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一品公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个首领齐齐点头。
这一点人所周知,商队是比较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走私。大明朝对于蒙古的物资封锁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可能给派遣商队过来?这些商队都是提着脑袋赚钱的亡命之徒,肯定会面对来自官府和边军的压力。
“带的货物太多,规模就会太大,很不利于隐藏,很有可能被边军察觉到。”这些都是常识。
“而且货物太多,就会走的很慢,路途中发生危险的话,就很难说了。”
瓦图王终于说话了:“我想商队应该已经打通了进入草原之后的前半截路程,至于后半截……我们正要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和骆驼队,可以出大漠去迎接商队。只要在我们的马蹄能够踏上的地盘,我们的勇士会用弯刀保证商队和货物的绝对安全……”
三个部落联合在一起之后,实力大增,保证商队的安全和商路的畅通是重中之重,所以瓦图王敢这么说。这还是比较含蓄的保证,其实意思就是:商队可以放心,只要我们的骑兵能够到达的地方,不惜使用武力,不惜发动战争!
“好吧,我会对商队表明的。”林三洪点头说道:“只要武器……是铁器,我会仔细问问商队的头领,尽量让他们带一点过来。我想我有必要提醒三位尊敬的首领,铁器的价格不会很低……”
“价钱?不,尊敬的三部联盟通商首领,价钱应该不会成为一个阻碍,铁器是我们自己要用的东西,就好像自己的双手一样,有嫌一双手价格高的么?”
“哈哈,”众人大笑。
武器这种东西完全就是为了武装自己,买进来之后不可能再卖出去,哪怕是有多余的一部分,宁可丢在仓库里发霉,也不可能再象对待其他货物一样加一次价码卖给别人——天知道会不会流到敌人的手中!
琐碎的事宜基本已经处置完毕,剩下的就是:大分配了!对于这些货物,两个部落首领和他们的手下早就眼红心热,只不过是出于一个卖给人应有的矜持和部落首领的尊严,故意做出熟视无睹的样子,其实心里早已经布满盐巴茶叶和各种货物的影子了。
终于等到了按照份额分配的时候,再也不必客气,再也不必理会什么矜持,两个部落首领亲自下手,把一包包的盐巴一袋袋的粗茶放到马背上,还有丝绸和各种物资……
看着这些本属于瓦图部的东西一点一点进了别人的口袋,瓦图王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心如刀绞的滋味儿……
不过这些东西可不是平白扔出去的,这两个盟友除了留下各种用来交易的宝石和金沙等物之外,还答应在下次商队到来的时候用部落里的战马来交换一些大家都有需求的货物。而最最关键的是,三个部落皆为盟友,让库尔库曼这个强敌再不敢打什么主意,否则就是空前惨烈的战争。
瓦图部得到了两个盟友,解决了生存问题,而两外那两个部落似乎也得到了同样的好处!又过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翘首期盼的瓦图人终于迎来了他们渴望已久的内地商队。
负责迎接和保护商队的联军仿佛凯旋而归接受检阅的部队一样,把胸脯子挺的高高,下巴都昂到了天上去。
无论是前边的马队还是后代负载着货物的骆驼队,以为是三个部落联合起来,规模要比以前大的多,在沙漠中往返一次需要很长时间,确实一个很辛苦的营生,而这一次联军中的勇士有足够的资格在父老面前骄傲一次:因为他们打了胜仗,保护了商队的安全,实现了部落里对商队许下的诺言。
在进入大漠之前,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某些敌人的挑唆,竟然有一股来路不明的蒙古轻骑试图劫持商队。虽然商队本身就有武装力量,但是在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神出鬼没的蒙古轻骑是所有人的噩梦。
在关键时刻,联军的马队和这些小股的敌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战斗,用他们手里的弯刀打败了敌人,保护了商队的绝对安全。
当三个部落首领听说这个很“惊险”的事件之后,立刻就恼了脸面:
“这是对我部落的公然侮辱,我们的勇士会让敌人付出血的代价。”
“这是要扼杀我们的强大,我的弯刀会代替长生天降下惩罚。战争,绝对是战争……”
“远道而来的朋友请放心,就算是穿越重重的大漠,我们也会消灭这个部落。”
“改道?不,我们的朋友,请相信我们共同的勇士,没有改道的必要。瓦图人没有惧怕敌人而绕道的习惯。我以腾格里的名义起誓,下一次你们来的时候……不,这一次你们走的时候,你们会亲眼看到敌人的灭亡,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再出现了,绝对不会!”
