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文学 www.ffwx.net,圣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离开佛山吧!”说完,转身就走。
那些摔倒的僧人受到如此羞辱,哪里肯善罢甘休,有的则是满面惊骇地倒在地上,不知所措;有的则是勃然大怒从地上爬起来冲苦行僧大喝,让他站住,一定要与他比斗神通;还有的则是怪叫一声,转身就往佛山顶上跑去,一边跑一边还喜气洋洋的地大叫说苦行僧居然敢在佛山打伤同修,这一下必然被赶出佛山,他这就要去告诉莲华尊。
哪知那人正跑着,忽然惊呼半声,被一股大力罩定,想要反抗时一身神通居然施展不出,随即身子一轻,被那股力量狠狠地向半空摔了出去,竟在这山腰之上被直接丢出了佛山。众僧尚未反应,只见那跳脚怒喝的、待在地上发愣的也先后从地上腾空而起,与之前那僧人一样,飞入半空,然后往佛山下面落去。
其余预位僧愕然看着那几个僧人惊叫着在半空之中飞过然后落下佛山,最后看见苦行僧双手合十站在原地,脸上平静无比,好像刚才的事情根本不是他做的一般,且一身气息居然像极了瘦小老迈的金刚神。当时嗔心和尚就在一旁,但他与大部分僧人的反应都不一样。只顾自己在那里静坐,好似周围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
许多预位僧都以为苦行僧这一下可闯了大祸了,只怕不多时就要受到莲华尊严惩,说不定会立即被赶出佛山。但令他们想不到的事,之后几天,苦行僧仍旧还在佛山。一点儿也没有要受到惩罚的样子,反倒是那几个被扔下佛山的僧人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在这几天之中,莲华尊数次现身给预位僧讲授涅槃之道,但始终一字不提苦行僧将那几个僧人扔下佛山之事,好像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一样。
但若是以为莲华尊真的不知道这件事可就错了,当此事过了三天,在第三天下午莲华尊现身为众预位僧示现种种神通妙法之后,正要离开,有一个预位僧终于忍不住向莲华尊问起了此事。莲华尊停下脚步。转身看了一眼那位僧人,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你是从哪座山来的?”那位预位僧赶紧回答是来自放光岭的无量精舍。莲华尊轻声哦了一声,随后道:“从哪儿来,便回哪儿去吧!”说完,便直接离开了。
那位预位僧尚自懵懂不知莲华尊这句话蕴含何等高妙之理,却有佛山执事僧立即上前向他呵斥,让他速速离开佛山。此僧以为自己听错了。自己又没有犯错,怎么就突然要将自己赶出佛山呢?便问执事僧是谁的法旨。不料。那执事僧却笑道:“你没长耳朵么?刚才莲尊亲口叫你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你却还问谁的法旨。”说着便大笑起来。那预位僧这才明白,原来莲华尊说的那句话并不是什么高深玄妙的机锋之语,就是让他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就因为刚才自己多嘴一问么?
这位预位僧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赶出了佛山,到最后也没弄明白自己是为什么被赶出去的。许多预位僧见此情形,不由大呼侥幸。自己没有做出这样的傻事,但也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只是从此以后便不再谈起苦行僧把人丢下佛山的事情了。
别人不清楚,嗔心和尚却是能够领悟莲华尊的用意的,而且就在苦行僧将那几个和尚丢下佛山之后。就又获得了金刚神的认可,再次成为了金刚神的弟子。这当然不是苦行僧多嘴告诉他,而是他自己亲眼看见。
那天苦行僧把人丢下佛山之后,继续若无其事地在山腰聆法之地完成咒诵功课修行,随后便和往常一切,和众预位僧一起散去,回转修行洞。嗔心和尚和他一路回去,也并没有开口多问这件事。在到达修行洞的时候,他还是跟苦行僧如往常一样互相行礼、不交一语便各自回洞。但当嗔心和尚来到洞口之时,却听见背后传来苦行僧向金刚神行礼问讯的声音。
金刚神突然而至,却丝毫没有触动他的神念。嗔心和尚脚步微微一顿,知道金刚神不是为自己来的,便继续如常走进修行洞里。在这过程之中,他听见金刚神对苦行僧说了一句话:“你已得了金刚心,不枉我把金刚神通传授给你!”
