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日落长安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裴度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到淮西。当然,裴度不是荆轲,对于淮西,他还是有战而胜之的信心和勇气。这种信心和勇气,不是源于盲目的自信,而是基于他对当前形势的精准分析。
首先,战争已经持续了四年,长安的日子固然不怎么好过,淮西的日子却更加难熬。原来淮西被兵数年,为了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吴元济将所有粮食集中起来,全部供应给前线的将士。至于普通百姓的肚子怎样填饱,这压根不在吴元济的考虑范围之内。
没有粮食,百姓们只好采掘莲藕菱芡,捕捉鱼鳖鸟兽充饥。很快,这些东西也被填进了五脏庙,眼看就要饿死,百姓们才想起自己本是大唐子民,纷纷逃奔官军;吴元济正为这些人白白消耗粮食苦恼不已,因此并不加以禁止。但自以为精明的吴元济犯了一个错误,一个极其愚蠢的错误,因为他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他的数万将士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爹生娘养的,他们的爹娘大部分就是被吴元济丢弃的百姓。因此,百姓的叛逃必将在军队中产生效应,必将引起或者加速淮西将士的叛逃。等吴元济弄明白这个最为浅显的道理时,局面已不可收拾。
眼见大势已去,吴元济开始祈求上苍保住他的一条老命,他着急忙慌的上表谢罪,愿束身自归。但为时已晚,不是因为长安不肯答应,而是因为他的女婿、大将董重质不肯答应。手握重兵的董重质俨然成了淮西真正说话当家的人,至于吴元济,已经沦为了傀儡。如今的吴元济,已经失去了出入蔡州的自由,成为一只羔羊,一只待宰的羔羊,宰他的不是长安,就是董重质。
其次,已成强弩之末的淮西之所以还没有被平定,不是因为淮西将士多么多么彪悍,而是因为政府军队不肯并力向前。那些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观察使们,抱着各种各样的心态逡巡观望,不肯作出头的椽子。但裴度明白,一旦自己奔赴前线,那些统兵将领唯恐自己抢走了他们的功劳,必将奋力向前,到那时,淮西平定必将指日可待。
第三,裴度很清楚,政府军有一个弊端,太监监军。说起来,这个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光荣传统,已经折腾了大唐很多年。那些身体某个部位缺点零件的阉人,自恃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在军队中耀武扬威,颐指气使。胜了,他们抢先向长安报捷,功劳归他;败了,就百般辱骂,责任归那些统兵将领。军中有这么一位老爷,将领们军事不能自专,且动辄得咎,索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公事能拖就拖,造成了如今徘徊不前的局面。其实,要解决这个弊端似乎很容易,裴度一道奏章就将这些不男不女的死太监撵回了长安。
当然,裴度不是第一个发现这种弊端的人,也不是第一个奏请罢免太监监军的人。早在高崇文平蜀之时,宰相杜黄裳就曾经奏请李纯,罢免了监军,高崇文才得以高歌猛进,迅速平定了西蜀刘辟的叛乱。
第四,裴度之前,淮西战役的前敌总指挥是宣武节度使韩弘,韩弘之前是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无论是韩弘,还是严绶,都不怎么称职,不,应该说很不称职,这也是裴度主动请缨,从幕后走向前台的主要原因。
先说说这个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应该说,严绶基本上是个好人,手下也不乏能征惯战的猛将,将吴元济折腾的神经衰弱的李光颜和他的兄长李光进都曾出自他的麾下。部下的赫赫战功,为严绶积累了良好的政治资本,淮西战役一开始,严绶就被任命为淮西招抚使,成为淮西战役的前敌总指挥。
但严绶是个文官,压根不懂军事,更没有什么作战方略。到任之后,严绶只作了三件事:第一,是花钱,大把花钱:犒赏士卒,政府仓库的数年积蓄,被他挥霍一空,大把撒钱的严绶却没有如愿买来广大将士效命沙场的决心,你说严绶亏不亏?第二,还是花钱,大把花钱:这一点就有点猥琐了,因为这钱给了宦官,当权的宦官,以为声援。看来,严绶虽然不懂得军事,却将官场的潜规则、明规则研究的入木三分。第三,就是原地踏步。军事上,严绶奉行保守战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拥八州之众,率数万精锐,屯于淮西边境,却只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在任一年有余,竟然一仗没打,更别提立功了。对于严绶来说...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裴度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到淮西。当然,裴度不是荆轲,对于淮西,他还是有战而胜之的信心和勇气。这种信心和勇气,不是源于盲目的自信,而是基于他对当前形势的精准分析。
