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宋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按部就班,照常进行就是了。要说真有什么事情,那便是变法新政的实施。
熙宁二年八月,备受瞩目的变法第一弹青苗法,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面世了。
青苗法,亦称“常平给敛法”、“常平敛散法”。宋朝初期,在各地设有常平。惠民等仓库,”调剂人民粮食歉收时的食粮不足,但收效不大。
现在,王安石对此做出的改革,《宋史.食货志四》:‘今放青苗钱,凡春贷十千,半年之内便令纳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岁终又令纳利二千。
通俗点讲,当时主持变法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十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十五贯,末等户一贯。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二分。
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因为在北宋中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其中很常见的一个模式便是,寻常百姓因为收成不好,或者家中有突然事情,需要大量钱财。不得已之下,将土地抵押给地主或者富户。但是借款期限已经到了之后,却还不起借贷,无可奈何这下,只得转让土地所有权。
如此一来,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而土地开始集中在少数的人手中,尤其是拥有大量徒弟的大地主越来越多,这就是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土地兼并。
要知道古代的农业赋税主要来源于自耕农,当失去土地的人自耕农越来越多,国家的纳税来源就会减少,财政收入也会下降。如此一来,国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会沦为佃户,生活可能会越发困难,久而久之,矛盾会越发的机会。一旦这些人无法生活下去,离开了土地在外流浪,就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王朝的稳定,尤其是古代天灾人祸经常发生,使得这个模式更加的脆弱。
为什么宋朝的冗兵问题这么严重,就是因为每当发生灾荒之时,便开始从流民中招募士兵。以北宋的军事制度来看,只可能会有造反的百姓,不会有造反的军队。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问题,却也是饮鸩止渴。
现在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赵顼意识到北宋王朝的这一危机,之所以启用王安石变法,目的正在与此。
而王安石给出的改革思路,最初的切入点就是青苗法。王安石等人认为,青苗法实施之后,放贷人由地主变成了朝廷,而且这个贷款利率也可以控制。
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土地兼并。而且这部分青苗钱也可以帮主百姓度过青黄不接时的困难,对于社会问鼎是很有帮助的。朝廷在稳定税源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青苗法的利息增加一部分收入。
这可以说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指导原则,那就是增加国家收入。这也就是当初王雱为什么问林昭,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问题。
这是王安石的想法!
但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官员,对此表示反对,在朝廷上又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辩。保守派的士大夫们认为,朝廷岂可与民争利,处处计算财货之利。对于这种国家向百姓收利息钱的行为颇为不屑,其中一个著名代表任务便是欧阳修。
有人甚至故意混淆试听,偷换概念,不断攻击青苗法。翰林学士范镇,祠部郎中赵瞻上奏宋神宗说:“常平(仓)之法,是西汉以来,国家用以积谷备荒,兼有调节粮价性质的粮仓,起于汉盛世,视谷贵贱发敛(放和收),以便农末,最为近古不可改。而青苗起于唐之衰世,不足法。且陛下疾富民之多取而少取之,此正百步,五十步之间耳。今有两人坐市贸易,一人敖下(降低)其值(价格)以相倾,则人皆知然之,可以朝延而行市道之所恶乎?”
他们唐代宗时期,不等谷物成熟,便提前征收当时称之为青苗钱的税赋的行为,与王安石的青苗相提并论,以此来指责。
当然了,并非所有人都像他们这样胡搅蛮缠。在制置三司条例司担任检详文字的苏辙就提出了意见。他亲自参与整个青苗法内容的起草,他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官员在其中捣鬼,比如扇子提高利息,收受好处之内的。第二、不能保证得到钱的百姓要用钱,要用钱的百姓能得到钱。第三,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如果无法按时归还本息,该怎么办?
苏辙甚至因此而离开制置三司条例司,从一个变法的支持者转变成为变法的反对者,这对刚刚启动的变法而言,无疑是个打击。
对于这些问题,王安石都有自己的看法,一一回应。至于有些问题,他并不认为会怎么样。加之有很多人毫无道理的盲目反对,让素来固执的拗相公更加坚持,不以为然。
不过这青苗法该如何实施,就必须要慎重考虑了!
皇宫垂拱殿,皇帝赵顼道:“介甫,朕以为,不若先行挑选几个州、路进行试行,查其优缺,然后在全国推广,如何?”