三个部落首领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会剿灭试图劫持商队的部落,让这个敢于捣乱的家伙永远的从草原上消失,至少在商路附近消失的无影无踪。
邓泽洲很恰当的表达了谢意,但是作为一个“商人”,还是要从商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索回了瓦图部上一次欠下的货款之后, 开始商谈这一次的交易。
在这一次交易当中,货物的数量明显不上一次要大的多,因为途中出现了一点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意外,按照事先的约定,负责保障商队安全和商路畅通的部落要赔偿出来这一部分损失,这也是草原上的规矩,最起码以前的库尔库曼部就是这么做的。
虽然这点损失在这大数量的货物当中不算什么,可依然让穷怕了的部落肉痛心疼,三个部落首领暗自商定,一定要尽快以最可靠的手段保证商路的安全。
最可靠的手段就是:武力,让那个小部落永远的消失!
这些日子以来,三个部落的大军已经开始集结,去大漠的另一头去追杀一个根本就不认识的部落,这种看似荒谬甚至根本就是无厘头的战争,不仅得到了部落首领们的一致认同,也得到了部落当中普通牧民的支持。
因为那些人伤害的不是商队的利益,归根到底还是伤害了大家的利益。如果这一次战争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完全胜利,商队很可能会怀疑部落的实力,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必须及时有效的加以解决。
看到部落里的牧民如此的热心的为战争做着准备,很多人都准备拿起弯刀参加到军队当中的时候,老郭不得不发出感慨:
“我就奇怪了,这些人都疯了不成?穿过可怕的大漠去遥远的地方发动一场战争……,算是战争吧。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我只知道远交近攻,从来也没有听过近交远攻的,这划得来吗?”
林三洪小声道:“这就是利益的厉害之处了。部落还没有实力荡平一切阻碍的时候,只能如此作为,没有别的办法,而且这次战争势在必行。”
“就算三个部落联合起来,能有多少人马?去遥远的地方和一个小部落打仗,这……这不是站在,而是群殴。”
瓦图部落总人口有限,而且生存环境并不怎么好,其他的两个部落基本也差不多,不可能养得起很多正规军队。真正到了需要打仗的时候,很多所谓的士兵都是由牧民直接组织起来就拿到前线上使用。
对于见惯了大场面的老郭来说,这种程度的战争根本就算不上战争,最多算是一伙人群殴而已:“我还是想念咱们大明啊……”
郭炜烈由衷的感慨道:“历次北伐,无一不是动辄几十万大军,加上后勤人员和沿途的民夫,一百万总不会缺。那才是真正的战争,啧啧,这点小踢小闹的……不够看!”