金刚神说完这句话就走了,随即传来的是苦行僧跪地叩拜,恭送金刚神的声音。金刚神既然开口说了这样的话,那就表示他已经再度认可了苦行僧作为他弟子的身份。
什么是金刚心?金刚神为什么突然说苦行僧得了金刚心?难道就因为苦行僧将那几个僧人丢下佛山吗?嗔心和尚心中生出困惑,但又似有所领悟。他没有转身,而是直接走进了自己的修行洞中。
金刚神这番话不是对自己说的,所以他不可以去问金刚神,甚至问苦行僧也不能。但金刚神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回避自己,也就是说是认可了他能够听见这句话,具有听见这句话的资格,所以他可以去思索这句话,但接下来能够领悟到什么,是不是能顿悟金刚心,或者别有所领悟,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后面的事实是,因为金刚神的这一句话,或者说仅仅只是听见金刚心三字,加上对于苦行僧的举动和莲华尊之后的反应的参悟,嗔心和尚着实获益良多。不仅对于他当时的修行有助益,而且在此后的一路修行之中,便一直对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他在嗔怒山火焰庵身为戒师,所传戒律修行之中,便有自悟金刚心的法门在内。
因为这一句话的缘法之故,嗔心和尚在心中是将金刚神以师看待,当然这仅仅只是他自己的作为,从来没有告诉过金刚神,也没有因此去求金刚神收他为弟子,他知道那不该是自己做的。嗔心和尚看得很清楚,如果金刚神要收自己为弟子,早就收下了,又哪里需要自己去请求呢?何曾见苦行僧去求过金刚神收他为弟子呢?当初在佛山之上有九十九位预位僧,但金刚神却只选了苦行僧一人,难道金刚神眼里只有苦行僧一人,而不会看一眼其他的僧人吗?当然不可能!
既然金刚神没有选择,那就代表着金刚神认为自己和其他僧人都不适合修行金刚神通,那自己又何必去强求呢?难道金刚神会因为自己的恳求而改变吗?这不是佛门修行人该依循的缘法。所以嗔心和尚只是在心里将金刚神当做师父,却从来没有告诉过金刚神。因一言受惠,即有尊师之心,如嗔心和尚这样,已经是十分难得。其实拜不拜师,首先要问的便是自己是否具备弟子之心,若真有弟子好学之心,何愁无师!所以真正的修行之人,又怎么会去责怪他人不作自己的师父,而不反求自己是否具足弟子之心呢!
嗔心和尚尊奉金刚神为师,面对苦行僧虽不会以师弟自居,但是所行之中自然便带着对苦行僧犹如师兄一般的尊敬。苦行僧当然能够感受到,但却并不点破,只是对他的指点却是增多了。在当时佛山九十九名预位僧之中,除去那几个被苦行僧扔下佛山的不算,以他们二人的修行是最为精进的,也是所有预位僧之中最先突破知命境的两人。
嗔心比苦行僧晚一个月突破知命境,当时已经突破知命境的苦行僧主动在他的修行洞外为他护法,也成了第一个恭喜他突破知命的人。而嗔心和尚开口第一句话,便是邀请苦行僧在离开佛山之后,一起同游人间!
他们两人平时所说的话,除了问候,便是指点修行,并没有说过其他什么。但是嗔心和尚说出这个提议之后,苦行僧想也不想就直接答应了,好像是早有默契一样。说完之后,苦行僧便转身离开了。嗔心和尚目送他的背影走出自己的修行洞,双手合十礼赞!
陆正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大师,后来你们真的一起在人间游历了吗?都去了哪些地方呢?”
嗔心和尚却叹了口气,脸上难得露出一抹遗憾之色,微微摇了摇头:“没有,贫僧和八苦师兄至今都没有兑现当初的约定。在贫僧知命之后,又继续在佛山修行了两年。正好赶上佛门五十年更迭之期,十山驻山、法座、戒师都需轮换,因此贫僧和八苦师兄都直接被指派到了嗔怒山和欢喜山,担任戒师和驻山。因此一别,二人便再也没有见过,更不要说同游人间了。”
陆正听到此,不由惋惜道:“那可真是可惜了!现在大和尚又被罚禁在佛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离开,那你们的约定岂不是遥遥无期?”