看着官家心里似乎也不安定,决心并不坚定,王安石虽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却也无可奈何。既然官家如此提议了,那就是先试行吧,他对此很有信心。
“陛下提议甚好,先行试验吧!”
赵顼点头道:“那这样吧,就在京东路、河南路、淮南路推行试验吧!”
以三个地区来做试验,效果可以看的很清晰明了,王安石点头道:“嗯,如此甚好!”
赵顼也看得出王安石的心思,说道:“介甫不必在意,这一年多来朝堂上的争辩还少吗?许多碌碌无为之人,莫名其妙的胡言乱语罢了!朕需要你,需要你主持变法大计,朕需要你来帮助,实现富国强兵的宏图大志!”
这番话是君安臣心,王安石心知肚明,有道是君无戏言。一个皇帝能把话说道这份上,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知遇之恩,必须厚报!
“陛下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全力以赴!”王安石说的绝不是空话,在未来的几年,他将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这个诺言。
皇帝赵顼点头道:“朕知晓……介甫,朕突然有个想法,青苗法的推行,除了以上三路之外,可否再加个地方?”
“不知陛下意欲在何处推行?”王安石对此还有些好奇。
赵顼轻轻一笑,说道:“杭州,准确说是钱塘与余杭两县!”
“陛下的意思是……”王安石略微错愕,马上明白过来,原来官家是这个心思。
“东阳能力强,心思活络,至于蔡京,颇有才学,有变革之心,对变法改革多有见地,这也是朕为什么会点他为状元的缘故。”赵顼道:“他们两人年轻,有闯劲,有能力,相信能有些成效的。有赵抃和苏轼在那盯着,也不至于出什么乱子,一旦出了成果,还会很有说服力。”
官家想做什么,王安石很清楚!这是找了一块特殊的试验田啊,想要树立一个典型!看来官家林昭和蔡京的期望不是一般的高!对于变法本身就信心十足,这两个人更是毋庸置疑,王安石对此信心满满。
远在杭州的林昭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率先参与到变法之中。不过对他而言,这也是他第一次亲自体验王安石变法,优劣利弊,是非功过都会有一个自身的体验。
赵顼与王安石虽然对这块典型试验田充满期待,可结果就一定会得偿所愿吗?一切都拭目以待!RS
是按部就班,照常进行就是了。要说真有什么事情,那便是变法新政的实施。
熙宁二年八月,备受瞩目的变法第一弹青苗法,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面世了。
青苗法,亦称“常平给敛法”、“常平敛散法”。宋朝初期,在各地设有常平。惠民等仓库,”调剂人民粮食歉收时的食粮不足,但收效不大。
现在,王安石对此做出的改革,《宋史.食货志四》:‘今放青苗钱,凡春贷十千,半年之内便令纳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岁终又令纳利二千。
通俗点讲,当时主持变法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十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十五贯,末等户一贯。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二分。
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因为在北宋中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其中很常见的一个模式便是,寻常百姓因为收成不好,或者家中有突然事情,需要大量钱财。不得已之下,将土地抵押给地主或者富户。但是借款期限已经到了之后,却还不起借贷,无可奈何这下,只得转让土地所有权。
如此一来,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而土地开始集中在少数的人手中,尤其是拥有大量徒弟的大地主越来越多,这就是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土地兼并。
要知道古代的农业赋税主要来源于自耕农,当失去土地的人自耕农越来越多,国家的纳税来源就会减少,财政收入也会下降。如此一来,国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会沦为佃户,生活可能会越发困难,久而久之,矛盾会越发的机会。一旦这些人无法生活下去,离开了土地在外流浪,就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王朝的稳定,尤其是古代天灾人祸经常发生,使得这个模式更加的脆弱。
为什么宋朝的冗兵问题这么严重,就是因为每当发生灾荒之时,便开始从流民中招募士兵。以北宋的军事制度来看,只可能会有造反的百姓,不会有造反的军队。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问题,却也是饮鸩止渴。
现在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赵顼意识到北宋王朝的这一危机,之所以启用王安石变法,目的正在与此。
而王安石给出的改革思路,最初的切入点就是青苗法。王安石等人认为,青苗法实施之后,放贷人由地主变成了朝廷,而且这个贷款利率也可以控制。
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土地兼并。而且这部分青苗钱也可以帮主百姓度过青黄不接时的困难,对于社会问鼎是很有帮助的。朝廷在稳定税源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青苗法的利息增加一部分收入。
这可以说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指导原则,那就是增加国家收入。这也就是当初王雱为什么问林昭,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问题。
这是王安石的想法!
