵台县朝那镇的判断。
另,许慎《说文解字》在释“泾”字时记“泾水出安定泾阳县西笄头山,东南入渭”。《说文解字》是我国的第一部辞书,约成书于公元100年。段玉裁在清嘉庆19年间注这部书时说:“今甘肃平凉府廓平凉县府西南有故泾阳城。汉县也。头山,亦作笄头山,始皇纪作鸡头山,在今平凉府西南四十里,今泾水出山之泾谷……。”这样断定,在公元100年时今平凉就是昔日的泾阳县。又力的否定了朝那故城在平凉西北的说法。
皇甫谧籍地与遗迹
与皇甫谧籍地之争的彭阳县,平凉市西既然已经排除,那么,灵台县之说从史料上看可以有立脚之地。灵台县境内留下的大量的与皇甫谧有关的历史遗迹为这一说提出了有力证据。朝那镇有其出生地皇甫湾及朝那古城,中台镇又有其著书立说的读书台。特别是读书台,除灵台明清、民国及当代县志明确记载外,历代文人骚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句,以咏皇甫谧的对历史对人类的卓越贡献。
皇甫谧除过而外,灵台更有铁证如山的证据——皇甫谧墓。关于墓,除明以后的各代灵台县志均有记载外,最远的记载可上朔到成书于公元1085年的《元丰九域志》,其志在泾州属县灵台县下记载:“有皇甫土安墓”。可知由来已久,并非近代附会。196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在经过严格的考察考证后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保护单位,并探明有活土层,有墓道,知为古墓无疑。至于有人提出其墓为封土台或为纪念性质的墓,纯属没有根据,不顾事实的无稽之谈。
至此,皇甫谧籍地之争并不能算是尘埃落定,笔者只是就此问题为大家提供了些可供参考的资料。笔者深知,对面山是永远走不完的,愿和大家一起共同商榷,取得正确的结论。
宁夏观点:宁夏网☆华兴时报
皇甫谧故里今何在?□吴忠礼2008年10月13日,我在《新消息报》上以《彭阳皇甫谧与成语“洛阳纸贵”》为题,发表了一篇介绍宁夏籍历史名人皇甫谧的短文。孰料受到有关方面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细心的《华兴时报》记者樊前锋还从网上发现到了惊人的相关信息。据载皇甫谧早已被甘肃省灵台县指认为该县籍乡人,并在灵台县修建了中国皇甫谧纪念馆、皇甫谧陵园、公园和纪念亭,建造了皇甫谧雕像,还成立了皇甫谧文化交流协会,正在酝酿筹建国内外皇甫谧基金会和皇甫谧(针灸)国际大学,总投资预计约5.7亿元人民币,估计四五年后就可以有所回报。我不对上述信息进行评论,但是由此可以充分说明,甘肃省和灵台县的领导和文化界同志们对于弘扬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十分重视的,对人文资源潜在价值的认识是到位的,所以在改革开放中,他们才能千方百计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大打“旅游牌”,大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提高知名度,招商引资,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种思路和战略眼光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名人效应
对于皇甫谧这样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我们宁夏理应把文章做在前,做得更大。我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就研究过皇甫谧此人,大约在1993年还给当时自治区党委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自治区计委的领导介绍过情况,还当面向区计委主要负责人建议,应当由自治区立项在彭阳县古城乡的古城遗址基础上,建造皇甫谧纪念馆,事后又给这位领导整理一份皇甫谧的简要材料,供他参酌,可能是人事变动等原因,最终没有下文。
现在,宁夏的彭阳县和甘肃的灵台县都把皇甫谧视为乡贤人物,这应该是件好事,说明大家念祖思贤,不忘历史。当然,历史人物有可能足迹多地,或后人迁徙、分居于多处,但是,他的故里只能有一处。就如同华人文始祖伏羲(太昊)生于古成纪———甘肃天水———故里,建国并病故于陈———河南淮阳,两地人民都称他是名人,又都建祠庙纪念,是一个道理。所以江总书记同志曾为天水市伏羲庙题词“羲皇故里”,而**同志也曾给淮阳太昊陵题词,称此地是“羲皇故都”,两地都有历史渊源,并不矛盾。甚至在伏羲率领部落族众东迁的进程中,驻足地也都纷纷兴建纪念物,但它并不能改变羲皇故里在天水的事实。
那么,皇甫谧的故里在哪里呢?据正史记载,皇甫谧家族是西北名门,先祖皇甫谧曾任汉度廖将军,皇甫谧儿子名叫皇甫旗,曾任扶风都尉。他有两个儿子,长子皇甫节曾任雁门太守,次子皇甫规历任大司农、尚书、弘农太守、护羌校尉,封寿成亭侯,《后汉书》有《皇甫规传》,称他是“安定朝那人也。”皇甫谧是皇甫节之子皇甫嵩的嫡曾孙,生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生活在三国和两晋年间。由于家道中落,自幼清贫,大器晚成,一生多病,隐居不仕,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晋书》有《皇甫谧传》,也称他是“安定朝那人”。无疑,皇甫家族故里在汉晋时代的安定郡朝那县是可以肯定的。安定郡和朝那县在何处呢?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安定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原北地郡析出设置的新郡,上隶凉州刺史部,下辖21县,朝那为其属县之一。汉志又载,县境内“有湫渊祠”。再根据《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综合分析,安定郡的治所当在高平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今宁夏同心县以南的宁夏固原市大部,还包括今甘肃省靖远县、会宁县和平凉市所属各县,均是该郡的管辖范围。可是,辖地中的朝那县地属今又何所指呢?经查《史记·孝文本纪》有这样一段记录:“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邙。”可知朝那塞应是秦长城一处关隘,因位于朝那城,故名为朝那塞。反之也证明朝那城应地踞长城朝那塞之内侧近处。或者朝那城就是在朝那塞。而秦长城的位置与走向也十分清楚,从甘肃入宁夏固原市境内,从市北郊走向彭阳县古城乡,再向东延伸进入今陕北,直抵黄河西岸。正好现在彭阳县境内靠近秦长城的一个乡叫古城乡。古城者,说明它年代久远,故名。而且位于该乡境内靠近长城内侧(南侧)又有一座古城遗址,仍较为完整保存下来。