“实力,实力在那里摆着,这种小部落怎么可能和大明朝的倾国之力相提并论,就算是三个部落联合起来,总人口也不过几万人而已,去掉老幼病残,能有多少人?还要防范库尔库曼,能组建千人规模的队伍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
“是啊,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我还是想念咱们大明朝,国家大了人多了,好处是明显的。”郭炜烈带着十分明显的怀念神色说道:“几十万作战的大军,也只有咱们大明朝才拿的出来。打仗还是要气势的,如泰山压顶一般的平推横扫,那才有意思……”
“那是因为咱们大明朝有辽阔的幅员,有数以亿兆计算的人口为基础,只要在财政上积攒三五年,随时都可以组织起大规模的军队,就是跨国远征也不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综合实力上的巨大差异了……”
占据了辽阔的富庶之地,拥有海量勤劳的人口和先进技术,这是根本中的根本,也是大明朝不可动摇的优势之所在。
对于这一点,永乐皇帝朱棣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北伐胜利之后,北边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也许在战争消灭的那几万敌人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削弱对手,却可以打散敌人的组织,让草原陷入更加混乱的状态,物资封锁为主的情况下没有五年以上的时间,敌人就无力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敌对举动,连有效的骚扰都很难做到。
这一此北伐,耗资巨大,对于永乐朝来说也不可能长久的支撑下去,在消灭了敌人的主力之后,朱棣的战略目的已经完成,并没有试图长久的占领多少地盘,很明智的选择退回来。
目的已经达到了,自己的威望也提高了,是事后休养生息了。
再过三几年之后,瞅着哪个敌人有崛起的势头,就可以一棒子打下去,只要持续削弱对手,大明朝的敌人将自己走向灭亡。这也是自大明立国以来所奉行的策略,在无法彻底消灭敌人的情况下,就让敌人陷入内乱和持续的衰落状态。蒙古一乱,就可以从中渔利,今天可能支持东蒙古打西蒙古,甚至结成联军也可以。明天就有可能联合西蒙古打以前的盟友……
就是这种很明显的手法,居然屡试不爽,频频得手。这自然是有大明朝挑拨离间的因素在内,其实更只要还是蒙古内部的纷争和不懂隐忍之道。稍微强大一点之后立刻就大肆扩张,挑战大明朝的权威。而大明朝也时时刻刻都在盯着北边的局势,不管是哪个部分的对手强大之后,立刻就是联合弱小的一方打击将要崛起的势力。再过几年弱小的这一方发展起来之后,再回过头来敲打一番。不管怎么样,都不允许有过分强大的任何一个势力存在。
总的来说,局势始终控制在大明朝手中,郑和已经带着他的船队扬帆出海,四处宣扬大明国威,让天下番邦都见识到大明朝的雄厚国力,这是朱棣的本意。
但是朱棣并不开心,也开心不起来。
内部平定之后解除了外在的潜在威胁,但是真正的危险来在帝国内部。
以强硬手段实行集权制度,这种做法本身就和祖制不符。大明太祖皇帝建立起来的内阁制度形同虚设,这个帝国离开了皇帝就无法运转。把天下权利都集中为皇权,看似和违背了朱元璋的本意,也颇为人念叨,其实朱棣一点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至少建立内阁制度的朱元璋就没有真正拿内阁当一回事儿。当初废除丞相成立内阁,根本原因还是为了集权,而不是建立一个可以自行运转的权利中心。(当初朱元璋建立内阁的时候,内阁其实没有多大的权利,到了朱棣时代,内阁完全秘书化了,这在明初是一个很明显的局势。至于后来大明朝的内阁开始真正治理国家之后,基本已经不需要皇帝了,虽然皇权还在,可是皇帝却被秘书化了。明朝某个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见外臣,内阁照样可以让国家正常运转。这是一个不错的进步,但是觉得朱元璋的本意,至少在明初几个强势皇帝手中,内阁就是秘书而已,读者不能用看待明朝中晚期内阁的眼光看待明初的内阁,尤其是朱棣时期的内阁更不适合这一套。)
权臣是不可能产生了,帝国也不可能被篡夺,大明朝出不了王莽也出不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根本就不具备权臣成长的土壤。
真正让朱棣担忧的还是帝国的继承人问题。