嗔心和尚微微一笑道:“缘聚缘散,本来如此,即便是修行人也需要随缘,万事都不能强求。”
陆正却道:“大师,修行之解脱,不正是诸缘不及吗?为什么还要万事随缘呢?”(未完待续。。)
离开佛山吧!”说完,转身就走。
那些摔倒的僧人受到如此羞辱,哪里肯善罢甘休,有的则是满面惊骇地倒在地上,不知所措;有的则是勃然大怒从地上爬起来冲苦行僧大喝,让他站住,一定要与他比斗神通;还有的则是怪叫一声,转身就往佛山顶上跑去,一边跑一边还喜气洋洋的地大叫说苦行僧居然敢在佛山打伤同修,这一下必然被赶出佛山,他这就要去告诉莲华尊。
哪知那人正跑着,忽然惊呼半声,被一股大力罩定,想要反抗时一身神通居然施展不出,随即身子一轻,被那股力量狠狠地向半空摔了出去,竟在这山腰之上被直接丢出了佛山。众僧尚未反应,只见那跳脚怒喝的、待在地上发愣的也先后从地上腾空而起,与之前那僧人一样,飞入半空,然后往佛山下面落去。
其余预位僧愕然看着那几个僧人惊叫着在半空之中飞过然后落下佛山,最后看见苦行僧双手合十站在原地,脸上平静无比,好像刚才的事情根本不是他做的一般,且一身气息居然像极了瘦小老迈的金刚神。当时嗔心和尚就在一旁,但他与大部分僧人的反应都不一样。只顾自己在那里静坐,好似周围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
许多预位僧都以为苦行僧这一下可闯了大祸了,只怕不多时就要受到莲华尊严惩,说不定会立即被赶出佛山。但令他们想不到的事,之后几天,苦行僧仍旧还在佛山。一点儿也没有要受到惩罚的样子,反倒是那几个被扔下佛山的僧人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在这几天之中,莲华尊数次现身给预位僧讲授涅槃之道,但始终一字不提苦行僧将那几个僧人扔下佛山之事,好像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一样。
但若是以为莲华尊真的不知道这件事可就错了,当此事过了三天,在第三天下午莲华尊现身为众预位僧示现种种神通妙法之后,正要离开,有一个预位僧终于忍不住向莲华尊问起了此事。莲华尊停下脚步。转身看了一眼那位僧人,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你是从哪座山来的?”那位预位僧赶紧回答是来自放光岭的无量精舍。莲华尊轻声哦了一声,随后道:“从哪儿来,便回哪儿去吧!”说完,便直接离开了。
那位预位僧尚自懵懂不知莲华尊这句话蕴含何等高妙之理,却有佛山执事僧立即上前向他呵斥,让他速速离开佛山。此僧以为自己听错了。自己又没有犯错,怎么就突然要将自己赶出佛山呢?便问执事僧是谁的法旨。不料。那执事僧却笑道:“你没长耳朵么?刚才莲尊亲口叫你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你却还问谁的法旨。”说着便大笑起来。那预位僧这才明白,原来莲华尊说的那句话并不是什么高深玄妙的机锋之语,就是让他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就因为刚才自己多嘴一问么?
这位预位僧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赶出了佛山,到最后也没弄明白自己是为什么被赶出去的。许多预位僧见此情形,不由大呼侥幸。自己没有做出这样的傻事,但也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只是从此以后便不再谈起苦行僧把人丢下佛山的事情了。
别人不清楚,嗔心和尚却是能够领悟莲华尊的用意的,而且就在苦行僧将那几个和尚丢下佛山之后。就又获得了金刚神的认可,再次成为了金刚神的弟子。这当然不是苦行僧多嘴告诉他,而是他自己亲眼看见。
那天苦行僧把人丢下佛山之后,继续若无其事地在山腰聆法之地完成咒诵功课修行,随后便和往常一切,和众预位僧一起散去,回转修行洞。嗔心和尚和他一路回去,也并没有开口多问这件事。在到达修行洞的时候,他还是跟苦行僧如往常一样互相行礼、不交一语便各自回洞。但当嗔心和尚来到洞口之时,却听见背后传来苦行僧向金刚神行礼问讯的声音。
金刚神突然而至,却丝毫没有触动他的神念。嗔心和尚脚步微微一顿,知道金刚神不是为自己来的,便继续如常走进修行洞里。在这过程之中,他听见金刚神对苦行僧说了一句话:“你已得了金刚心,不枉我把金刚神通传授给你!”