1979年,曾在古城公社古城大队出土西汉初年铜鼎一尊,鼎上清晰铸有“朝那”等铭文,已被考古界定名为“朝那鼎”。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古城遗址发掘发现文化层深达4米,下层为汉代砖瓦的堆积层。这是古城即汉朝那县城址的考古印证和实物佐证。所以1984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王树林到古城实地考察后,他结合史料记载与考古实证,确认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内的古城遗址,就是汉代安定郡朝那县城的故址,这一结论早被我国史学界所公认。所以,无论是《辞海》、《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大型权威工具书,都一致肯定汉朝那县治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我国历史地理权威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分册)也将朝那城址标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和彭阳县之间的地方。
古史和地方志对于朝那古城位置的记载,在大致的方位上也是基本一致的。唐《元和郡县图志》记:“百泉县,西至州九十里,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今县理西四十五里。”这里所说百泉县即今彭阳县;州即原州,今固原市原州区;故城即今彭阳古城乡之古城遗址。百泉(彭阳)至原州(固原)九十里,之间半程的四十五里处即朝那“故城”,与今里程也基本上是相合的。《水经注》也记:“朝那故城在今平凉县西北与固原州西南接壤地也。”(清)《通鉴》胡三省注:“汉朝那城在原州花石川”。而古城川亦称花石川。新中国编修的史书和新方志,如《宁夏通史》、《西海固史》和《固原地区志》、《固原县志》、《彭阳县志》等,均一致认为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内的古城遗址,就是汉朝那县治所在,它的管辖范围应包括今彭阳县全境和周边邻县的一部分地区。
考证朝那地属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即“湫渊”。因为《汉书·地理志》中说到朝那县境内“又有湫渊祠”。湫渊,大湖也。早在秦汉时代就被列为国家级祭拜名山大川、大湖的名单之中,所以在湖岸建有专供祭祀的祠庙,因湖名曰“湫渊祠”。《史记·封禅书》中早有记载:“湫渊,祠朝那。”后来各种史志均称之为“朝那湫”。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朝那县境内有湫渊和湫渊祠。祠庙是人工建筑,年久易湮,但山川湖泊等自然面貌是难以灭迹的。作为大湖,其变化无非是水面积和水深、水量的大小而已。
现在朝那县治所已经考证清楚,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内古城遗址即是。而在它的周围有一个名叫湫渊的大湖吗?(明)《嘉靖固原州志·古迹》记:“东海,在州东南四十里”“东岸有庙”,“即古朝那湫。”在同一志书中又收录学政李诚撰写的《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记文一篇。文章开篇就写道:“开城州东北距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有山环焉。”“春秋时秦人诅楚之文,投是湫也。汉唐载在祀典”。不仅固原本地方志如是记载。再考之北魏《水经注》也记有“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唐之《据地志》亦载:“朝那湫祠在原州高平县东南二十里。”还有清《平凉府志》指朝那湫即固原:“东南四十里”曰“东海子”。古人对朝那湫的记载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方位和里程还是一致的,即朝那湫,在今固原以东约三四十里和今彭阳以西约五六十里之间的地方。对此,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老主任王浑和彭阳县地方志办公室高万伟两同志都有专文论证,确认“彭阳县古城乡西”,的“东海子”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现在彭阳县的“东海子水库”。高万伟同志曾两次实地考察,一次空中鸟瞰观察,发现水库正如《水经注》所描述的“渊在四山中”,“如今还湫波涟漪”,而且在修水库时,还挖出距今数千年的古木,并在古岸边发现大量汉代大板瓦和汉以后的蓝琉璃瓦片,这不正是古湫渊祠的遗址吗?
从朝那县古城遗址与秋渊遗址的互证,再从考古发掘实物的印证,结合对正史、古文献和地方志书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当代学术界集体攻关所形成的各种权威性大型辞书、工具书中一致的公认,古朝那县治就是今彭阳县境内的古城遗址是无可置疑的了。而《后汉书》、《晋书》等正史都明确记载皇甫谧和他以上的七代宗祖都是“安定郡朝那人”,皇甫家故里在古朝那县还有必要争论吗?
可是,这么重要的一位历史名人的历史和故里为什么会被后人搞得如此纷乱呢?按我的分析,根源可能出现在顾祖禹老夫子的身上。顾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大家,他于清初完成的《读史方舆记要》区著,是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名著。但是他生于江苏,身在内地,没有深入到边地考察,对于记录边远地方出现一些差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白玉微瑕”了。历史上各种史书都记录朝那在安定郡、原州、固原的东南,他却笔误为在“平凉府东南”,这样就把坐标南移了,随之“东南”方位也就整体向东南移位,而另有所指了,于是朝那就从彭阳县向南,从固原市向更东南错位了。另一个原因就是皇甫族姓是个大家族,后人离开故里,分居于各地是非常正常的事,迁移,分居后,为了纪念祖先,表达思乡的情结,在新居地,建祠、修祖坟、甚至把新居地的地名改成家乡故里的老名子,这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在地名学上称之为“同源地名的播迁”。如宁夏的富平县迁到了陕西,而陕西的银川(银州)又移到了宁夏。就连三皇五帝、华夏初祖的炎帝陵不也是在几省内多处出现吗?更何况布衣皇甫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