在实力上明显领先的两个皇子当中,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明显已经在竞争了,争夺的就是太子诸位,未来的皇位之争已经提前展开了。
大王爷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之间的争斗已经半公开化,双方都在不遗余力的扩张势力,若不是强势的朱棣牢牢掌控着全局,估计两个儿子互相下绊子互相打闷棍这样下三类的手法早就使了出来,到时候受损的还是这个帝国。
太子迟早就是立的,储君一定要有。
可是立谁为太子?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目前来看,两个儿子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总体实力上,因为年深日久的经营和积累,大王爷朱高炽明显占据了上风。而且朱高炽办事沉稳,素有“贤王”之名。虽然朱棣一点也不拿“贤王”这样的名声当成什么本事,可这个虚名在士林和文官体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从目前看来,朝廷里主张立大王爷朱高炽为储君的呼声很高。
而汉王朱高煦也不逊色,做事情大刀阔斧,不怕得罪人,不计较什么名声,颇有点儿拼命三郎的架势。这一点很讨朱棣本人的喜欢,因为只有真正办事情的人才会这样,才会得罪人,那些抹稀泥的和事老永远都会落下好名声。现在的大名帝国不需要建文那种有好名声的皇帝,也不需要什么宽仁温和。
自从朱高煦的《大明国》书文出炉之后,朱棣甚至有立刻就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的冲动,因为这种思想完全可以作为大明朝历代皇帝的知道方针,不立汉王朱棣都觉得可惜了。但是很快就发现《大明国》一文并非出自朱高煦的手笔,完全是林三洪捉刀代笔之作。这让朱棣很失望。
汉王朱高煦更象自己,却实力不够,而且现在看来他做事情的手段还有够成熟不够老练。
大王爷朱高炽拥有庞大的人脉,名声也不错,但是他过于保守,过于追究名声这种不需要的东西。
两个儿子的优点和他们的缺点一样明显,这就让太子之争更加扑朔迷离了。
为了皇位,不管多么惨烈的争斗都有可能出现,关于这一点,亲手发动靖难,亲手从侄子建文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帝手中把龙椅夺了过来的朱棣深有体会。
如果不赶紧确立太子的话,两个儿子之家的争斗将更加激烈,到时候真要是发动起来,肯定会极大伤害到这个帝国。
朱棣绝对不希望大明朝再出现一次兄弟之间的“靖难之争”。
还是再看看吧,朱棣等着,若是哪个儿子最先犯了错误,就会失去机会了……
三个首领齐齐点头。
这一点人所周知,商队是比较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走私。大明朝对于蒙古的物资封锁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可能给派遣商队过来?这些商队都是提着脑袋赚钱的亡命之徒,肯定会面对来自官府和边军的压力。
“带的货物太多,规模就会太大,很不利于隐藏,很有可能被边军察觉到。”这些都是常识。
“而且货物太多,就会走的很慢,路途中发生危险的话,就很难说了。”
瓦图王终于说话了:“我想商队应该已经打通了进入草原之后的前半截路程,至于后半截……我们正要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和骆驼队,可以出大漠去迎接商队。只要在我们的马蹄能够踏上的地盘,我们的勇士会用弯刀保证商队和货物的绝对安全……”
三个部落联合在一起之后,实力大增,保证商队的安全和商路的畅通是重中之重,所以瓦图王敢这么说。这还是比较含蓄的保证,其实意思就是:商队可以放心,只要我们的骑兵能够到达的地方,不惜使用武力,不惜发动战争!
“好吧,我会对商队表明的。”林三洪点头说道:“只要武器……是铁器,我会仔细问问商队的头领,尽量让他们带一点过来。我想我有必要提醒三位尊敬的首领,铁器的价格不会很低……”
“价钱?不,尊敬的三部联盟通商首领,价钱应该不会成为一个阻碍,铁器是我们自己要用的东西,就好像自己的双手一样,有嫌一双手价格高的么?”
“哈哈,”众人大笑。
武器这种东西完全就是为了武装自己,买进来之后不可能再卖出去,哪怕是有多余的一部分,宁可丢在仓库里发霉,也不可能再象对待其他货物一样加一次价码卖给别人——天知道会不会流到敌人的手中!