首先,战争已经持续了四年,长安的日子固然不怎么好过,淮西的日子却更加难熬。原来淮西被兵数年,为了解决军队的粮草问题,吴元济将所有粮食集中起来,全部供应给前线的将士。至于普通百姓的肚子怎样填饱,这压根不在吴元济的考虑范围之内。
没有粮食,百姓们只好采掘莲藕菱芡,捕捉鱼鳖鸟兽充饥。很快,这些东西也被填进了五脏庙,眼看就要饿死,百姓们才想起自己本是大唐子民,纷纷逃奔官军;吴元济正为这些人白白消耗粮食苦恼不已,因此并不加以禁止。但自以为精明的吴元济犯了一个错误,一个极其愚蠢的错误,因为他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他的数万将士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爹生娘养的,他们的爹娘大部分就是被吴元济丢弃的百姓。因此,百姓的叛逃必将在军队中产生效应,必将引起或者加速淮西将士的叛逃。等吴元济弄明白这个最为浅显的道理时,局面已不可收拾。
眼见大势已去,吴元济开始祈求上苍保住他的一条老命,他着急忙慌的上表谢罪,愿束身自归。但为时已晚,不是因为长安不肯答应,而是因为他的女婿、大将董重质不肯答应。手握重兵的董重质俨然成了淮西真正说话当家的人,至于吴元济,已经沦为了傀儡。如今的吴元济,已经失去了出入蔡州的自由,成为一只羔羊,一只待宰的羔羊,宰他的不是长安,就是董重质。
其次,已成强弩之末的淮西之所以还没有被平定,不是因为淮西将士多么多么彪悍,而是因为政府军队不肯并力向前。那些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观察使们,抱着各种各样的心态逡巡观望,不肯作出头的椽子。但裴度明白,一旦自己奔赴前线,那些统兵将领唯恐自己抢走了他们的功劳,必将奋力向前,到那时,淮西平定必将指日可待。
第三,裴度很清楚,政府军有一个弊端,太监监军。说起来,这个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光荣传统,已经折腾了大唐很多年。那些身体某个部位缺点零件的阉人,自恃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在军队中耀武扬威,颐指气使。胜了,他们抢先向长安报捷,功劳归他;败了,就百般辱骂,责任归那些统兵将领。军中有这么一位老爷,将领们军事不能自专,且动辄得咎,索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公事能拖就拖,造成了如今徘徊不前的局面。其实,要解决这个弊端似乎很容易,裴度一道奏章就将这些不男不女的死太监撵回了长安。
当然,裴度不是第一个发现这种弊端的人,也不是第一个奏请罢免太监监军的人。早在高崇文平蜀之时,宰相杜黄裳就曾经奏请李纯,罢免了监军,高崇文才得以高歌猛进,迅速平定了西蜀刘辟的叛乱。
第四,裴度之前,淮西战役的前敌总指挥是宣武节度使韩弘,韩弘之前是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无论是韩弘,还是严绶,都不怎么称职,不,应该说很不称职,这也是裴度主动请缨,从幕后走向前台的主要原因。
先说说这个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应该说,严绶基本上是个好人,手下也不乏能征惯战的猛将,将吴元济折腾的神经衰弱的李光颜和他的兄长李光进都曾出自他的麾下。部下的赫赫战功,为严绶积累了良好的政治资本,淮西战役一开始,严绶就被任命为淮西招抚使,成为淮西战役的前敌总指挥。
但严绶是个文官,压根不懂军事,更没有什么作战方略。到任之后,严绶只作了三件事:第一,是花钱,大把花钱:犒赏士卒,政府仓库的数年积蓄,被他挥霍一空,大把撒钱的严绶却没有如愿买来广大将士效命沙场的决心,你说严绶亏不亏?第二,还是花钱,大把花钱:这一点就有点猥琐了,因为这钱给了宦官,当权的宦官,以为声援。看来,严绶虽然不懂得军事,却将官场的潜规则、明规则研究的入木三分。第三,就是原地踏步。军事上,严绶奉行保守战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拥八州之众,率数万精锐,屯于淮西边境,却只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在任一年有余,竟然一仗没打,更别提立功了。对于严绶来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