但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官员,对此表示反对,在朝廷上又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辩。保守派的士大夫们认为,朝廷岂可与民争利,处处计算财货之利。对于这种国家向百姓收利息钱的行为颇为不屑,其中一个著名代表任务便是欧阳修。
有人甚至故意混淆试听,偷换概念,不断攻击青苗法。翰林学士范镇,祠部郎中赵瞻上奏宋神宗说:“常平(仓)之法,是西汉以来,国家用以积谷备荒,兼有调节粮价性质的粮仓,起于汉盛世,视谷贵贱发敛(放和收),以便农末,最为近古不可改。而青苗起于唐之衰世,不足法。且陛下疾富民之多取而少取之,此正百步,五十步之间耳。今有两人坐市贸易,一人敖下(降低)其值(价格)以相倾,则人皆知然之,可以朝延而行市道之所恶乎?”
他们唐代宗时期,不等谷物成熟,便提前征收当时称之为青苗钱的税赋的行为,与王安石的青苗相提并论,以此来指责。
当然了,并非所有人都像他们这样胡搅蛮缠。在制置三司条例司担任检详文字的苏辙就提出了意见。他亲自参与整个青苗法内容的起草,他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官员在其中捣鬼,比如扇子提高利息,收受好处之内的。第二、不能保证得到钱的百姓要用钱,要用钱的百姓能得到钱。第三,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如果无法按时归还本息,该怎么办?
苏辙甚至因此而离开制置三司条例司,从一个变法的支持者转变成为变法的反对者,这对刚刚启动的变法而言,无疑是个打击。
对于这些问题,王安石都有自己的看法,一一回应。至于有些问题,他并不认为会怎么样。加之有很多人毫无道理的盲目反对,让素来固执的拗相公更加坚持,不以为然。
不过这青苗法该如何实施,就必须要慎重考虑了!
皇宫垂拱殿,皇帝赵顼道:“介甫,朕以为,不若先行挑选几个州、路进行试行,查其优缺,然后在全国推广,如何?”
看着官家心里似乎也不安定,决心并不坚定,王安石虽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却也无可奈何。既然官家如此提议了,那就是先试行吧,他对此很有信心。
“陛下提议甚好,先行试验吧!”
赵顼点头道:“那这样吧,就在京东路、河南路、淮南路推行试验吧!”
以三个地区来做试验,效果可以看的很清晰明了,王安石点头道:“嗯,如此甚好!”
赵顼也看得出王安石的心思,说道:“介甫不必在意,这一年多来朝堂上的争辩还少吗?许多碌碌无为之人,莫名其妙的胡言乱语罢了!朕需要你,需要你主持变法大计,朕需要你来帮助,实现富国强兵的宏图大志!”
这番话是君安臣心,王安石心知肚明,有道是君无戏言。一个皇帝能把话说道这份上,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知遇之恩,必须厚报!
“陛下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全力以赴!”王安石说的绝不是空话,在未来的几年,他将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这个诺言。
皇帝赵顼点头道:“朕知晓……介甫,朕突然有个想法,青苗法的推行,除了以上三路之外,可否再加个地方?”
“不知陛下意欲在何处推行?”王安石对此还有些好奇。
赵顼轻轻一笑,说道:“杭州,准确说是钱塘与余杭两县!”
“陛下的意思是……”王安石略微错愕,马上明白过来,原来官家是这个心思。
“东阳能力强,心思活络,至于蔡京,颇有才学,有变革之心,对变法改革多有见地,这也是朕为什么会点他为状元的缘故。”赵顼道:“他们两人年轻,有闯劲,有能力,相信能有些成效的。有赵抃和苏轼在那盯着,也不至于出什么乱子,一旦出了成果,还会很有说服力。”
官家想做什么,王安石很清楚!这是找了一块特殊的试验田啊,想要树立一个典型!看来官家林昭和蔡京的期望不是一般的高!对于变法本身就信心十足,这两个人更是毋庸置疑,王安石对此信心满满。
远在杭州的林昭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率先参与到变法之中。不过对他而言,这也是他第一次亲自体验王安石变法,优劣利弊,是非功过都会有一个自身的体验。
赵顼与王安石虽然对这块典型试验田充满期待,可结果就一定会得偿所愿吗?一切都拭目以待!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