琐碎的事宜基本已经处置完毕,剩下的就是:大分配了!对于这些货物,两个部落首领和他们的手下早就眼红心热,只不过是出于一个卖给人应有的矜持和部落首领的尊严,故意做出熟视无睹的样子,其实心里早已经布满盐巴茶叶和各种货物的影子了。
终于等到了按照份额分配的时候,再也不必客气,再也不必理会什么矜持,两个部落首领亲自下手,把一包包的盐巴一袋袋的粗茶放到马背上,还有丝绸和各种物资……
看着这些本属于瓦图部的东西一点一点进了别人的口袋,瓦图王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心如刀绞的滋味儿……
不过这些东西可不是平白扔出去的,这两个盟友除了留下各种用来交易的宝石和金沙等物之外,还答应在下次商队到来的时候用部落里的战马来交换一些大家都有需求的货物。而最最关键的是,三个部落皆为盟友,让库尔库曼这个强敌再不敢打什么主意,否则就是空前惨烈的战争。
瓦图部得到了两个盟友,解决了生存问题,而两外那两个部落似乎也得到了同样的好处!又过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翘首期盼的瓦图人终于迎来了他们渴望已久的内地商队。
负责迎接和保护商队的联军仿佛凯旋而归接受检阅的部队一样,把胸脯子挺的高高,下巴都昂到了天上去。
无论是前边的马队还是后代负载着货物的骆驼队,以为是三个部落联合起来,规模要比以前大的多,在沙漠中往返一次需要很长时间,确实一个很辛苦的营生,而这一次联军中的勇士有足够的资格在父老面前骄傲一次:因为他们打了胜仗,保护了商队的安全,实现了部落里对商队许下的诺言。
在进入大漠之前,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某些敌人的挑唆,竟然有一股来路不明的蒙古轻骑试图劫持商队。虽然商队本身就有武装力量,但是在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神出鬼没的蒙古轻骑是所有人的噩梦。
在关键时刻,联军的马队和这些小股的敌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战斗,用他们手里的弯刀打败了敌人,保护了商队的绝对安全。
当三个部落首领听说这个很“惊险”的事件之后,立刻就恼了脸面:
“这是对我部落的公然侮辱,我们的勇士会让敌人付出血的代价。”
“这是要扼杀我们的强大,我的弯刀会代替长生天降下惩罚。战争,绝对是战争……”
“远道而来的朋友请放心,就算是穿越重重的大漠,我们也会消灭这个部落。”
“改道?不,我们的朋友,请相信我们共同的勇士,没有改道的必要。瓦图人没有惧怕敌人而绕道的习惯。我以腾格里的名义起誓,下一次你们来的时候……不,这一次你们走的时候,你们会亲眼看到敌人的灭亡,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再出现了,绝对不会!”
三个部落首领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会剿灭试图劫持商队的部落,让这个敢于捣乱的家伙永远的从草原上消失,至少在商路附近消失的无影无踪。
邓泽洲很恰当的表达了谢意,但是作为一个“商人”,还是要从商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索回了瓦图部上一次欠下的货款之后, 开始商谈这一次的交易。
在这一次交易当中,货物的数量明显不上一次要大的多,因为途中出现了一点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意外,按照事先的约定,负责保障商队安全和商路畅通的部落要赔偿出来这一部分损失,这也是草原上的规矩,最起码以前的库尔库曼部就是这么做的。
虽然这点损失在这大数量的货物当中不算什么,可依然让穷怕了的部落肉痛心疼,三个部落首领暗自商定,一定要尽快以最可靠的手段保证商路的安全。
最可靠的手段就是:武力,让那个小部落永远的消失!
这些日子以来,三个部落的大军已经开始集结,去大漠的另一头去追杀一个根本就不认识的部落,这种看似荒谬甚至根本就是无厘头的战争,不仅得到了部落首领们的一致认同,也得到了部落当中普通牧民的支持。
因为那些人伤害的不是商队的利益,归根到底还是伤害了大家的利益。如果这一次战争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完全胜利,商队很可能会怀疑部落的实力,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必须及时有效的加以解决。
看到部落里的牧民如此的热心的为战争做着准备,很多人都准备拿起弯刀参加到军队当中的时候,老郭不得不发出感慨:
“我就奇怪了,这些人都疯了不成?穿过可怕的大漠去遥远的地方发动一场战争……,算是战争吧。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我只知道远交近攻,从来也没有听过近交远攻的,这划得来吗?”