金刚神说完这句话就走了,随即传来的是苦行僧跪地叩拜,恭送金刚神的声音。金刚神既然开口说了这样的话,那就表示他已经再度认可了苦行僧作为他弟子的身份。
什么是金刚心?金刚神为什么突然说苦行僧得了金刚心?难道就因为苦行僧将那几个僧人丢下佛山吗?嗔心和尚心中生出困惑,但又似有所领悟。他没有转身,而是直接走进了自己的修行洞中。
金刚神这番话不是对自己说的,所以他不可以去问金刚神,甚至问苦行僧也不能。但金刚神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回避自己,也就是说是认可了他能够听见这句话,具有听见这句话的资格,所以他可以去思索这句话,但接下来能够领悟到什么,是不是能顿悟金刚心,或者别有所领悟,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后面的事实是,因为金刚神的这一句话,或者说仅仅只是听见金刚心三字,加上对于苦行僧的举动和莲华尊之后的反应的参悟,嗔心和尚着实获益良多。不仅对于他当时的修行有助益,而且在此后的一路修行之中,便一直对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他在嗔怒山火焰庵身为戒师,所传戒律修行之中,便有自悟金刚心的法门在内。
因为这一句话的缘法之故,嗔心和尚在心中是将金刚神以师看待,当然这仅仅只是他自己的作为,从来没有告诉过金刚神,也没有因此去求金刚神收他为弟子,他知道那不该是自己做的。嗔心和尚看得很清楚,如果金刚神要收自己为弟子,早就收下了,又哪里需要自己去请求呢?何曾见苦行僧去求过金刚神收他为弟子呢?当初在佛山之上有九十九位预位僧,但金刚神却只选了苦行僧一人,难道金刚神眼里只有苦行僧一人,而不会看一眼其他的僧人吗?当然不可能!
既然金刚神没有选择,那就代表着金刚神认为自己和其他僧人都不适合修行金刚神通,那自己又何必去强求呢?难道金刚神会因为自己的恳求而改变吗?这不是佛门修行人该依循的缘法。所以嗔心和尚只是在心里将金刚神当做师父,却从来没有告诉过金刚神。因一言受惠,即有尊师之心,如嗔心和尚这样,已经是十分难得。其实拜不拜师,首先要问的便是自己是否具备弟子之心,若真有弟子好学之心,何愁无师!所以真正的修行之人,又怎么会去责怪他人不作自己的师父,而不反求自己是否具足弟子之心呢!
嗔心和尚尊奉金刚神为师,面对苦行僧虽不会以师弟自居,但是所行之中自然便带着对苦行僧犹如师兄一般的尊敬。苦行僧当然能够感受到,但却并不点破,只是对他的指点却是增多了。在当时佛山九十九名预位僧之中,除去那几个被苦行僧扔下佛山的不算,以他们二人的修行是最为精进的,也是所有预位僧之中最先突破知命境的两人。
嗔心比苦行僧晚一个月突破知命境,当时已经突破知命境的苦行僧主动在他的修行洞外为他护法,也成了第一个恭喜他突破知命的人。而嗔心和尚开口第一句话,便是邀请苦行僧在离开佛山之后,一起同游人间!
他们两人平时所说的话,除了问候,便是指点修行,并没有说过其他什么。但是嗔心和尚说出这个提议之后,苦行僧想也不想就直接答应了,好像是早有默契一样。说完之后,苦行僧便转身离开了。嗔心和尚目送他的背影走出自己的修行洞,双手合十礼赞!
陆正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大师,后来你们真的一起在人间游历了吗?都去了哪些地方呢?”
嗔心和尚却叹了口气,脸上难得露出一抹遗憾之色,微微摇了摇头:“没有,贫僧和八苦师兄至今都没有兑现当初的约定。在贫僧知命之后,又继续在佛山修行了两年。正好赶上佛门五十年更迭之期,十山驻山、法座、戒师都需轮换,因此贫僧和八苦师兄都直接被指派到了嗔怒山和欢喜山,担任戒师和驻山。因此一别,二人便再也没有见过,更不要说同游人间了。”
陆正听到此,不由惋惜道:“那可真是可惜了!现在大和尚又被罚禁在佛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离开,那你们的约定岂不是遥遥无期?”
嗔心和尚微微一笑道:“缘聚缘散,本来如此,即便是修行人也需要随缘,万事都不能强求。”
陆正却道:“大师,修行之解脱,不正是诸缘不及吗?为什么还要万事随缘呢?”(未完待续。。)