林三洪小声道:“这就是利益的厉害之处了。部落还没有实力荡平一切阻碍的时候,只能如此作为,没有别的办法,而且这次战争势在必行。”
“就算三个部落联合起来,能有多少人马?去遥远的地方和一个小部落打仗,这……这不是站在,而是群殴。”
瓦图部落总人口有限,而且生存环境并不怎么好,其他的两个部落基本也差不多,不可能养得起很多正规军队。真正到了需要打仗的时候,很多所谓的士兵都是由牧民直接组织起来就拿到前线上使用。
对于见惯了大场面的老郭来说,这种程度的战争根本就算不上战争,最多算是一伙人群殴而已:“我还是想念咱们大明啊……”
郭炜烈由衷的感慨道:“历次北伐,无一不是动辄几十万大军,加上后勤人员和沿途的民夫,一百万总不会缺。那才是真正的战争,啧啧,这点小踢小闹的……不够看!”
“实力,实力在那里摆着,这种小部落怎么可能和大明朝的倾国之力相提并论,就算是三个部落联合起来,总人口也不过几万人而已,去掉老幼病残,能有多少人?还要防范库尔库曼,能组建千人规模的队伍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
“是啊,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我还是想念咱们大明朝,国家大了人多了,好处是明显的。”郭炜烈带着十分明显的怀念神色说道:“几十万作战的大军,也只有咱们大明朝才拿的出来。打仗还是要气势的,如泰山压顶一般的平推横扫,那才有意思……”
“那是因为咱们大明朝有辽阔的幅员,有数以亿兆计算的人口为基础,只要在财政上积攒三五年,随时都可以组织起大规模的军队,就是跨国远征也不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综合实力上的巨大差异了……”
占据了辽阔的富庶之地,拥有海量勤劳的人口和先进技术,这是根本中的根本,也是大明朝不可动摇的优势之所在。
对于这一点,永乐皇帝朱棣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北伐胜利之后,北边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也许在战争消灭的那几万敌人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削弱对手,却可以打散敌人的组织,让草原陷入更加混乱的状态,物资封锁为主的情况下没有五年以上的时间,敌人就无力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敌对举动,连有效的骚扰都很难做到。
这一此北伐,耗资巨大,对于永乐朝来说也不可能长久的支撑下去,在消灭了敌人的主力之后,朱棣的战略目的已经完成,并没有试图长久的占领多少地盘,很明智的选择退回来。
目的已经达到了,自己的威望也提高了,是事后休养生息了。
再过三几年之后,瞅着哪个敌人有崛起的势头,就可以一棒子打下去,只要持续削弱对手,大明朝的敌人将自己走向灭亡。这也是自大明立国以来所奉行的策略,在无法彻底消灭敌人的情况下,就让敌人陷入内乱和持续的衰落状态。蒙古一乱,就可以从中渔利,今天可能支持东蒙古打西蒙古,甚至结成联军也可以。明天就有可能联合西蒙古打以前的盟友……
就是这种很明显的手法,居然屡试不爽,频频得手。这自然是有大明朝挑拨离间的因素在内,其实更只要还是蒙古内部的纷争和不懂隐忍之道。稍微强大一点之后立刻就大肆扩张,挑战大明朝的权威。而大明朝也时时刻刻都在盯着北边的局势,不管是哪个部分的对手强大之后,立刻就是联合弱小的一方打击将要崛起的势力。再过几年弱小的这一方发展起来之后,再回过头来敲打一番。不管怎么样,都不允许有过分强大的任何一个势力存在。
总的来说,局势始终控制在大明朝手中,郑和已经带着他的船队扬帆出海,四处宣扬大明国威,让天下番邦都见识到大明朝的雄厚国力,这是朱棣的本意。
但是朱棣并不开心,也开心不起来。
内部平定之后解除了外在的潜在威胁,但是真正的危险来在帝国内部。
以强硬手段实行集权制度,这种做法本身就和祖制不符。大明太祖皇帝建立起来的内阁制度形同虚设,这个帝国离开了皇帝就无法运转。把天下权利都集中为皇权,看似和违背了朱元璋的本意,也颇为人念叨,其实朱棣一点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至少建立内阁制度的朱元璋就没有真正拿内阁当一回事儿。当初废除丞相成立内阁,根本原因还是为了集权,而不是建立一个可以自行运转的权利中心。(当初朱元璋建立内阁的时候,内阁其实没有多大的权利,到了朱棣时代,内阁完全秘书化了,这在明初是一个很明显的局势。至于后来大明朝的内阁开始真正治理国家之后,基本已经不需要皇帝了,虽然皇权还在,可是皇帝却被秘书化了。明朝某个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见外臣,内阁照样可以让国家正常运转。这是一个不错的进步,但是觉得朱元璋的本意,至少在明初几个强势皇帝手中,内阁就是秘书而已,读者不能用看待明朝中晚期内阁的眼光看待明初的内阁,尤其是朱棣时期的内阁更不适合这一套。)
权臣是不可能产生了,帝国也不可能被篡夺,大明朝出不了王莽也出不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根本就不具备权臣成长的土壤。
真正让朱棣担忧的还是帝国的继承人问题。
在实力上明显领先的两个皇子当中,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明显已经在竞争了,争夺的就是太子诸位,未来的皇位之争已经提前展开了。
大王爷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之间的争斗已经半公开化,双方都在不遗余力的扩张势力,若不是强势的朱棣牢牢掌控着全局,估计两个儿子互相下绊子互相打闷棍这样下三类的手法早就使了出来,到时候受损的还是这个帝国。
太子迟早就是立的,储君一定要有。
可是立谁为太子?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目前来看,两个儿子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总体实力上,因为年深日久的经营和积累,大王爷朱高炽明显占据了上风。而且朱高炽办事沉稳,素有“贤王”之名。虽然朱棣一点也不拿“贤王”这样的名声当成什么本事,可这个虚名在士林和文官体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从目前看来,朝廷里主张立大王爷朱高炽为储君的呼声很高。
而汉王朱高煦也不逊色,做事情大刀阔斧,不怕得罪人,不计较什么名声,颇有点儿拼命三郎的架势。这一点很讨朱棣本人的喜欢,因为只有真正办事情的人才会这样,才会得罪人,那些抹稀泥的和事老永远都会落下好名声。现在的大名帝国不需要建文那种有好名声的皇帝,也不需要什么宽仁温和。
自从朱高煦的《大明国》书文出炉之后,朱棣甚至有立刻就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的冲动,因为这种思想完全可以作为大明朝历代皇帝的知道方针,不立汉王朱棣都觉得可惜了。但是很快就发现《大明国》一文并非出自朱高煦的手笔,完全是林三洪捉刀代笔之作。这让朱棣很失望。
汉王朱高煦更象自己,却实力不够,而且现在看来他做事情的手段还有够成熟不够老练。
大王爷朱高炽拥有庞大的人脉,名声也不错,但是他过于保守,过于追究名声这种不需要的东西。
两个儿子的优点和他们的缺点一样明显,这就让太子之争更加扑朔迷离了。
为了皇位,不管多么惨烈的争斗都有可能出现,关于这一点,亲手发动靖难,亲手从侄子建文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帝手中把龙椅夺了过来的朱棣深有体会。
如果不赶紧确立太子的话,两个儿子之家的争斗将更加激烈,到时候真要是发动起来,肯定会极大伤害到这个帝国。
朱棣绝对不希望大明朝再出现一次兄弟之间的“靖难之争”。
还是再看看吧,朱棣等着,若是哪个儿子最先犯了错误,就会失去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